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郑培民跟老汉和他媳妇谈天 她马上给郑培民打电话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7 10:55:28 分类:娱乐 浏览:58


2021年冬天,因为疫情,格外寒冷。

寒风下,前湖南省副省长郑培民的墓前,女儿郑海蓉轻轻擦拭着父亲的墓碑,看着百姓送来的黄菊花,她眼眶发红,抬头想想,距离父亲离开,都10年了。

都说人是健忘的,可父亲墓前送来的花,却让她看到了世间的长情,更让她坚信,父亲一心为民两袖清风,没有错。

郑培民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生平经历,又有着怎样的功绩,才得到人民如此的爱戴呢?

郑培民

01 心系人民,思辨创新,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1943年,郑培民出生于吉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他就勤奋好学,靠着自己的努力,他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后又到清华大学深造。

一直以来,他心系人民,并期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1990年5月,郑培民出任湘西州委书记,领导希望他能解决湘西的贫困问题,让湘西人民的生活好起来。

郑培民跟组织保证:“一定竭尽所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郑培民

到达湘西后,郑培民马不停蹄地了解湘西的现状,他迫切需要搞清楚,湘西的贫困根源,决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到达第一天,郑培民就让村长和县长带着他去田里、去农民家里走访。

村长带着他去了湘西的田间,田里青黄不接,村长指着几根小苗苗无奈地跟他诉苦:“郑书记,我们这里,土地少不说,还不肥,种啥都不长,而且,还不时大旱,有力气的年轻人,早都出去喽,剩下的老的老,小的小,咋能致富呢?不是我不想,是实在没得办法哟。

郑培民点点头,拍拍村长的肩头,记下了这些情况,他弯腰捻了些土在手里,又干又沙,拍了拍手,让村长继续带他去农民家里看看。

村长带他进了村子,郑培民一家家走访。

在一个老汉家里,郑培民坐下,老汉家里只有他和老婆子小孙子,房子不亮堂,阴沉沉的,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

郑培民亲切地问他:“平时吃什么,吃得饱吗?小孩子几年级了?”

老汉有点背,过会才用方言回他:“种出啥子吃啥子,儿子媳妇能寄点钱回来,刚够活,孩子还没上学,就四处疯玩。

郑培民伸手摸摸床垫,薄薄的一层,湘西地势高,气温低,唉,估计冬天会受冻。

几天下来,郑培民走访了不少村子,跟村里人交谈下来,郑培民了解到,这里大多只剩下了老人,种的庄稼收不了多少粮食。

村里人的解决办法,就是拜神求佛,希望佛祖保佑收成好点,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让他心痛不已。

郑培民下定决心,一定得让这里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电影《郑培民》剧照

他联系了专业农业学家,向他们请教湘西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怎么做能增加土壤肥力,还跟附近的脱贫做得好的地方取经。

没日没夜思考请教,再加上自己的分析,郑培民想出来一套方法,他带着县长村长,亲力亲为推广起来。

首先,他们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跟村民解释,要用科学的方法种庄稼,求神拜佛是没用的,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劳动得来的。

之后,他在湘西推广种玉米,因为湘西地势较高,雨水不多,适合种玉米。

而且玉米高产,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榨油,玉米秆还可以做猪饲料,用处广泛,不愁没有销路。

郑培民教大家,不能随便种,要选择适合湘西的,抗冻耐旱的种子。

之后,郑培民又把从农业学者那里请教来的地膜覆盖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当地村民,村民哪里有不理解,他就亲自去解释,村民们半信半疑间,开始慢慢尝试郑培民的方法。

这一试,村民们发现,果然,产量喜人,丰收了的村民卖了玉米,得到了不错的收入,纷纷感谢郑培民。

人民的口口相传是最大的口碑,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用新方法种玉米,获得了不错的收入,湘西终于在郑培民的带领下,解决了温饱问题。

除了农业,郑培民还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在他的带领下,湘西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富裕了起来,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走向富裕。

02 当选副省长,不忘初心,两袖清风

1992年,郑培民当选湖南省副省长,这一年,他已经49岁了。

长出白发的他,依旧在湖南各地考察,了解实情,推动改革,为湖南体育、新闻等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培民的功绩,百姓有目共睹,铭记于心,而他的正直清廉,更让人敬佩不已。

在他当上副省长后,一些人开始动起了脑子,想请他“帮忙”。

有一天,一位老同学到了他家,郑培民恰好不在,妻子杨力求招待了这位同学,同学问了下郑培民的近况,并没有多说,闲聊几句就告辞了。

电影《郑培民》剧照

送客回来后,郑培民妻子却发现,茶几上多了个信封,打开一看,果然是一沓现金。

她心想,坏了,培民一再强调,不能收别人的东西,自己怎么就没注意呢。

她马上给郑培民打电话,说了情况。

第二天,郑培民就约了那位同学,他把妻子交给他的信封原原本本放在了老同学手里,叹了口气说:“咱们是这么多年的同学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们都知道,怎么能带头坏规矩呢,这样的事,以后千万不要有了。

电影《郑培民》剧照

被说得脸红,拿回了信封,再也没提过这件事。

从此,郑培民不收礼的作风逐渐传了出去,百姓都知道,郑培民做事,堂堂正正,不给任何人开后门。

03 临终不忘遵纪守法,坚决不闯红灯

2002年,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郑培民被抽调到中央。

几十年过去,郑培民的身体虽然早就不如以前硬朗,但他从来没说过自己的病痛,祖国有需要,不论多累,他都坚持顶上去。

2002年3月,时光悄悄伸了一条腿,迈进春天。

一个如常的早晨,北京的早高峰依旧拥挤,来来往往的路上,是匆匆忙忙的上班族。

郑培民拿起了他穿了几十年,洗得有点发白的西服,想起妻子昨晚电话里的叮咛,又在里面多套了件衣服,跟着早高峰的人流,赶去办公。

电影《郑培民》剧照

懒洋洋的太阳,开始早早上工了,大早上,就明朗耀眼得很,柏油路旁的行道树,暗暗努力着,准备抽条了,凛冽的寒风鼓起嘴巴,想吹出点寒气,却感觉使不上劲了。

车里,郑培民看着车外的风景,一边和司机、秘书说着:“北京的天气,就是比湖南要冷”,一边暗暗压下胸口闷闷的感觉,心想:“估计是昨天睡得有点晚,他神色平稳,秘书和司机都没发现异样。

因为堵车和红绿灯,车子走走停停,一路上郑培民越发觉得不舒服。

走到一个岔路口,又是红灯,司机无奈地刹车。

突然,郑培民觉得胸口一阵剧烈疼痛,他用手捂住胸口,身体不自觉地抖动,秘书大惊,连忙扶着他靠在座椅上,大声呼叫:“您怎么了!”声音里带着担忧和惊恐。

郑培民胸口剧烈起伏,脸色煞白,挂着虚汗,说不出话,秘书和司机见状,想赶快把郑培民送到医院,司机看着还有好几十秒的红灯,焦急不已,踩油门,跟秘书说:“来不及了,闯红灯吧”。

秘书也连连赞同,这些话钻进了几近昏迷的郑培民耳朵里,虽然身体上钻心地疼,可是,意识里最后一丝清醒,却不允许他做违反交通规则的事。

在司机正准备踩油门时,他使出最后一丝力气,沙哑地喊:“不要闯红灯!”

这句话用了他最后的劲,说完,他就剧烈地咳嗽,秘书在旁边急得给他拍背,他喘了几下,就倒在了秘书旁边,闭上了眼睛。

秘书和司机着急得脸都白了,心里想着:都什么时候了,您还顾着红绿灯。

郑培民纪念馆铜像

司机眼睛盯着前面的红绿灯,那几秒钟,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终于,3,2,1,变绿灯了,司机脚踩油门,飞快地向前,冲向最近的医院。

医生、护士飞奔着将他推进手术室,输氧、急救,手术室外,是焦急等着他的工作人员,然而,这些抢救和等着他的人,终究没等到他再看这世界一眼。

手术室里响起刺耳的“滴”声,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电话里,妻子说等他回去,给他做家乡小吃,成了再也完不成的心愿。

电影《郑培民》剧照

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永远离开了。

郑培民的离开,成了湖南人民心里永远的痛,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让全中国知道了这位好省长,人民的好公仆。

从此,在郑培民的墓前,总有人奉上鲜花,那朵朵菊花里,寄托着人民的哀思和感恩。

郑培民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优秀事迹被编辑成书,在人民中间传扬。

他的风骨鼓励了一批青年,立志做优秀的公务员,为人民办实事。

曾经积贫积弱的时代,无数的先辈们洒下热血,换来中国的独立和新生。

今天,无数像郑培民一样的建设者,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换来中国的强大和安宁。

相信中国会涌现出更多像郑培民一样的人,不忘初心,向阳而生,建设先辈们未完成的建设,不负他们曾经的期待。

而正因为有这么多像郑培民一样的人坚定地站在阳光下,中国就灿烂光明,永远不会黑暗。

电影《郑培民》剧照

参考文献:

1.《不闯“红灯”的人民公仆》;罗曙光;《湘潮》2021年8期

2.《郑培民式的好干部不应被遗忘》;王义正;《清风》2016年7期

3.《郑培民的“两头”》;蔡建军;《共产党员》2015年1期


标签:湘西人民秘书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