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郑培民 因为抢救无效离世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7 10:53:07 分类:娱乐 浏览:99


“郑书记,郑书记,您怎么样了?”2002 年3月11日,郑培民在北京汇报工作的时候突发心梗,猛地倒在地上蜷缩着身体。

旁边的人连忙上前把他从地上扶了起来。

或许是倒地时的冲击力太大,直到大家将他抬到汽车后座时他仍旧没有苏醒,随行的司机也连忙开动了汽车。

就在这时,刚刚从昏迷中苏醒的郑培民面色变得煞白,不停地呕吐。

司机见状很是担忧,只想赶紧将郑书记送到医院里。

但是郑培民却紧紧捂着自己的胸口,对司机说:“不要闯红灯。

这短短的五个字,是他最后留下的遗言,也是他一生清廉的写照。

体察民情的书记

1990年4月,时任湘潭市委书记的郑培民被上级领导叫到了办公室,这次领导想要和他谈一谈工作调任的事。

上级经过综合考虑后,决定将他调度到湘西

但是湘潭和湘西就像是两个极端:前者居民生活优渥富裕,后者百姓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想要建设贫苦的湘西山村,这是只有敢于奉献、勇于承担的人才能撑得起来的事业。

领导这次叫他来也是想做一做他的思想工作,但郑培民坦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并表示会尽最大努力你去做,领导看着面色坚毅的郑培民,欣慰地点了点头。

同年5月,他正式出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他抵达湘西后,并没有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场面功夫,而是直接询问哪个村子最苦难?

下属坦诚地说叭仁村。

“叭仁”是苗语里“山顶上”的意思,顾名思义,这座小村庄位于山顶上。

坐落于山顶的小村庄不少,不过叭仁村更加特殊的是,它四面环山,三面都是悬崖峭壁。

一条长达12公里的蜿蜒陡峭的山路,成了村民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

为了能够切实感受群众的生活,郑培民决定他的第一站就前往叭仁村。

、足足徒步了四个小时才爬到山顶,走在偏僻的山路上,他才明白了“道阻且坚”的真正含义。

大山给了这座村庄完美的庇护,让他们得以躲避战乱的侵袭,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想要带领这里的百姓摆脱贫困也成了一件艰难的任务。

郑培民一行人走进叭仁村以后,没有什么架子,还开始跟当地村民拉起了家常。

经过走访之后,他发现对于叭仁村的居民来说,走山路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该如何吃水。

在这里滴水贵如油,想要吃水就要让家中年轻力壮的人跑到山脚下去挑水,来回一趟就要耗费三五个小时。

因此,即使是互帮互助的邻里在被借水时也会觉得心疼。

郑培民来到这里,就是要为百姓做实事的。

得知当地现状后,他第一时间沟通了当地政府为叭仁村铺设了电路线路和水管管道,切实解决了百姓的吃水用电问题。

湘西全州共有218个乡镇,郑培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走遍了每一个乡镇,光是因为路途不便或天气影响暂住过的就有30多个,用他的双脚丈量过的村寨更是数不胜数。

郑培民并不是为了什么面子工程,而是脚踏实地的用自己的双眼去见证当地百姓的生活。

到每个地方的农村,他都会看看村民的房子、圈养的牲畜以及每天做些什么样的吃食。

脚踏实地的书记

在去火坪村走访的过程中,细心的郑培民发现在村口的不远处有位老人一直冲他招手。

随行的村干部笑着说:这是村里的五保户,没见过大官所以想仔细看看。

郑培民笑着走到这位耄耋老人身旁,对旁边的人说:

“我和老人家照张相,让老人家看个够!”

由于工作原因,郑培民经常往返于长沙和湘西,如果中途要吃饭的话,他一定会去桃源县的川湘饭庄。

难道是因为这家饭庄的饭菜特别好吃吗?其实也不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家店的老板李德胜是一位残疾的农民。

按照郑培民的说法,他这种行为可谓是“一石三鸟”:来这里吃饭可以既能让李德胜多一点收入,也省下了政府报销公餐的钱,还能在吃饭之余跟其他顾客聊聊天真正地体察民情。

凤凰县火炉坪乡有个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苗族汉子,名叫张来富,也是郑培民在走访时认识的。

在张来富40来岁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从山上摔了下来,从此家里便再也没有了顶梁柱。

为了养家糊口,张来富的妻子选择外出打工,可是自她出了大山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因为家中实在贫困,他的两个孩子都选择了辍学。

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了,不仅自己一事无成,子女也都在家无所事事,张来富渐渐地也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不止一次想要自我了断。

郑培民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率先来到张来富家拜访。

在昏暗的房间里,他陪着张来富聊了许多,并且始终坚定地鼓励他:不要放弃希望,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

考虑到张来富一家当时还住在漏雨的茅草屋中,他多方沟通,在当地政府和同村的帮助下为为他们盖了一间崭新的瓦房,郑培民还自费购买了蚊帐、被褥等许多日用品送到他家。

不久后,张来富的子女重新回到了学校,家里也养了几只羊、种了几亩地。

对于张来富而言,郑书记是他此生的贵人,他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

“郑书记来了,我张来富才真的来了福。

一位真正将百姓放在心目中的书记,也会被百姓们放在心中。

在湘西州委选举中,郑培民全票当选了州委委员,州委常委和州委书记。

三个全票当选,是百姓对他的信任,也是他身为官员的勋章。

有人开玩笑般说:郑书记可谓是三个百分百呀。

郑培民对这种恭维却不敢苟同,他直接了当地纠正道:

“只有一个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对共产党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感情。

湘西向来贫困,就连粮食供应都不能自给自足。

为了改变每年都需要外地接济的情况,1992年,湘西开始在全自治州范围内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技术。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郑培民并没有选择坐镇后方指挥,而是亲自带领着干部群众下地做示范。

农民向来是靠天吃饭的,如果得不到农民们的信任,那么新技术也没有办法顺利推广开。

他们第一站来到了永顺县高坪乡,村干部在开村民动员大会时,自豪地向村民们介绍:“郑书记今天来给咱们当技术员,咱还有啥信不过的?”

这年五月,正值插秧季,郑培民一大早就挽起裤脚走进了梯田。

这项技术将梯田分成了许许多多豆腐一样的小方块,每个方块周围要插入两根秧苗。

这对干惯了农活的农民来说,十分辛苦,但是郑培民却在田里默默无闻地干了五天。

一天中午,他的秘书赵强提醒他:“郑书记,你吃药了吗?我看你脸色不太好。

郑培民只想着赶紧干完眼下丘田里的农活,便说等会儿吃。

待到他忙完后,忽然开始觉得头昏眼花,他迷迷糊糊看到眼前有个草垛,想着坐下歇息一会儿。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高低起伏的梯田上,又怎么会有草垛呢?当众人听到“扑通”一声后发现,他已经从三米多高的梯田梗上摔下去了。

之后大家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检查发现这一摔,竟导致了脑震荡。

他的事迹传开后,湘西百姓大受感动,纷纷采用地膜玉米技术进行种植。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自治州的粮食终于可以自给自足了。

廉洁奉公的书记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郑培民贯彻一生的宗旨,同时他也将清廉刻进了骨子里。

1993年10月,一位朋友前来郑培民家拜访他。

由于他不在家,他的妻子杨立求便接待了这位朋友。

他与杨立求客套了几句后就离开了,但他在临走前偷偷在玄关处留下了一个公文包。

杨立求在打扫房间时才发现这个公文包,她原本以为是丈夫落在家里的,但是打开后却让她整个人大吃一惊,因为这里面装满了现金。

她连忙带着这个公文包跑到丈夫的办公室,将这位朋友来过家中的事和盘托出。

丁培民了解情况后,直接给这位朋友打了电话,要他把东西取回去。

这位朋友来到了他办公室,郑培民将公文包原封不动的还给了他。

并且在朋友临行前告诫他:

“我们都要严于律己,清白做人。

不只是对朋友这样,郑培民对待家人同样严格要求。

他一路做到湖南省委副书记,但在这期间,他妻子的工作岗位只变动过一次:从湘潭新华书店调任到省新华书店。

尽管工作单位调换了,但是她的工作岗位却没有任何变化,仍旧是书店里的普通职员。

在湘潭时居住的地方,离工作单位很近。

换工作单位后,因为她不会骑自行车,所以每天要走40多分钟才能到书店。

即使是这样,郑培民也从来没有提出要用公车接送妻子。

不过他也很心疼风吹日晒的妻子,于是便专门托人为她买了鞋底柔软的鞋,只希望她能走的更舒服一些。

一天,他儿子郑海龙大学放假在家,恰巧遇到他要从长沙赶赴湘潭开会。

郑海龙想着正好可以搭父亲的“便车”前往学校,但是他的这一想法却被父亲驳斥了回来。

因为在郑培民看来,公车是属于国家的,是为了方便公务人员处理公务的,而不是为了方便自己家属出行的。

其实郑培民是有权利乘坐公车回家过年的,但是他从来没有行使过这种特权。

就连办公室的人提议给他报销往返的车费,他也全部都拒绝了。

还有一次警局接到了一桩盗窃案,失窃金额是4000元和两条香烟。

只是报警的人显得尤为特殊,他就是郑培民。

一个多星期后,两名盗窃人员被捉拿归案。

据他们所交代,当天晚上他们利用铁丝撬开了郑书记家的门,在屋子里翻箱倒柜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

最后就勉为其难地拿走了一个房间抽屉里的4000元现金和主卧内的两条香烟。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这样一个大官家里怎么可能没点积蓄呢?

但事实就是这样,郑培民清清白白了一辈子,就连那4000块钱也是女儿在出差回来后还没来得及上交给单位的公款。

2002年3月11日,因为长期以来繁重的工作,让年仅58岁的郑培民早早地透支了自己的精力和生命。

这一天,他突发心梗,蜷缩在地。

要知道突发的心梗如果不能及时送医的话,会有生命危险,大家齐心协力将他抬到车上,七嘴八舌的说赶紧要带他去医院抢救。

然而车刚出发没多久就遇到了红灯,平时感觉无所谓的红灯在此时此刻仿佛成了催命符一般。

如果失去这样一个为人民做实事的书记,同样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于是司机咬了咬牙,准备强闯红灯。

刚刚恢复了一些理智的郑培民却连忙劝阻他:

“不要闯红灯。

在这种人命关天的紧急时刻,他的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提醒司机遵守交规。

而郑培民也在这一天,因为抢救无效离世,享年59岁。

结语

郑培民的一生是循规蹈矩的一生,从来没有为任何人破坏过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他的一生同样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因为他为共产党员树立了一座新的丰碑。

这就是郑培民,一位真正将百姓放在心中的父母官,一位将清廉贯彻了一生的好书记,一位彰显了道德品范的共产党员。


标签:书记他的湘西因为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