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野草鲁迅生命存在的荒诞与虚无 《野草》的梦幻意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7 10:50:11 分类:娱乐 浏览:132


存在主义的思想和人文倾向,涉及了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现代主义内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生存处境和生命存在的荒诞与虚无是鲁迅在《野草》中着意表现的内容,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挣扎中,每一希望都面临着绝望的可能。

鲁迅对死亡、阴暗题材的兴趣,从另一个生命视角和存在主义的视野融合在了一起;《野草》的哲思现代性还在于浓厚的“荒谬的反抗”现代色彩。

一、《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1、《野草》中象征主义意象

一反当时流行的“闲话风”,《野草》采用了“自言自语”的“独语”形式,构成了话语的变异,“独语”使作者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进行更高层次的哲理思考。

作为鲁迅存在诗意和对波德莱尔影响创造性地接受和消化的产物,波特莱尔不论在意象营造,象征构筑,语言锤炼,还是以孤立个体反抗群体压抑及批判现代社会种种颓败方面,都给鲁迅以极大启发。

《野草》中的抒情主人公,充满了强大的意志力,并以其自由的恶性向着传统的道德进行挑战,《野草》是盛开在中国的“恶之花”。

《野草》中的“恶”对“善”的颠覆,是个性的独立与自由所必然导致的一种感性趣味,充分显示了以个性精神反叛传统观念的思想,而且是一场具有独创性和现代性的审美与艺术的革命。

在鲁迅《野草》的象征意象世界里,人的世界与兽的世界,人性与兽性的互相渗透,这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罕见的,它既不单纯是一种艺术手法,同时也寄寓着作家对于理想的人性的和现代性的追求。

2、借主观感受抒写心灵

表现主观感受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借梦境来抒写,描写梦境中的种种景色,是为了抒发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这使得这些作品中的现实的情怀披上了一层梦境的面纱。

《野草》中常常借助“我”的梦境,将不能或不愿“直说”的现实,升华为奇崛怪异瑰丽的意象象征,《野草》可以说是一个梦的世界,它充满着虚幻,神秘的形象运动,显示出奇诡、怪诞的氛围。

梦把人的心理世界掀起了一角,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梦不完全是混杂的意识形象的偶然堆积,它同人的现实心理状态和内容有必然的联系。

鲁迅如此醉心于梦境描写并非偶然。

鲁迅以敏感的艺术本能感受到了心灵与梦幻状态之间的某种内在的相似关系,有意识地抒写梦境,创造出一个带有梦幻与象征色彩的艺术空间。

《野草》可以说是一个梦的世界,它充满着虚幻,神秘的形象运动,显示出奇诡、怪诞的氛围,这样一篇完整的梦境与现实的相结合的故事,鲁迅靠自己主观的想象构思出这样一个象征现实生活的内容。

作者用敏感的笔触,象印象派画家一样,捕捉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直觉,把握由来已久的感情震颤,以近于真实的幻象象征心灵的感受。

这种以梦来表现主观感受的写法,能给人一种心理酷肖的亲切之感,一种微妙的不可名状的感染力,它创造了新奇深广的意境,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它使想象易于驰骋,不受时空限制,并能自如地抒发自我的生活感受。

二、梦的类型与意旨

1、《野草》中梦的类型

《野草》的神秘诡奇,与其中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多种梦的类型相关联,其间既有经验之梦,有怪诞之梦,又有预示之梦……这种种不同类型的梦在《野草》深层处整合着一个梦的网络结构,它支撑着《野草》的梦的意旨。

这些不同类型的梦组成了网络中的“网眼”而《野草》的梦幻意旨则是这个网络中的“纲要”,它们有的暗示或直接点破梦的意旨,有的则是渲染缥缈虚幻的梦幻气氛,让读者在梦的氛围中领悟梦。

这是《野草》中常见的一种梦。

经验之梦大都杂糅着主体以往的经验,梦境中反映的常是主体看见过的、听见过的事物,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与做梦者的经验有关,因而,释梦者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梦境的分析去发现梦与现实的真正关系。

如果我们把人的心理结构看成是一个模板,那么,创伤性的经验便会在心理结构的板块上刻下痕迹,这种痕迹在人清醒状态下处于意识的压抑状态而不易觉察,但一旦在意识阀门松弛的梦境中,这种痕迹就会活跃起来。

表面上看,《野草》中的梦境,虽缥缈而非实有,但从《野草》梦的内容来看,其中许多篇章的梦传达的经验的客观来源仍然可以从鲁迅本人的生活经历中追寻得到。

2、《野草》的梦幻意旨

《野草》中有关梦的作品之所以使我们感动和震惊,也主要是他们不再以肉眼去辨认世界,而是以心眼去透视世界,这种以心眼去透视人与事物的观察方式,与那种习惯上将人和世界都放在对象的位置上分门别类地给以概念化、逻辑化的说明的观察方式不同。

在《野草》中,鲁迅之所以对梦情有独钟,也正是由于梦是以形象为主的非言语性体验,弗洛伊德对梦的特性的揭示,打开了现代主义者的眼界,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欲望在梦中可以借助于形象的、象征的画面浮现出来。

鲁迅对弗洛伊德用压抑说来释梦的理论表示了高度的兴趣和认同,文学创作是文学家全心投入的一项活动,这当中不仅有意识地参与,而且也有无意识的介入。

因而,文学作品中总是既有理性的内涵,又有无意识的沉积,然而,在过去很长时期的《野草》研究中,一些探寻者往往只抓住意识这一侧面,对它进行解释和考证,结果当然只能提供给我们以单面的《野草》和单面的鲁迅面像。

近年来,一些探寻者虽然已经注意从无意识的角度去探测《野草》世界的奥秘,但或从鲁迅过去的意识经验的沉淀,或从鲁迅幼年时期的被压抑的欲望单向地考察《野草》中的无意识现象,而未能将《野草》中的无意识现象进行综合性考察,因而,《野草》的无意识世界的丰富性内蕴仍有待于进一步开掘。

三、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的清醒认识

1、对“存在”的思考

人在命运的拨弄下无助又无力:“死火”留在冰谷里会被冻灭,走出冰谷却又将烧完;“影”在黑暗中会被吞灭,而光明却又会使它消失,所以只能“仿徨于无地”。

人有对幸福和理性的渴望,而世界给予他的却是非理性的沉默,使人的一切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

鲁迅面对的是“无物之阵”、“无物之物”,这种没有特指的战斗更令人焦虑,它似乎永远如影随形地对自我的存在构成否定,而且在最终意义上“无物之物”总是胜者,因为人是一个有限而且终有一死的“中间物”,死亡是他最终的结局。

于是那个“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韵“出于人间”的“叛逆的猛士”举起投枪打中的“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他自己却“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

2、生命存在的荒诞与虚无

鲁迅在《野草》中所揭示的“荒诞”不只限于生存处境的荒诞,而是由这个较为浅显一的层面出发,把其“荒诞”发掘到更深一层一生命存在的荒诞。

而且几乎从未从生命本体的肉体消亡意义上去展示过死亡。

在《野草》中,鲁迅却从多方面触及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和世俗常常回避的问题,表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强烈的情感倾向。

鲁迅对死亡、阴暗题材的兴趣,从另一个生命视角和存在主义的视野融合在了一起, “向死而生”是存在主义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最精微的揭示,也是鲁迅《野草》的一个精神特征。

由于死亡问题直接与生命相关,因而讨论死亡常常和它的逆命题—生命问题—联系在一起,认识到人的命运的荒诞同时死亡激起了更强烈的生活激情,正是得力于这种对死亡的超乎常人的感受和体验。

鲁迅在《野草》中赋予了死亡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独特理解,鲁迅将死亡问题提到相当的人生高度来认识,也许鲁迅正想藉此与世俗的昏沉加以区别,鲁迅的生命中长久地滞留着绝望的阴影,生命的强烈意志力,不停顿地战斗于虚无中的鲁迅生命的这种内蕴。

结语:

鲁迅曾受惠于现代主义,但鲁迅的“拿来”是放出自己的眼光的,现代主义是他前行的拐杖。

建立现代品格的主体人格意识,是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鲁迅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民族精神的再造主题。

在这方面,《野草》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崭新的现代意识显示出了永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鲁迅全集》

《鲁迅年谱》


标签:鲁迅生命现代存在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