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更加难以定论的是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11:47:55 分类:生活 浏览:73


题目: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解析

——腊月十九傍晚,屋外积了一天的雪,可乐问:妈妈,看到雪你能想到什么?反问:你想到了什么呀?答:《沁园春·雪》和《逢雪送(误)芙蓉山主人》。

哎呦,小子不错哦!不过,这下雪天还要把人送走,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呢?言归正传,因故不能陪娃玩雪,遗憾之余倒有些时间玩味古诗了。

在翻阅多篇后者的赏析之后,总有一种隔靴搔痒、未至是处之感,故作此篇,兼怀妻子。

是为题记。

来,请大家先读一遍原文(这里写的是“读”字,意思是真的读一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咔!请大家暂停一分钟,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描写的画面,然后再往下看。

在短短二十个字中,这首唐诗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图,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推崇。

然而,本诗仍有让人疑惑之处,比如“苍”、“白”、“贫”、“归”等字的释义,更加难以定论的是,诗末的“人”究竟是谁?在此,让笔者为您一一道来。

众所周知,起承转合一词最早出于清朝才子金圣叹的《西厢记读法》,并非用于唐诗;显而易见,唐人作诗也必然不可能按照起承转合这一套路来写,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幸甚幸甚,今天的我们可以借助这一读法来解析本诗,以便真正体会到刘随州本诗的绝妙之处。

首句“日暮苍山远”,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信手拈来看似非常平淡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太阳下山了,苍山依然遥远。

这里的“苍”字不敢直译为青,虽然此字本义为草色,通常是指青草的颜色。

在刘随州另外一首诗《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中,有“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之句,咦?同样是“苍“”白”相对,难道诗人对这两个字有着什么特别的喜好?回归本诗,此字详解见于后文。

先请大家细想,“日暮”(注意不是暮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太阳缓缓没入地平线的过程;换一句准确的话来说,就是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这正是诗人(也可能有一二随从,但是不影响主旨)于秋冬时节在山间行路,并不时抬头看天的情形,同时心里不禁有些焦急。

为什么呢?因为眼看着天色渐暗,然而苍山依然遥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赶,即起句就暗含了行路之难。

次句“天寒白屋贫”,承接上句天色渐暗,天气也愈来愈冷,当下要紧的不再是赶路,而是尽快找个地方安歇下来。

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去哪里休息呢?眼前终于看到了一处房屋

有人说“白”,就是不加修饰,“白屋”意为简陋的房屋。

实在令人发笑,哈哈哈。

试想,在荒郊野外会有什么豪宅大院吗?拜托,又不是取经路上“四圣试禅心”。

句末“贫”字也有人理解为贫困,借指房屋简陋。

呵呵,在惜字如金的绝句里面,真的需要诗人用两个字,来说明这个房屋的的确确十分简陋吗?这个房屋是简陋,那是不言自明的,只需要读者去想象一下或者读下一句就能知道,无需多言。

这时候,请大家回想下题目中前两个字,是“逢雪”。

“逢”,即遇,即不期而遇,即意料之外的遭遇,如《江南逢李龟年》、《逢入京使》等。

所以说,这句诗写的无疑是忽然下雪了。

“白屋”是指白雪覆盖的房屋,“白”字就是本义白颜色。

那么,“贫”字又当何解呢?

请大家再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天色渐暗寒气逼人,又飘起了雪花,目力远处有一个房屋慢慢地被雪覆盖。

走过山路的人就会明白,山路没有平直的,正所谓“看山近走起来远”;看上去一柱香的路途,可能走上半个时辰都到达不了,更何况又在下雪。

试想,着急休息的诗人看到了房屋,甚至还可能摇曳着一团灯火,却一时难以到达;雪又越下越大,眼看着房屋渐渐淹没在一片白色之中。

“贫”字,就逼真地描摹了似近实远的房屋在大雪之中若隐若现,并慢慢沦入天地一色的情形。

说来惭愧,这一个字笔者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描述,而是需要一个长句。

这正是刘随州同学功力深厚的真实体现啊。

可以说,前两句不是一幅简单的行路图(JPG),而是一幅动态的逢雪山间行路图(GIF)。

大家现在是不是体会到了本诗的一点点妙处呢?然而,本诗的精华还在后两句之中。

三句“柴门闻犬吠”,很朴实的一句话,即听到了柴门前狗叫声。

“柴门”,足以说明这一房屋并非豪宅,因此“白”、“贫”二字的释义如上所示,不必争论了。

这句诗,起到了“转”的作用,是指行路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房屋之前柴门之外。

末句“风雪夜归人”,这是本诗“合”处。

灯光师请注意,聚光灯全部打到柴门之外,看看究竟是怎样一幅情景:本句直译便是,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来了一个人(也可能两三个人,同上不影响主旨)。

正是这幅风雪夜归图的点睛之笔,也是本诗争议最大之处。

大家都在争论,此处的“人”,究竟是谁?

有人说是房屋主人,有人说是房屋家人(大概说是主人无法自圆其说),也有人说怀疑是诗人,但是难以自洽。

甚至还有人,搬出了“反客为主”的解释,解说:诗人来到门前,有只家犬像迎接主人一样欢迎自己。

别闹了。

在深山之中养条狗是为了看家护院的,甚至上山打猎的;随便来个远方之人走到门前,它就把你当成自己人了,欢迎你来?!只不过引人发笑罢了。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人”是主人或者家人,难以让人信服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疑点殊不可解:一则,主人或家人无疑是男性,那么在此之前诗人是如何进到屋内的?二则,主人或家人是本地人,肯定比诗人更熟悉山间的气候变化,在大雪将临的季节是不太可能出远门而晚回家的;三则,主人或家人自己养的狗,见到主人或家人回家是不可能吠的。

还有人非要解释说,诗人已经在温暖的屋内躺下休息了,或者依偎着“红泥小火炉”,忽然听到狗叫,猜想应该是主人或家人冒着风雪回家了。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啊?要体现诗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心吗?回想一下,诗人用前两句铺垫了自己行路的艰辛,然后结尾之处是为了同情一下劳苦大众?刚才还在艰难跋涉,一下子跑到温暖的屋内了?这无疑是明显的意境脱节、情景断层了,简直是莫名其妙嘛。

当你真正读懂了全诗才会明白,这才是全诗绝妙之处。

注意是绝妙,因为不止是妙,或者美妙巧妙、白喵黑喵之类的。

请往下看。

实际上,诗人在第三句“转”之际,绝妙地转换了视角,用镜头语言来描述,就是从行路人(即诗人)视角切换到了主人视角。

而“归”字,不应理解为“返回”,大概可以用“归宿”或者“来归”讲。

简单来讲,后两句是这样的情形:主人在温暖的屋内,忽然听到柴门前狗叫了起来,开门一看,原来有人冒着风雪前来借宿了。

也许,主人没有想到在这么艰苦的天气条件下,竟然还有人在赶路吧;或者前几声狗叫,隐隐地夹杂在呼啸而过的山风之中,主人原以为大概有只黄鼠狼路过,引起家犬警觉而已呢;可是叫声并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来愈凶之势,主人这才意识到需要开门看一下,哇哦原来是有人前来投宿了。

这才是“犬吠”的弦外之音啊。

如上解释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在意境上更进一层。

试想,前两句写行路之难,是出于诗人自己的切身体验;而后两句写行路之难,是出于房屋主人的亲眼所见。

这是在借旁观者的角度,使得本诗的主旨——行路难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这也解释了另一个“千古之谜”——本诗题目中的“主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诗人写在题目中暗示广大读者,不是诗人把自己当成了“芙蓉山主人”,体验到了“归家”的感觉;而是借“主人”的视角来进一步描写诗人行路之难,同时也用来暗指世道艰辛。

说句题外话,唐诗中有多首《行路难》,推荐有兴趣的同学读一下李太白的几首(白,【正韻】薄陌切,唐朝属入声十一陌韵)。

读到此处,也许你会认为本文也该结束了;然而,本诗除了在第三句进行了视角转换之外,还有一个堪称绝妙之处,即首句中“暮”字。

如果你观赏过暮色降临,特别是有过荒郊野外情境之中的观赏经历,那么当你读到下面的话之时,我猜会让你拍案叫绝。

前文提到,“暮”是天色渐暗夜幕降临的缓慢过程。

如果在晴天傍晚,那么你会观赏到暮色逐渐笼罩大地,除了天上星月人间灯火,周围会慢慢地陷入一片漆黑之中。

那么,若是雪夜呢?那将是另外一幅情形了。

虽然天色渐暗,但是由于积雪的反射作用,目力所及之处仍然会有光线入眼。

因此,诗中的暮色一直在降临,却始终无法完全降临;仿佛光线真的被物主一丝一丝地抽走,然而到最后也没有抽完。

当领悟到这渐暗的暮色始终笼罩着全诗之际,你才会对“苍”字产生一些新的认知。

随着光线的暗淡,远处的山由最初的青绿色,转为深青色,又转为青黑色,最后在漫天雪花之下,终于转为苍茫又凄美的白色。

这岂是一个“青”字,能够把这多变的意象诠释得如此通透的呢?

至此,本诗解析才算结束,请大家再诵读一遍。

下次再见!

参考资料:汉典网;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百度百科。


标签:主人诗人房屋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