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轰7也就很正常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11:22:41 分类:笔记 浏览:135


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序列中,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高大上”的国产隐身战机歼-20、重型四代半战机歼-16、中型四代半战机歼-10C和固定翼舰载机歼-15等“明星产品”。

不过,略显“默默无闻”的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却有着一个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其是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制的战机。

该机于上世纪末开始列装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然后又进入了空军的装备序列。

歼轰-7是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制的战机

不过有意思的是,国内对歼轰-7的改进力度似乎颇为有限,从歼轰-7基本型到歼轰-7A,再到如今的歼轰-7A2,围绕这款战机的升级主要都是集中在航电系统和配套弹药方面,对载机平台的修改则并不很大。

回想21世纪初期,有关歼轰-7将迎来“魔改”的消息一度甚嚣尘上,外界猜测该机将淘汰基于英国“斯贝”MK-202发动机发展而来的国产“涡扇-9”航发,换推力更大的装俄制AL-31发动机;加装可强化气动特性的边条翼;采用加莱特进气道技术;融入隐身外形设计来提升飞机的雷达隐形效果等。

传闻多年的隐身型歼轰-7改型

然而人们等了十多年,这些猜想均未成为现实,即便是如今的歼轰-7A2,依然保持了该系列战机一贯的气动外形。

不仅如此,随着国产歼-16重型多用途四代半战机的持续列装,歼轰-7系列甚至出现了“淡出”空军装备序列的趋势,这进一步弱化了其可能迎来“魔改”的概率。

歼-16多用途战斗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恐怕与“魔改”版歼轰-7的效费比不高有关。

对于一款整体水平与第二代战斗机基本持平的战机来说,在没有采用翼身融合技术的飞机身上进行隐身化改进,技术门槛和所要付出的成本都太高了。

相比之下,歼-16是在俄制苏-30战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备升力体气动外形配合边条翼、双垂尾和腹部进气道等设计,再加上更大的机身和双发布局,都让其在外挂点数量、空战能力和改进潜力等方面全面优于歼轰-7。

携带电子战吊舱的歼-16D

两相比较下来,基础技术水平较低的歼轰-7自然缺乏深度大改的价值,而空军对技术水准更高的歼-16更感兴趣,乃至在该机的基础上发展出歼-16D电子战机等型号。

歼-35或将承担起部分对面打击任务

至于说一些人心心念念的隐身型对地打击战机,倒是也没必要特意发展此类用途较为单一的飞机。

如果说美国的F-35隐身战机可实施对地攻击,那未来待中国歼-35中型隐身战斗机服役后,其必然也会承担起类似的对面打击任务,与美国还有何差距呢?对于歼轰-7来说,其在解放军颇为缺乏空对面打击能力的时期及时诞生,就已经是最大的贡献和价值体现了,对其进行“硬拔”式的“魔改”,就真的是资源的浪费和对装备的勉强了。

#百家快评#


标签:战机打击技术发展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