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郑国洞 抽根烟能令人平复情绪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10:02:40 分类:笔记 浏览:101


1924年春,一个文弱书生为了救国救民而毅然从湘西大山中走出,辗转数千里到广州准备报考黄埔军校。

可是,等他好不容易赶到时才失望地发现报考时间已经截止。

恰好有一位湖南同乡因为报考了两次而多出了一个名额,不甘心就此错过革命的的他,便趁机冒用同乡之名进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

谁能料到,这个假冒他人姓名的文弱书生竟能在十余年后成为一代名将?

这个人便是日后闻名于抗日战场上的儒将郑洞国。

一、 历经血与火的抗日名将

郑洞国,毕业于黄埔一期,是最早投身于对日作战的国民党中央军将领之一。

1933年,日本人在侵占热河后开始将目光瞄向关内的华北大地。

长城抗战就此爆发。

在此之前,关外的东北军一路溃退,根本不敢与日军正面激战。

因此,长城抗战实际上是中日间第一次大规模鏖战。

蒋介石唯恐长城前线的西北军和东北军不敌日军,特意抽调了中央军第17军开赴长城。

17军上下全是黄埔系将领,装备在中央军中也相对较好,堪称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而郑洞国当时正是17军第2师第4旅的少将旅长。

郑洞国的第一仗就是古北口战役。

当时,先期到达的17军第25师已在古北口前线与日军激战数日,损失很大,连师长关麟征都负伤了。

郑洞国的4旅赶到后来不及休整就与25师换防,立即投入到战斗中去。

日军的兵力和装备都强于中国军队,哪怕是精锐的17军在日军面前也相差甚远。

来不及构筑工事的郑洞国只能凭借古老的长城抵抗日军的猛烈进攻,率部在古北口附近的南天门一线与日军厮杀了近两个月。

由于高强度的连续作战,郑洞国的部队损失惨重,后来,能够战斗的官兵仅剩下一千余人,不得不撤出前线休整。

然而,就在他们休整行军的途中,接防的83师却没能在日军手下守住阵地,使得日军即将突破防线。

得到消息后,深知情况紧急的郑洞国毫不犹豫带着部队又杀了回去。

面对近乎失守的前线和潮水般涌来的日军,素有儒将之称的郑洞国竟浑身只穿着一件白衬衫,亲自带着身边一个特务排向日军发起了反冲锋。

附近还未撤出的中国守军见状士气大增,个个奋勇拼杀,硬是将即将失守的阵地从日军手里夺了回来。

经此一役,郑洞国名声大噪。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升为师长的郑洞国又随52军(即改编后的原17军)投入到保定会战中去。

日军从平津南下的三个师团兵锋正盛,52军主力和各路友军见势不妙纷纷南撤,唯有郑洞国率第2师死守已沦为孤城的保定。

城破后,郑洞国又与日军展开巷战。

正当他准备与保定共存亡之际,友军47师冒死前来救援。

在47师的支援下,郑洞国终得以成功率残部突出日军包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保定被日军包围后与外界音信隔绝,国内报纸一度在保定失守后发布了郑洞国“壮烈殉国”的消息。

1938年3月, 郑洞国参加徐州会战。

当他率部到达战区的时候,日军已经马上就要冲过鲁运河然后直扑苏北了。

郑洞国立即率部赶到运河南岸的利国驿,然后与渡河的日军血战,迫使敌人放弃渡河转而向台儿庄方向攻去。

如果当时没有郑洞国,日军就会冲过运河让还没有完成部署的苏北国军陷入大乱,继而令整个徐州战局濒于崩溃。

随后,郑洞国又先后参与了台儿庄、武汉等一系列会战,屡立战功。

1939年底,日军第五师团侵占了广西昆仑关,意图切断中国西南的对外交通线。

这时的郑洞国时任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1师师长,奉命夺回昆仑关,与固守的日军第12旅团展开了一场血战。

而担任这次战役主攻部队的就是郑洞国率领的荣誉1师。

郑洞国亲自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二十余日,两度冲入昆仑关,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3年初,郑洞国又远赴印度改任驻印军的新一军军长,并在后来率部指挥了缅北反击战,重创缅北日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回国后,郑洞国先后受到了昆明和重庆各界的热情款待。

中国的有识之士无不庆祝郑洞国在缅北反攻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他为中国在盟国中争取了相当的地位与话语权。

二、郑洞国被迫投诚

1946年初,国共双方都在心照不宣的情况下各自争夺东北。

然而,就在这时,时任东北保安司令的杜聿明却因病不得不返回北平就医。

为了应对东北的局势,杜聿明特意发电请郑洞国来东北代他主持军务。

郑洞国接手后命几十万国军沿北宁路交通线缓步推进,在苏联撤军后立即进占沈阳等大城市,并从东北民主联军手中夺回了鞍山、营口等城市。

此后,郑洞国又将国民党军队分为两路,另一路向东南进攻。

但是,这两路军队都相继遭到东北民主联军猛烈反击,损失惨重。

重病未愈的杜聿明见状,急忙从北平返回沈阳,接替郑洞国继续指挥部队。

1948年3月,郑洞国被迫来到了被解放军包围的孤城长春,担负起固守长春以牵制解放军南下的任务。

然而,郑洞国刚进入长春不久,解放军就完成了对长春的全面包围。

此时,东野准备长期围困长春城,在守军弹尽粮绝之际再组织重兵攻城,迫使守军投降。

为此,东野先调集重炮群摧毁了长春外围的公路桥梁,切断了敌人的逃跑路线。

随后,东野又封锁了长春与外界的所有通道,禁止一切粮食进入城内。

至此,郑洞国与长春城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被困之旅。

在这段时间内,守军因长期饥饿不但体力虚弱,士气也低落到了极点。

过不了多久,不用解放军攻打,城内守军自己就要崩溃了。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却在10月中旬下令要郑洞国率部从长春突围出来,完全不顾当时守军已毫无再战之力的事实。

面对蒋介石的手令,郑洞国心烦意乱,却还是执行了这个绝对不可能的指示。

他于10月16日下令全军于第二天清晨集体突围。

本来郑洞国的部属就在长期的围困中军心动摇,难免产生起义投诚的心思。

现在郑洞国此举更是无异于让他们与长春陪葬!

不愿再为蒋介石卖命的五十军和新七军先后在当夜放弃抵抗,直接开门迎接解放军进城。

到最后,连司令部的参谋长和处长们也都暗中与解放军接触,只剩下郑洞国一个孤家寡人还在做着与长春共存亡的美梦。

解放军进城当晚,万念俱灰的郑洞国给蒋介石发了最后一封诀别电报,他已经做好了为党国壮志成仁的准备。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身边的特务团竟然在第二天凌晨以突围为由挟持自己投诚。

至此,长春获得了解放。

而被逼投诚的郑洞国则选择去哈尔滨解放区“休养”,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三、郑洞国心病的“治愈”

郑洞国选择过隐居生活实际上是在逃避自己的失败,他为了所谓的党国军人的气节宁愿要人当他死了,也不愿为共产党效力。

时间一长,郑洞国的这一心病反而导致了自己身体的不适。

1950年8月,经党中央同意,他前往上海治病。

在路经北京时,他受到了周总理等人的热情款待。

在上海,他惊讶地发现这座过去在国民党统治下经济濒于崩溃的城市如今竟在共产党的手中焕然一新、蒸蒸日上。

这样一来,郑洞国的内心有了改变,他意识到自己过去只是对蒋介石个人的愚忠,完全背离了自己一开始报国救民的初衷。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几天后,郑洞国突然收到了来自毛主席的请柬。

原来是毛主席要在中南海宴请他做客。

自己就是一个拒不投诚的败军之将,何德何能值得令毛主席这样的中共领导人如此对待呢?

郑洞国激动地一晚上没合眼,以至于第二天他迟到了几分钟。

等他赶来参加宴会时,贺龙、叶剑英等人都已经入座。

毛主席见郑洞国到场后,立即站起身来,亲切地与对方握手寒暄:“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好响亮啊。

话音刚落,贺龙、叶剑英等人都不禁大笑起来。

见郑洞国面对众人还显得有些拘谨,毛主席便在大家都坐下来后主动问他道:“不知道你抽不抽烟?”

在烟瘾极大的毛主席看来,抽根烟能令人平复情绪。

郑洞国下意识地回应道:“抽!”

接下来毛主席一个动作给了郑洞国极大的震撼。

见郑洞国从茶几上顺手拿出一根烟后,毛主席竟站起身替他划火柴点燃香烟。

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令郑洞国的心里一时间五味杂陈。

他没想到毛主席如此平易近人,身为一国领导人竟然一点架子也没有。

郑洞国扪心自问,他过去效忠的蒋介石会给自己点烟吗?绝不可能。

至于自己昔日党国同僚,他们也不会这样对待自己。

此时此刻,他真正意识到了整个国民党上下都是骄奢淫逸的旧官僚,而像毛主席这般的中共领导人他们不是官,而是朴实的人民公仆!

原本还拘谨的郑洞国这下彻底放下心来,与毛主席等人热烈地畅谈起来。

谈话结束回去后,郑洞国的心病被彻底“治愈”。

他打定主意,今后要全心全意为新中国做些事。

晚年,他致力于慰问国民党老兵和两岸统一事业。

对于国民党老兵,尤其是曾经跟随他征战南北直至投诚起义的旧部,郑洞国一直心中有愧。

这些旧部跟着自己出生入死,起义后又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

如今他们有困难,自己应当多帮他们做些事才是。

对于台湾,他虽不愿与对岸兵戎相向,但是,坚持两岸应早日一统。

为此,他晚年多次接待从台湾和海外来的故旧袍泽,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1991年1月,郑洞国在北京病逝。

临终前他表示自己这一生没有遗憾,只是可惜没能看到祖国统一。

“将来国家统一了,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这是郑洞国最后的感叹。


标签:日军自己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