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所谓的人脉还在吗? 而被风吹走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09:44:32 分类:笔记 浏览:118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的李绅最后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其实也是有端倪的,从他所写诗歌的风格就能看出来。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李绅确实在诗歌方面造诣很高,但是他的诗歌风格却并非一成不变,以他人生经历中的一段贬谪为分割点,他的诗歌一开始关注社会会现实、关注社会,到后来,诗歌成了他个人在官海沉浮中的一种抒发私欲、感情的手段。

根据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诗歌前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后期抒发个人在官海中沉浮的态势来看。

与其说他是在关注外界,实则他关注的,一直是自己,抒发的,也一直是自己的感受,而他诗歌所指向的受益人,亦是“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1、本是官宦之家,幼年丧父,孤儿寡母的童年生活

说起李绅,他的童年也算是起起浮浮了,他本是官宦之家的后代,只是在他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去了。

大家知道,要在官场立足,尤其是古代封建社会官场下那样一个复杂的大环境,人脉很重要。

下面是李绅上下几代的官衔。

能从曾祖父开始当官,一直到李绅的父亲,那么李绅家族定然颇有人脉。

有人脉,也有仇敌。

官场上的人脉,有时候更多是“利益交换”之下的利弊权衡,一旦没有利用价值,甚至还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那么6岁失去父亲的李绅和母亲能够靠着祖辈父辈积攒下来的人脉过得太好吗?可能会有些帮助,但是不会过得太好。

再加上,一直在官场上“游走”,这种情况如果说没有得罪的人?概率很小。

所谓墙倒众人推,那么孤儿寡母的李绅一家,生活自然不会太好。

而6岁的孩童,按年级来看,说大,但确实也还只是个娃娃,说小,也不至于什么都不懂。

所谓3岁定80,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6岁以前对于“官场权利”之类的气息,不免也会浸染一些,比如功利心强。

而有些习惯,三岁成了,便很有可能和影子一样,若即若离一辈子,就看后来生活有没有机会将三岁时的耳濡目染激发出来了。

2、发迹之前---看到农夫之苦后的“感同身受”

李绅生于772年,806年中进士,之后虽然也有些波折,但大抵有惊无险,“官运亨通”应该是他当官经历大脉络的体现。

但是,即便他曾属于深入民间,尝遍疾苦的“布衣”,再加上家族背景的“复杂”,他在求学入仕之上,定然也不算容易,吃亏肯定是有的,愤世嫉俗肯定也是有的。

再加上父亲儿时离去,让他和自己母亲的生活过得不算富裕,在吃饭问题上,他也是会发牢骚的。

至于作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被传颂千年的佳句,源于其在回家探亲时,恰巧遇到了同榜进士浙东节度使李逢吉。

李逢办完差事,准备回朝。

那个时候,李绅还算不上“发迹”,而李逢吉混得还不错,二人又是好友,自然就要叙叙旧。

这个时候,二人眺望远方,看到农夫在火辣的太阳下劳作,想起少时求学的艰辛,也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阻碍与不易,处处被压迫,颇有些为了生而在烈日下挣扎之感,于是“感同身受”之下,李绅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个时候,李绅还算不得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这句诗句明着看是在说农夫辛苦,也确实是在表达农夫之苦,但也隐晦抒发被压在底层之人生活的艰辛。

这种艰辛,李绅是有的。

3、发迹之后的贪婪

发迹之后,与之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悲悯不同,李绅变得有些贪婪,为官酷暴在当地也是出了名,更别说是节约粮食了。

比如流传了这个一故事,说他喜欢吃鸡舌,每次吃饭几乎都要吃,鸡舌头又小,做一盘鸡舌头大约要宰杀活鸡300只,他的后院一度因此堆满了鸡。

而他这种奢侈浪费的吃法,亦为当时文人所嗤之以鼻。

当然,这关于鸡舌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从夸张的记录来看,若不是奢侈浪费成风,何以会有这样夸张的说辞流传后世?

还有一个关于李绅的故事,说是因为很多人害怕李绅的残暴欺压,于是就渡过长江、淮河,以此逃离他的管辖。

百姓都跑了,这对于生产,对于李绅的名声,怎么看也是不好的,于是他的下属便去和他报告,说百姓逃了不少,这可咋办。

这个时候,李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手捧起麦子,颗粒大的、饱满的,都在下面,而被风吹走的,都是秕糠。

由此也足见他对贫苦百姓的不重视。

而发迹后的李绅,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改变,主要在抒发自己官海沉浮时的感受,这种沉浮感受自然是无法明说的,毕竟官场说话,还是得小心。

所以,他的诗句从一开始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变成了表达隐晦,字句锤炼度较高的诗句,比较注重发表自己私欲和感情上的情绪。

4、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最后再来总结一下,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让百姓避而远之

怎么说呢?分析李绅诗歌风格变化,结合他的人生沉浮经历。

发迹前,他因自己在底层挣扎而为农民写诗,反映农民悲苦的现实生活,这其实更多是在反映底层人受到的压迫。

这种压迫,未发迹前的他,是“感同身受”的。

发迹后,手握大权,开始奢华享受,面临的困境不再和底层农民一般,而是官场中的沉浮争斗,这个时候,他的诗歌就变得隐晦、更咬文嚼字一些了,而他在诗歌里抒发的,依旧是自己官场沉浮时的情感,甚至说烦恼。

其实吧,这样一看,李绅前面悯农也好,后面酷吏也罢,实则都在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剑锋所指的,属于造成“自己境况”的对立方。

看上去是悯农,实际上也是悯农,但也同时悯了一同被压抑了一段时日的自己。

这可能与他官宦家庭出身,比较重功利的一个成长氛围有关吧。

当然,上面也仅仅只是一个分析,大家做个参考就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千人千面,不同观点属正常,颜小二欢迎各位一起咵天、扯白~


标签:他的诗歌自己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