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谁是大忽悠苏秦看到了人的本性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08:03:53 分类:笔记 浏览:95


忽悠,这个词是东北方言。

最先应该是“小品大王”赵本山在全国普及开来的。

那是在他的一个春晚小品《卖拐》中,赵本山扮演的角色外号就叫“大忽悠”。

大忽悠开场一段话介绍了自己的忽悠功力:“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奸人忽悠苶了;小两口过得挺好,我能给她忽悠分别了。

今天卖拐,一双好腿我能给她忽悠瘸了”。

他的作品非常搞笑,曾经给无数观众带来了快乐。

赵本山也对普及东北文化立了不小的功劳。

为什么今天咱们要以大忽悠来开场呢?因为今天咱要说的就是“忽悠”:历史上最能忽悠的人。

可不是这赵本山啊!谁呢?苏秦。

战国时期的“大忽悠”。

为什么说苏秦是大忽悠呢?因为苏秦“忽悠”的不是普通人,而是战国时期七个超级强国的国君? 他们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给忽悠住的。

然而,苏秦可以做到。

苏秦,据说是传奇谋略家鬼谷先生的徒弟,同学还有张仪。

苏秦从鬼谷先生那里学成之后,游说(忽悠)各国,没有成果,贫困潦倒。

回到家中,家人都嫌他穷,不待见他。

尤其是他嫂子,连一顿饭都不想给他吃。

通过这次贫穷 :没钱,再亲的人都会嫌弃你。

于是立志要出人头地。

便在家埋头研读《阴符》,研究“忽悠”之术。

一年后,自觉已经学有所成,研究出来了一套“合纵连横”之术,可以出山了。

便来到了秦国,劝秦国实行“连横”之术,向东依次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恰巧秦国人刚刚杀掉了一个“大忽悠”商鞅,举国上下痛恨说客,不接纳苏秦。

苏秦只好转投他国。

连横不成,那只能 实行“合纵”了。

先来到燕国。

等了一年才见到燕王,先把燕国夸成一朵花,再指出燕国所面临的危机,最后再说出自己有多么多么好的解决方法。

燕王高兴地答应了。

随后第二个目标是燕国的邻居赵国。

赵国与秦国接壤,经常发生矛盾。

苏秦就想到了自己的老同学张仪,就决定激怒张仪入秦。

他先派人让张仪前来投奔自己,等张仪来了又不接纳,还把他羞辱了一番。

张仪只好赌气离去。

苏秦便派人暗中资助张仪,到了秦国,见到了秦王,做了秦国客卿。

这时候张仪才知道,原来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都是苏秦的暗中相助,深感自愧不如。

于是决定,在张仪有生之年不与张仪所在国为敌。

联合了燕、赵,接着苏秦用同样的忽悠方法说服了魏、韩、齐、楚四国。

至此,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赢得了六国的信任,身上佩戴六国的相印。

无论到哪个国家,都是位极人臣,富贵无比。

秦国也因此“老老实实”十五年没有向东侵犯六国。

这时,苏秦再次回到老家。

家中的老老少少都出城迎接,人人恭恭敬敬、满脸堆笑 。

他的嫂子更恭敬地是趴在地上不敢抬头。

苏秦问她:“何前倨而后恭也?”他嫂子真是个实在人,说:“因为叔叔您现在有权有势啊!”

苏秦凭着深厚的“忽悠功底” ,把六个弱国用利益的引诱撮合在一起。

然而,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受损,他们都会把愤怒释放到苏秦的身上。

也就是说六国与苏秦之间并没有信任,暂时的和谐只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

因为苏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国家,更不是为了天下,而是为了每个小国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

有道是“以色交者,色衰则疏;以利交者,利尽则散”。

利益受损必然出现矛盾。

果然,不久合纵就瓦解了,苏秦也因此在矛盾中遇刺。

结束了一生的“忽悠”生涯。

鬼谷子的“道”,苏秦没能学到。

而是自己学了一套忽悠之“术”,果然不得长久。

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文/张超杰


标签:利益因为今天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