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 会诱使人们仿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5 06:12:13 分类:书屋 浏览:144


您一定听说过他。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别里科夫是位希腊语教师,他是个性格孤僻的人,枯燥乏味的生活让他的内心充斥着压抑与焦灼。

或许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他总是费尽心机地把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风,任何时候出门都穿着套鞋,带上雨伞,并且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装布套里,手表装在灰色麂皮套子里。

他还老是把脸埋在竖起的大衣领子里,这样使他看起来整个人就像装在套子里。

与怪异的外观搭配的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不管是同事参加祈祷迟到了,还是在路上看见女教师和其他男教师一同走着。

这些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里科夫的眼里看来都是违法乱纪,脱离常规的事情,反而那些被政府禁止的东西,让他心里倍感踏实。

别里科夫为了“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总是不请自来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然后默不作声地在那里坐上一两个钟头,在屋里东张西望,这让他的同事无法忍受。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别里科夫在学校里呆的这15年里,他对外界的恐惧感就像腐烂的苹果,不断地向四周蔓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别里科夫的精神压抑下,全校的人都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交朋友,也不敢吃荤和搞任何娱乐活动,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

更令人可怕的是,大家对此都习以为常。

让人们颇感意外的是,怪异的别里科夫居然差点就结了婚,一天,学校里从乌克兰新来了一位史地教员,名叫柯瓦连科,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姐姐华连卡。

后来,在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下,华连卡开始对别里科夫表示了好感。

别里科夫在学校众人的怂恿下,打算向华琳卡求婚,但别里科夫的打算就真的只是打算而已。

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结婚后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打起了退堂鼓。

一天,别里科夫看见柯瓦连科蹬着自行车来学校,紧跟着后面的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她的脸涨得通红,显得很累,但很欢乐。

别里科夫看到这一幕气愤不已,他觉得为人师表怎么能在公共场合做出如此“有伤大雅”的举动。

别里科夫无法接受华连卡姐弟的思想和行为,于是找到柯瓦连科准备说教一番,柯瓦连科本来平常都看不惯别里科夫,再加之他一番“大义凛然”的说辞,此时的柯瓦连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他揪着别里科夫的领子,把他从楼梯上狠狠地推了下去,摔了个四脚朝天。

这一幕刚好被回家的华连卡看到,她的旁边还有两个女伴,别里科夫觉得无地自容,这一刻对他来说比什么都可怕,怕传到学校里,大家都会取笑他,他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啊”。

从那之后,别里科夫再也没出过家门,他把自己包裹得更加严实,最后,他在这场滑稽可笑的电影悄然退场,钻进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套子——墓地。

别里科夫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但他留给他人的套子,还在继续着它的使命,这种恐惧的情绪好像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续了不到一星期之后,生活又恢复了别里科夫在时的样子,变得沉闷压抑。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第一次接触这位作家是小学的时候,曾学过他的一篇小说《万卡》的节选,脑海中还浮现着万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和场景。

契诃夫所生活的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沙俄统治的至暗时期,不允许有任何反对的言论,他们害怕革命的的热潮蔓延开来,因此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

通过契诃夫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想要唤醒人们的意识,不想看到封建专制扼杀了人们本性中美好的一面。

在《套中人》这本书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畏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公民”别里科夫。

这个可恶可憎又可悲可怜的人物,千方百计地想要隐藏自己,于是把自己装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套子”里,试图来掩盖自己懦弱,却没有想到适得其反,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这件套子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为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嘲笑、戏弄,于是,他又把自己装在更深的“套子”里,这样无尽的循环,直至最后再也走不出来。

别里科夫不仅自己深陷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连同周遭的人也受到了波及,现实中的我们亦是如此,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着他人的行为。

这使我想起了威尔逊和乔治·凯林提出的「破窗理论」,该理论提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如果人们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而我们也可能成为去“打烂窗户”的人。

别里科夫的境遇令人唏嘘,但我们的身边有着千千万万个“别里科夫”,他有可能是你朋友,也可能是你自己。

套住我们的“套子”一个又一个,脸面、金钱、名利………它们像一张张无形的大网将我们囊括其中,我们却无力挣脱。

当现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时,我们开始变得自卑、胆怯,觉得心力交瘁。

伏尔泰曾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许多被生活击垮的人往往不是面临什么大问题,反而是生活中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它们永无止境地摧残着人的神经和意志。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

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

人的生命不堪一击,宇宙间任何一件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却能主宰万物,这正是因为人有一颗会思想的灵魂,人因为有思想而变得坚不可摧。

然而,沙皇的统治,让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人又变成了一根弱不禁风的没有思想的“芦苇”,就像别里科夫一样,一句嘲笑就能将他击溃。

生活在怎样的环境,是我们所不能选择的,但当我们对所处的环境感到不满而我们又无法凭一己之力去改变它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被环境所改变。

不要让自己成为一扇“破窗”,也不能做第N个去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要努力去修复好“第一扇破旧的窗户”,一个人一辈子能走多远,并不是由腿决定,而是由心决定。


标签:自己我们一个思想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