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采访提纲范文 既然不能做后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3 03:00:40 分类:生活 浏览:99


  采访提纲篇1

  说实话,在电视台学习、工作的这些日子里,学到了不少在学校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不仅增长了自己的生活阅历,也学到了许多生活、社会经历:怎样做人、怎样工作、怎样与人相处等等;但最让自己钦佩和受用的是那种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一天踏进电视台《触点》栏目办公室的门时,我对这个节目还一无所知,从何学起都不知道。也由于一些手续上的问题,原本打算学编辑的我因进不去编辑房而在办公室足足坐了一天。然后接下来的一星期,每天按时来电视台却学不到任何东西,这对怀着信心来求知的我打击很大。有时像上课点名似的在办公室打了个转就回家,人际关系也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后来,通过心情的调整,觉得自己不能把实习当做好玩,这毕竟关系到以后的前途问题,于是主动找栏目的记者说话,希望能带自己出去采访,就先做好前期吧。然后,有了第一次外出采访的经历。之后的一星期就跟着记者出去采访了。每天积极地行动是十分重要的,不要仅仅是记者出去采访你就跟出去一下、看一下,而是在去采访之前,尽量了解采访事件的信息,构思接下来的采访与拍摄,采访回来后,要写稿,跟着记者去编片,这里的每一项行动都要求你自己积极争取,因为对于记者而言,每天的工作都很忙很紧,你要大胆争取参与这里面的每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全面地锻炼到采、编、写能力。

  后期制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到了栏目的编辑室,因为里面只有一套设备供编辑使用,所以我只能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流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果然专业的老师就是不同,对镜头的运用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剪辑技巧上,画面剪得流畅,专题片艺术性强,蒙太奇用得巧。在操机水平上,速度快,非常熟练。以前在学校花两天时间编一个十分钟的片子,我就自鸣得意。在这呆了一个星期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和无知。我还领悟到编辑人员不仅仅要技术过硬,而且个人修养上也要过关。一是要细心和耐心,把时间精确到帧;二是心态要好,避急躁,能够应对稿件的突然调整。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和在实际运用中的困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自己学的本来就不是很多,现在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付出自己更大的努力去学习、去历练,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丰富的色彩。

  采访提纲篇2

  在深度报道的采访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困难的现场问题。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采访的前期工作很关键。深度报道采访的深度在前期工作中主要体现为精密的策划和扎实的资料收集工作。具体包括:是否能够准确、敏锐和富有远见地把握住具有深度报道价值的题材;是否能够广泛地收集背景信息;是否能够为中期采访提供一个充分的计划。

  选择题材

  新闻报道的题材面非常广泛。它可以是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也可以是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一般新闻都把发生的动态事件作为报道的对象,但对非事件方式的新闻却很少过问,而非事件性新闻往往反映了社会结构深层的某种变化,其深层社会意义往往更为显著,因此,许多深度报道取材于非事件性新闻。

  对于深度报道来说,是否能成为独家新闻,有时与时间关系并不太大。独家新闻的关键在于报道应该写出新的新闻特点。一些热点新闻可能被无数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但只要能写出与众不同的重要新闻内容,依然可以成为独家新闻。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可能帮助我们找到新闻事件新的特点,换位思考和逆向思维会帮助我们有更深的发现。

  搜集背景

  深度报道对背景的重视是异乎寻常的,搜集背景的工作是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新闻报道的背景搜集工作的意义远没有采写前景来得重要,而深度报道则反之。相比之下,深度报道的背景搜集工作有以下两个特点:

  记者要收集到具有稀缺性的背景。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了解最近你的采访对象在干什么,他的爱好是什么,以前他曾有过什么成就,尤其是其中那些鲜为人知的部分。这样,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就能用这些背景材料很好地应对采访对象的挑剔。有一些背景的收集和发掘有一定的难度。如一些关键性的细节、被人淡忘又没有详细记载的历史,这些背景独特珍贵。有了这些背景,记者很容易与采访对象进行一种深入的沟通,使报道走向深入。

  记者要系统地搜集和使用背景材料。深度报道是一种全程化的报道,在报道过程中非常注重历史感。深度报道记者对背景材料的搜集并不仅仅为了准备一次现场采访,每一步的背景搜集工作都是在有意识地为全程化采访工作做准备。

  拟定采访提纲

  一切重要的采访都应该有一个采访提纲,深度报道的采访尤其如此。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采访提纲为基础,即使一个记者有敏锐的反应,对问题有过深入的看法和思考,他也可能会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在深度报道的采访中,只有拟定一个很好的提纲才能够帮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结果。采访提纲的水平,会直接决定采访的深入程度。采访提纲全面,则深度报道的采访也全面;采访提纲清晰,则深度报道的采访也思路清晰;采访提纲中的问题与采访对象的思想产生共振,则会激发出极具新闻价值的信息。

  深度报道的采访提纲应具有丰富的递进层次。杜骏飞提出,采访者可以把准备采访中提问的问题分为五级,它们分别是:

  一级提问,寒暄类的问题(调节气氛的问题);

  二级提问,导入类的问题(进入采访正题的问题);

  三级提问,基础类的问题(关于主题的基本问题);

  四级提问,要点类的问题(产生新闻价值点的问题);

  五级提问,独家类的问题(发掘重大新闻价值的问题)。

  五级提问法描述了深度采访的纵深化发展的过程。对于深度报道来说,除了基础性的问题应该力求全面、广泛和深入之外,要特别关注上述分级提问中要点类的问题和独家类的提问。要点类的提问,重在能够发觉新闻价值的所在。这种提问的设计应该在充分掌握新闻背景的基础上,在设问方法和从新闻视点上取得突破。而独家类的问题,则要保证有创意并有一定的尖锐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闻价值的获取上满载而归。

  提问设计的优劣,关系到采访的成败。科学而周密的提问设计,能够使记者在深度报道的采访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大凡优秀的新闻记者都会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狠下工夫。“60分钟”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华莱士采访重要人物时,往往事先准备100个问题,从中反复挑选确定20~30个问题:尽管在正式采访开始后,采访并不被预先准备的问题限制,但他仍然认为,事先精心设计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训练,如果没有充分准备,记者是很难提出富有深度的好问题。

  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这方面推出了设计提问的辅助公式:“GOSS”。GOSS公式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贵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而提出的吗?

  精心准备好采访提纲,采访者能掌握大量有益的新闻背景,这对于重大报道的全过程均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把握采访机会和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

  设计采访提纲是报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采访环节。提纲在采访前就已完成,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能会遇到当初拟定提纲时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个好的记者应以提纲为蓝本,在采访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总之,我国各大报纸大都非常重视深度报道,见诸报端的各类深度报道,大都具有背景丰富、内容翔实、分析深透的特点。然而,也有不少深度报道缺乏力度,质量不高。因此,努力提高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而深度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能让记者们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①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申凡:《采访心理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

  ③龚立堂:《说说深度报道》,《新闻爱好者》,2006(1)。

  ④白贵:《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当代传播》,2006(2)。

  (作者单位:鲁中晨报社)

  采访提纲篇3

  采访前的准备:了解名人―准备提纲―打探行程

  对名人的采访活动,由于其目的性?时间性很强,大多需要一次性完成,故而难度很大,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呢?

  一是要做好知识和资料的准备。只有尽可能地熟悉采访对象,才能在采访中抓住要害。对于作家?科技工作者?经济界人士,可以翻阅他们的作品,研究他们的专业方向,因为采访名人最忌讳说外行话,还可以浏览其他媒体以往的报道,尽量避开重复率较高的问题。

  二是提前制定好采访提纲。提前制定提纲的好处是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把问题设计得较为到位。采访提纲要结合名人的主要思想观点,从其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及人生经历出发进行设计;另外还应结合媒体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采访提纲,以增加可读性和相关性。

  完成提纲后,如有可能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将采访提纲提前送到名人手上,以便名人就所提问题进行思考,使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有两种:可以通过中间联络人,用邮件或传真将提纲发送给名人;也可以打印好提纲,一旦开始与名人接触,就与其秘书沟通,通过秘书将提纲转送到名人手上。2005年3月记者采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时,2006年7月采访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时,都是提前与其秘书进行了沟通,并通过他们将采访提纲送到采访对象手中,为采访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探好名人的行程,以便抓住时机采访。名人的行程安排往往十分紧张,因此了解名人的行程,安排好采访时间十分重要,有时名人会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采访,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在事先沟通时帮助对方安排适当的采访时间,如果确实没有整块时间,甚至可以在路上进行采访。

  2005年11月记者第二次采访龙永图时,事先了解到他于11月15日下午抵达郑州,第二天上午参加完活动下午就将离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11月15日晚上。晚餐时我及时与龙永图进行沟通,邀请他当晚参观河南日报,最终成行,并在报社完成独家专访。

  四是采访时衣着装束要简洁大方,给人以良好印象。采访名人多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印象好,采访就可能进行得比较顺利。

  五是采访时要准备好照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一是可以留下珍贵的资料,另外也可留下备份。但一定要牢记采访时应尽量用笔做记录,不要依赖录音,因为采访结束后往往写稿时间非常紧张,再整理录音会耽误许多时间。

  采访中的技巧:尽早介入―不卑不亢―随机应变

  对名人的采访过程除了常规新闻报道相同的要求之外,对记者随机应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为采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对采访造成障碍,这时要机警地扫障并快速果断地解决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要尽早介入名人活动。尽早介入的好处是可以在采访前就通过参与名人的活动给名人留下一定的印象,所谓“虽未交流,混个脸熟”,以起到缩短距离?增加亲切感的作用,为采访顺利开展做良好铺垫。尽早介入还能捕捉到突出名人性格特征的一些言行细节,使文章更加生动。

  2005年3月我受命采访龙永图时,他和夫人已经到了登封,开始了河南之行,我立即赶到登封跟随采访并陪同就餐?参观少林寺等景点,一路上多次与龙永图对话交谈,等到正式开始采访时,双方已经较为熟悉,并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因而采访进行得十分顺利。

  二是采访时面对名人,要保持良好的亲和力,但又要注意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与被采访对象多方进行沟通,为完成采访奠定良好基础。以采访世界著名政治家而驰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此有精辟的论述。她说:“拘谨得像怕羞的少女,怯弱得像奴仆,绝不是采访风云人物的记者,我面前只有被采访者,没有国王?总统和首相,我们是绝对平等的。”

  三是采访过程中要坚持不怕碰壁的精神。要注意与名人周围的秘书?警卫等形成良好的关系,必要时可以取得他们的帮助。但也应注意把握分寸,尊重他们但也不必畏惧他们,如果他们成了采访顺利进行的阻力,甚至可以不理会他们,直接与被采访人接触。

  2005年8月,采访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时,事先就专访之事进行沟通,但是无论是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还是其秘书都不愿意提供帮助。但是我并未放弃努力,通过宾馆服务员打听到吴的房间号,晚宴结束后,我和摄影记者直接上楼敲开了吴的房门,这时住在其他房间的秘书发现我们直接闯入,上前阻止,但吴的态度却十分亲切,热情邀请我们进房间采访,最终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四是要随机应变,抓住可能稍纵即逝的采访时机进行采访,才能获得独家新闻。2005年9月采访克林顿时,按照严密的保卫措施,记者根本没有机会接近克林顿,对他进行专访更是没有可能,如何获得比别人更多细节丰富报道内容?我一直在寻找时机。当天上午快11点时,机会来了。当时,克林顿在酒店二楼的座谈会已近尾声,我提前出了会议室走下楼梯,发现手扶电梯的出口处没有保镖把守,并且从电梯出口处到酒店大门口,需要走过一楼一个很长的通道,这是一绝佳的采访时机!我和同事就站在电梯口“守株待兔”。

  3分钟后,克林顿在保镖护卫下走下扶梯,我俩快步迎上前去:“克林顿先生,我是河南日报记者,能问两个问题吗?”与保镖的横眉冷对不同,克林顿态度十分和蔼,他放慢脚步,主动伸出手和我们握手:“OK!”“您来郑州之前,对河南有多少了解?”“噢,3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河南的了解,大学读书时我选修了中国古代历史,对河南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是吗?那很出乎我的意料。”“今天终于成行,我很高兴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一边和克林顿对话,一边跟随他通过一楼通道走向大门,虽然只是四五分钟的时间,但这些与克林顿的直接对话,最终成为其他媒体没有的独家新闻。

  五是采访过程中要见机行事,灵活机智,否则可能无法应付一些突发事件,甚至连预定的任务也很难完成。为了给采访提供有利时机,必要时甚至可以打破常规。2005年9月采访克林顿时,由于获得克林顿的专机抵达新郑机场的时间较晚,去机场接机的车队又早由美方和我省警卫部门完成了编号,严密的一级警卫措施之下,不在车队编号之列,根本无法进入机场停机坪接机,怎么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无论能否进入停机坪,只有到了新闻现场才能找到时机。做出这一判断后,我们按照接机时间提前一个小时赶往机场。

  路上,我不断用手机与省外办的工作人员联系,当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打了七八个电话之后,终于联系到了省外办的一位参与接待任务的同志,我提出能否帮助我们进入停机坪,他表示与美方警卫协调起来非常麻烦。我灵机一动,提出另外一个解决方案,不再与有关部门协调,直接加入车队进入停机坪,他同意了这个方案,我们约定快到新郑机场高速出口处时,他电话给我们通知。

  40分钟之后,由十几辆车组成的车队快速通过高速公路出口,这时我们已接到通知,发动着车辆停在路边,但没有打开车灯。最后一辆车从我们车旁经过后,我们迅速亮起车队应急灯跟上车队,在机场入口处,由于车速较快保安并未发现我们是一辆没有编号的车,就这样我们顺利进入了贵宾通道停车场。

  飞机快降落时又发生了紧急情况。当时一部分车进入停机坪接机,包括报社车辆在内的另外一部分车留在了贵宾通道停车场,我和报社摄影记者坐上省外办的车辆进入了停机坪。正在等待飞机降落时,我发现美国保镖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紧张起来,互相交头接耳,就赶快向省警卫局一位同志了解情况,他说他们在说好像车队的数量不对,一听是这件事情,我立即拨通在贵宾通道停车场的报社司机的手机,让他迅速离开机场,避免发生冲突给采访造成障碍。

  采访后的写作:选材得当―注重细节―精练文字

  采访完成之后,剩下的就是写稿了。稿件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专访,二是侧记。前者写作时应围绕相关性选材,以增加可读性;后者应注重细节,使行文更加生动。

  事实上,如果是对名人做专访,又事先制定好了采访提纲,写作起来并不困难,因为名人一般都有接受采访的经验,思路清晰,论述准确,言之有物,记者只需用精练的语言对其谈话进行整理就可以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采访名人“七分采?三分写”的特点。

  作为一家省级媒体,无论是事前制定采访提纲时,还是采访后对获取素材进行筛选时,都应特别注意与当地省情相联系,以缩短读者与名人的距离,增强可读性。

  2005年3月记者采访龙永图时,河南省委?省政府刚好提出要在文化大省河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记者围绕文化产业设计了采访提纲:一?按照WTO的过渡期原则,2004年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2005年开始,中国将进入所谓的“后过渡期”,其重要特征就是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行业对外开放。一些国外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集团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您认为这一现实给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此背景下,河南提出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请问地处内陆的河南文化产业企业,比如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中发挥自身优势?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扬长避短,实现自己的较快发展?

  采访中,龙永图围绕采访提纲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写稿时我直接引用龙永图的话,用《“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时代已来临”》作为专访标题完成了稿件。

  相对专访来说,对名人活动侧记的写作要复杂一些,按照名人参加活动的时间顺序,既要记录名人的言行,又要突出其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示其主要的观点论述,一旦处理不好就易写成流水账。这时,如何在大量的采访素材中进行筛选就显得十分重要。

  概括来说,就是要选择最能突出其性格特征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刻画;要选择他与参与活动的其他人进行交流的场面进行刻画;要选择名人活动中规定动作之外的行为进行刻画。写作时要注意有详有略,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

  记得曾采访过许多名人的赵浩生老先生曾说过:采访名人,你必须要有与名人平等对话的智商。如果你采访政治家,你就要有与他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的开阔视野;如果你采访文化大师,你就要有与他一起探索人生宇宙奥秘的深刻见解。

  赵老先生的话是对一名记者更高层次的要求,因为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素质修养,才能成功地完成采访并写出好作品,这要靠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和磨炼。

  (作者为河南日报经济新闻部记者)

  采访提纲篇4

  记得那是个星期一的下午,是我们每周编辑例会的日子,一位年纪一把的老师敲门进来,说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跟我们说说,会议还没有完,我请他到隔壁的房间坐一下。那天的会开了很久,老先生就一直在那边等,直到傍晚,我们的谈话才开始。

  谈话中知道,老先生姓唐,是一位退休在家的教授,之前一直从事勘探工作,但对湖北的三国文化以及三国文化涉及到的地方有很深的研究,因为喜欢,所以不只是有研究,内心还满是感情,什么战场,哪些战役,什么人,哪些故事,话的闸口一开,文词汹涌而出,逻辑清楚,故事生动,情绪饱满,够“百家讲坛”的标准了。慢慢的,我眼前,一期好看的三国文化的文图选题也一幕幕展开了。就这样,我们就着办公室大窗外的夕阳一直说到天黑,老先生才起身告辞,说定了一周内拿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给我看,当时想,讲讲是可以的,做采访提纲能行吗?

  后来,不到一周的时间,我的信箱里多了一份发自唐老师的一份洋洋洒洒上万字的采访提纲,哪里只是提纲,那是一份非常详尽的“湖北三国文化之旅”的方案,大标题若干,中标题若干,小标题若干,采访的线路要点眉骨框架一清二楚,我们自己怕也做不出这样的东西来。

  又后来,唐老师又来了两次,我就又收到了两次修改后的采访提纲,每次文件都是这样细心标注的:

  《湖北三国文化之旅采访大纲》、《湖北三国文化之旅采访大纲》,以示区别。

  再后来,因为很多这样那样的原因,《湖北三国文化之旅》的采访最终没有成行,我打电话给老先生时,他在那边笑笑说,“没关系”,电话就轻轻挂断了。我当时有些语迟。

  这期的湖北,我们做了“一江,两山,三座城”,出去采访的同事很用心,也尽了力。只是对于我,心里一直忘不掉唐老师,和他那三国文化的湖北。

  采访提纲篇5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然而不少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重,没有更多时间和适合的内容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其实,阅读文本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们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长点,只要我们教师持有综合性学习的理念,阅读文本中这样的内容是可以挖掘出来的。在教学中我紧扣阅读文本中的内容,适时的组织一些综合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谈谈阅读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策略。一、营造情境,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提示课题后,我简单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待学生的回答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通过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向全世界呼吁和平时,我便播放了一些相关的音像资料,通过一组反映当今世界仍不太平的资料,表现了战争和流血冲突给无辜的人们带来的不幸,尤其是给母亲和孩子带来的不幸。例如,因战争失去亲人和家园的阿富汗儿童的资料,巴以冲突中无助的巴斯坦妇女和孩子的资料,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中被美国导弹夺去生命的中国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的照片及其家人悲痛欲绝的画面,美国攻打伊拉克所造成的伊拉克人民流漓失所等资料,资料放完后,我便引导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将心里的话说出来,特别是把爱和恨的感情表达出来。随着学生声泪俱下的诉说,我便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都期昐着这个世界不再有硝烟,盼望和平早一天真的降临。课中老师将让同学们当一回小记者,采访课文里的人物,通过自己的报道,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二、初读课文,选择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引导思考:在这封中国孩子致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的信中一共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你准备采访哪一位?并提示学生可借助字典、词典去解决自读课文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实在弄不懂的,向老师提出来,由老师加以点拨和指导。这里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维和、联合国、蓝盔、军事观察员、法西斯。在解决这些词的过程中,可借助事先准备的资料,向学生作形象的介绍。学生读完全文后,组织交流,就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形成一致的结论:“我”、妈妈、身在天国的爸爸、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各自择定将要采访的对象。三、研读课文,拟定综合性学习的提纲。随着教学的深入,我让学生按照所择定的采访对象自由组合成相应的4个采访小组。要求各个采访小组先研读与自己采访对象相关的课文内容拟写采访提纲。(提纲要紧扣课文中描述的采访对象的有关情况设计,让被采访的人有话可说。)交流时,以学生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为板块,逐个交流。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段(课件出示朗读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借助课件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在交流中,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并引导各采访小组接受好的建议。对本组的采访提纲作适当的修改。各个板块的采访提纲举例:采访“我”的:加利秘书长收到你的信了吗?他有没有给你回信?那顶蓝盔你还保存着吗?在你的记忆中,你的爸爸是一位怎样的爸爸?你的理想是什么?采访妈妈的:雷利的爸爸离开你已好几年了,令您最难忘的是什么?您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采访身在天国的爸爸的:您当年在维和行动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您后悔吗?您想对您的孩子说些什么?采访加利秘书长的:雷利的信您收到了吗?您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和平?您想对那些在战争和冲突中失去亲人的人们说些什么?四、设境演练,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纲拟定完后,我请12名学生到讲台前,分成4个小组,分别扮演“我”、妈妈、身在天国的爸爸、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每个采访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事先确定好的采访对象。采访开始前,我提醒担任采访任务的小记者和被采访的同学都要吸收前几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成果,力求礼貌大方、用语得体、表述清晰,并要求在说的时候带有感情;采访过程中,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作必要的指导;每一个小记者采访结束后,教师作简要的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形态和方式,突破了课内课外、科内科外……通过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实现生生互动、主动发展,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内容组块,是听、说、读、写并列的一块,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从这一意义上讲,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材料的互相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以上这一教学是紧密结合阅读材料所开展的一次综合性为学习,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采访提纲篇6

  大二寒假时,有—名长期为时尚杂志供稿的自由撰稿人因为年末采访积压,人手缺乏,在豆瓣小组发帖寻找采访助理。于是,我带着我靠谱守时的诚意和发表在杂志上的“豆腐块”,敲响了时尚杂志撰稿人小跟班助理的大门。

  看向未来的光和亮

  面试很简单,就是强调这一行很辛苦,必须守时,随叫随到,不能按时吃饭睡觉是常事,然后说了一下实习补助怎么算。

  我作为一个小跟班,工作就是采访前帮老师搜集被采访人的资料和最新新闻,并针对不同的提纲范围提出30个以上的问题,做出采访提纲,按时发给老师。待采访之时,跟老师外出采访,做现场助理,跑腿打杂。采访结束之后,我需要把采访录音的全部内容整理成文字的电子版,两天之内发给老师。

  我的第一个采访任务是林俊杰,当时我正在街上溜达,收到老师的短信:收邮件,林俊杰,提纲明天返我。这没有一句废话的短信,让我情不自禁地握着手机大喊一声“veah”,然后激动万分地跳了起来,差点撞到大树。这预示着我能见到林俊杰了,多么欢喜的事呀!但是,在成长、事业、爱情、生活四个方面每个提出至少30个问题,也着实为难了我。我采用了最笨的方法,整理了“百度百科”里林俊杰的成长经历,最近发的微博,上的节目,细致地琢磨,在细小的点上,提出疑问,才终于完成了采访前期的任务。

  老师表示,第一次做采访提纲有这个水平还算可以,下周他要去上海采访林俊杰,回来把录音资料给我。我顿时觉得世界灰暗,杂志社只给老师报销路费,我没有跟去上海采访的可能。可是,我早早就跟室友们炫耀了我要去采访林俊杰,这下可叫我如何收场?

  比如何收场更难的是整理采访录音,不到一个小时的录音,我竟然花了整整一下午和一晚上才做完,字数统计显示10426。我一直盯着屏幕的眼睛,花成看什么都全是宇的状态。

  高兴的是,录音里林俊杰关于我的一个提问有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回答。当时,林俊杰为了某品牌化妆品的活动画了一幅画:一个女孩面前有一扇窗,透着明媚的阳光,女孩却视而不见,关注着身后的灰暗。我很喜欢这幅画,于是以此为由头提了问。林俊杰说:人大概都是这样的,舍不得自己熟悉的东西,却不知道应该舍弃过去,看向未来的光和亮。

  《男人装》的封面

  第一次见到的明星是李欣汝。说实话,我之前真不认识她,老师跟我说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商界的名人,没想到竟然是《丑女无敌》里“林无敌”的扮演者。

  采访那天,我兴冲冲地早早出发。之前跟老师的沟通一般是通过电子邮件,这是我面试之后第二次见到老师,见面的时候,仍旧有些紧张。

  李欣汝进来的时候,我还真没认出来。穿得很简单,笑呵呵地跟大家打招呼,说自已是打车来的。采访时,我站在老师旁边,时不时地帮老师接下东西递下水,对面的李欣汝一边化妆一边接受采访,很热情很爱笑,超级能说,没什么明星架子,感觉很好。老师现场的提问技巧着实让我佩服,虽然有采访提纲,但老师随时都能很活跃氛围。比如李欣汝提到自己很喜欢的一首歌叫《一夜长大》,老师顿时很腹黑地问“为什么是一夜长大?”把一旁的人都逗乐了。

  采访到一半,画完妆的李欣汝就要试装拍照片,作为《男人装>这一期的封面。明星不愧是明星,内心强大,可以毫不避讳地当着一众工作人员的面试穿各种性感衣服。等到李欣汝换好衣服去楼上拍照片的时候,我偷偷问老师:“我可以跟去看看吗?”老师说:“去吧,不过不知道楼上清不清场。”我急急忙忙地跑上去,却失望地发现楼上的大门已经紧锁住了。

  毒舌的人生哲理是事实

  因为采访众多,老师的助理不只我一个,我在他的豆瓣主页里看到过N多“惨重”的直播,这也是我每次面对老师就很紧张非常害怕自己出错的原因。以文字为生的老师,太毒舌了,我之前一直为自己在朋友圈以毒舌闻名而骄傲,见识到老师之后方感觉自己那叫一个和蔼可亲。

  有小助理在邮件里极力说明自己的安排,他回复:“我喜欢……我的时间……”这种台词,真的不是在工作面前可以拿出来说的,这行,不是夏令;有小助理没按时交稿,他发状态:所谓“对不起,我忘了”,基本上就等同于“我随口一说,你还当真啊?”有小助理惹到他,他骂人:别把个性当成什么了不起的事儿,让人容忍你才是你的本事,否则就是公主病;有小助理触碰到他雷区,他的回应是:没必要和傻逼解释什么叫做机会,以及不可替代性工作!

  老师毒舌的另外一番风味体现在毒舌的人生哲理感悟上,这也是即使老师脾气大,我仍旧很佩服他的原因,因为他说的都是真话都是事实。

  “发疯要趁着25岁之前,25岁之后,你想改变人生,人生都不同意你。

  这个世界是寒冷还是温暖,不过就在于是你被人放弃,还是你被人需要。

  年轻人,等有本事的时候,再玩潇洒吧。”

  每一句,都能够给我以不同的体会。

  采访提纲篇7

  这学期,我校举行了评选校园之星的活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我们六年级诞生了4颗闪亮的星星(播放PPT),其中有两颗是我们六1班的。

  王慧敏、韦妍为什么这么优秀呢?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

  今天,我们就当回小记者,现场学习,现场采访。

  二、视频导入,初识采访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件大喜事——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许多记者前去采访他。请大家观看一段采访视频,(播放莫言接受媒体采访谈获奖视频)

  在采访的过程中,两人的说话有什么特点?白岩松提问,莫言回答。

  这就是采访,采访的对象是莫言,采访者是白岩松。

  其实,一次完整的采访,需要先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了解采访者背景、带好采访工具、提前预约等。

  三、实地演练,学习现场采访

  1.确定主题

  我们今天现场采访的对象是王慧敏、韦妍两位校园小明星。

  王慧敏和韦姸是我们的同班同学,大家在一起已经六年了,比较熟悉,“采访者背景”我们了解了。

  耿老师事先联系了王慧敏,韦姸同学,请她们做好采访的准备,

  “提前预约”耿老师为大家做了。

  为了让采访获得成功,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拟定采访提纲了。

  2.拟定提纲

  小组合作拟定提纲,至少提出三个你们这个组感兴趣的问题。

  出示现场“校园之星采访单”:

  3.学习确定采访问题

  二次看视频,关注白岩松的提问。

  出示:白岩松的提问

  这些提出的问题,就是记者事先拟定的采访提纲。

  白岩松的提问有什么特点?(主题明确,适当追问)

  首先针对两位不同的同学,小组内讨论分别确定三个最想了解的问题。

  然后确定提问的同学,确定记录员。

  四个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问题,确定“采访提纲”。

  4.现场采访

  提示:每个组向采访对象提两个问题,组员及时记录;

  如果出现相同的问题,就不再重复提出;

  回答不清楚的,及时进行追问,保证采访的实效。

  学生现场采访。

  四、活动总结,畅谈采访感想

  1.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采访的技巧?

  2.通过采访,你对王慧敏、韦姸同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填写采访感受)

  五、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说明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会采访,既是六年级语文中的一项重要的口语交际内容,又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有许多教师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我教学《学会采访》时,没有就方法学方法,就技能学技能,而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真实的现成资源,通过实地采访身边的同学,真真切切地学习采访,在真实的场景中逐步掌握采访的步骤和要领。通过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拥有了更多收获和真实体验,活动更具有效性。

  1.本节课产生的问题

  a.视频采用电话采访,远不如运用学生真实采访录像来得那样真切。当时,我只是考虑让学生了解这样一件大喜事,没有深入思考与学生生活的差距。同时,从视频中莫言的回答里,提炼出记者所提的几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b.因为被采访的两位同学,她们的特点并不相同,产生的问题也并不相同。可是最后的采访问题却相当一致,完全看不出二者的不同。

  学生的提问相当泛化,如果完全不是根据自己需要提问,完全没有抱着学习的需要提问,采访的效果就比较差。

  正是采访单的设计,缺少目标设定,这样让学生游离在采访目标之外,造成问题散而乱。

  c.活动的后续工作也很重要,教师需要适时指导。一是继续完成采访单的填写。二是能完成一篇采访日记。因为我相信,通过这次采访,同学们一定会对采访有新的认识,对同学有新的认识。

  2.本节课产生的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他们却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等,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但它又具有模糊性,更具有非直线性、累进性。语文教学需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同时语文学习倡导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将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很有必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也是它的价值是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则是它的核心,同样也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搜集材料,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为深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而老师指导的重点之一就在于打破课堂的界限,创设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境,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探讨,自由交流总结,能够让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注重探寻,启发诱导;教学活动组织小组合作,学科融合,这样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采访提纲篇8

  首先,采访要讲程序,尽量预约,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自我意识的极大提升,现代社会公民特别是政府官员和学术界、企业界有身份的精英阶层,他们都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和生活质量,不愿意被人随便打断干扰。明白这些道理之后,身为记者,你在做时间不是很紧的采访时,就要尽量提前预约,以备受访者有安排,这是一个成熟记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也是对受访者的尊重。

  预约的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约定具体采访时间。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现在最常见的方法是,与对方公司和专职负责宣传口的人员取得联系后,充分尊重他,并按照他的要求,把你写好的大致采访提纲,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过去,然后他再上报后回复你确定采访时间。

  第二,记者初见采访对象在仪表上要非常注意。

  记者一般在外表穿着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休闲,但即便是休闲,还是要有一种经过修饰了的随便。也就是说,你要表现自己的文化气质和品位,毕竟,记者是文化人,大家对你自然有个外表形象的期待。

  我认为,如果是遇到重要和正式场合的采访,你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求你衣冠楚楚,但一定要整洁、大方、得体。

  以下三点要格外注意:

  1.不要在穿戴上太个性化。

  因为,无论政府官员这些有身份的采访对象,还是普通百姓,可能更希望他所接触的记者——至少外表看起来显得沉稳、不张扬、值得信任。

  2.女记者在见采访对象之前,可以化妆。

  在见有身份的采访对象特别是商界人士时,还是要化点淡妆,这是一种“修养”的体现,表达了你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3.要学会与被采访者正确地握手。

  发自内心的有力的握手,会让初次见面的受访者,感觉到你的诚意,在一瞬间缩短彼此的距离。在握手中,最忌讳冷冰冰的握手,就是说,你伸出去的手是柔软无力的,就向一条死鱼那样毫无生气。正确的表达你热情和感召力的握手方法是,主动伸出你的手,坚定、果断、有力地和对方相握,不要马上松开,让对方能感到你的诚恳和热情。

  第三,新闻报道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1.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2.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3.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第四,要掌握正确的采访技巧。

  1.平等的视角——记者不能有“见官矮三分”之感,也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不论是对高层领导政要,还是对普通人都应摆在相同的位置上来看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视”。 特别是在采访高层领导人时不要奉承,更不要以部下的卑微仰视提问。因为以记者身份出现的采访者是大众的代表。

  2.仔细的观察——观察就是“用眼睛采访”,就是“察言观色”。被访者的举止言谈、性格神情、嬉笑怒骂、兴趣爱好都是我们访谈时需要观察的。有人说,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记者还是“眼观六路”的观察家。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容易被常人忽视的细节。观察中特别不要忽略能反映本质的细节,细节描写能增强现场感。把采访现场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动作、声音、笑貌等细节加以再现,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人物的真实性。

  3.巧妙的提问——由于采访对象不同,提问方式也因人而异、因人而问。在采访中记者常用的有启发式诱导法、含蓄点拨法、间接探问法等。有人把采访比喻为“提问的艺术”。有好的提问,才会有好的回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人物专访。

  4.认真的倾听——记者要始终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认真倾听是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识别和证实间接材料的一种手段;是访问者的一种虚怀若谷之情;是对被访者的一种尊重。由于你的认真倾听,被访人自然乐于同你对话,乐于回答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刨根问底,以免错失良机。

  倾听时,千万不能左顾右盼,要把目光注视到对方的面部,千万不可流露出对被访者的谈话不感兴趣的神情。当非常健谈的被访者把话题扯远,谈话“跑题”时,千万不要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话,要见机行事,巧妙地把话题再拉回来。

  当被访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叙述不清时,千万不要显现焦躁的神色。要善于引导被访者疏理思路,抓住要点提问,使谈话言之有物。

  还有当被访者谈的时间过长,谈的内容重复,你已经不感兴趣时,千万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免使对方的思绪“短路”。当发现被访者身体欠佳,精力不旺,只给记者较短的采访时间时,千万不可强求延长专访时间。

  作者简介:

  施德光(1965.3-):男,黑龙江省宝清县人,现任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


标签:采访提纲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