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迷雾剧场 两季迷雾剧场官宣海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3 03:00:11 分类:书屋 浏览:64


来源:娱理

5.7分的《八角亭谜雾》和4.4分的《致命愿望》, 很明显没能撑起2021年的迷雾剧场

没能出现《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这样的高口碑爆款作品之后,迷雾剧场“以对标美剧的精品化内容和全新的剧场运营模式提升用户观剧体验”的初衷也受到了观众的质疑。

作为受关注度最高的悬疑短剧剧场,仅在运营的第二年就出现了内容品质没有达到观众预期的情况,着实让刚刚对剧场形成信任感的观众有些挫败——好内容才是支撑剧场的根本,而不是靠营销口碑的剧场来为内容增光。

迷雾剧场的成立确实推进了影视行业内容品类的进阶,让一些在电影和长剧之间的剧本有了新的生存空间。

但是,将剧场与好作品划等号的同时,也要思考一下储备内容是否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好作品的口碑来粉饰不及格作品的存在,并不断为剧场的品牌找存在感,那就是对观众的欺骗。

截至发稿前,迷雾剧场已播出剧集相关评分

品牌打响了,内容呢?

迷雾剧场的记忆点,只停留在了《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

去年迷雾剧场开播之前,爱奇艺曾经组织了一次看片会,各家媒体一起看了迷雾剧场即将播出的作品,大家都把最心仪的作品锁定在了《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

最后,果真也就只有这两部作品出圈。

很快,迷雾剧场与高品质悬疑短剧划上了等号。

但隐去这两部高光作品之后,2020年迷雾剧场播出的《十日游戏》《非常目击》《在劫难逃》三部作品,评分分别为7.1、5.5和6.0,除短剧的形式比较新颖之外,这些剧集并没有在内容上有太高光的表现。

在内容新意上,这几部作品各有各的切入点,将悬案与社会、法治、家庭链接在一起,即便有口碑的滑落,但观众对于短剧依旧有信心,这也为今年迷雾剧场的回归打下了基础。

品牌打响了,内容也就经历了整体的“包装”,打上了迷雾剧场的标签,也要有迷雾剧场的内容水准。

大部分观众对于《八角亭谜雾》的期待,其实是从期待迷雾剧场回归开始的。

然而,《八角亭谜雾》的内容创新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

即便有悬疑剧中的“硬通货”——戏骨们的全力加持,最终也未能挽救口碑。

《八角亭谜雾》,段奕宏、祖峰

2021年迷雾剧场的颓势并非没有预兆。

9月21日,迷雾剧场的第六部(2021年先导片)自制悬疑短剧集《再见,那一天》播出,这部剧透明到很多观众可能在看这篇文章时才知道,原来迷雾剧场中,还有这样一部作品存在。

仅有6集的《再见,那一天》,用了3天就播完了,豆瓣小组讨论量为0,评分6.9,但是评分人数只有3109人。

相比去年第一部播出的改编自东野圭吾作品的《十日游戏》,热度相去甚远。

2021年,在迷雾剧场开播的第一部剧《八角亭谜雾》承载了观众很多的期望: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王小帅担任总导演;水乡2019年未破的“八角亭悬案”;花季少女的畸形家庭关系,再加上段奕宏与郝蕾在话剧《恋爱的犀牛》之后的首次再度合作,观众的期待值被拉满,随后正片播出,观众们当初的期待有多高,摔下来就有多疼。

内容水准和剧场营销定位的品牌有差异,是观众对于迷雾剧场失望的根本原因。

有观众称,《八角亭谜雾》是“深渊开局”,《致命愿望》的4.4分则直接突破了观众的接受底线。

看过《致命愿望》之后,有观众甚至发出了“这叫迷雾剧场吗?应该是迷惑剧场”的感叹:逻辑线混乱、故事推进也混乱,想要多线并行,强调蝴蝶效应,结果只能是一团乱麻。

结果,悬疑的部分是故弄玄虚,科幻的部分也满是“塑料感”。

观众最喜欢的故事深度、广度、硬核的推理过程,几乎都被所谓的“创新”给磨平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家庭关系的探索、科幻悬疑色彩,想要拓宽内容边界的决心可以理解,但内容与剧场品牌的不对等,也无不可避免会失去一部分观众。

原创剧本的窘境

营销之外,如果只谈作品本身,大家其实不难发现,在迷雾剧场中,IP改编作品和原创作品之间有着巨大的口碑差异。

《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都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这两部短剧都稳居迷雾剧场的口碑前两名,其余六部作品则口碑参差不齐。

这就诞生了一个疑问,难道真的只有紫金陈的作品才适合迷雾剧场吗?失去了紫金陈这个核心竞争力之后,迷雾剧场难道就不迷雾了?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在未来得到答案——在今年10月举行的优酷“2020精品先鉴会”上,平台方官宣与作家紫金陈达成了“未来五年创作三个系列十部作品”的战略合作。

如果迷雾剧场真因失去了紫金陈就一蹶不振的话,那优酷的这些作品播出效果如何,就是在应验网友们的调侃了。

与其说迷雾剧场依赖紫金陈,不如说悬疑短剧依赖高知名度和内容扎实的IP改编。

2017年,秦昊、邓家佳主演额《无证之罪》打开了短剧市场的大门;一年后,原班制片团队打造的新剧《原生之罪》却没能延续前作的口碑。

从作品名来看,后者多少有点蹭热度的意思,但内容上却毫不相关。

那一年,迷雾剧场还是原来的奇悬疑剧场,原创作品《悍城》《原生之罪》也仅仅是一次尝试,最终两部作品均在及格线之上。

当然也又有过犹豫和徘徊,比如《原生之罪》原本可以做成12集的内容,但考虑到观众们的观看习惯,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剧集时长。

2017年和2018年的两次试水,IP改编已经初见成效,不少观众至今仍将当年的《无证之罪》奉为经典。

但与此同时,原创剧本却没有太多水花,从奇悬疑到迷雾剧场,基本都没能逃出这样的现状。

短剧虽然只有12集,但原创剧本的创作时间并不短,比如《在劫难逃》的剧本创作于2016年,真正和观众见面时已经是2020年了——从创作到拍摄经历了四年,四年时间里,主创们不断推演着剧本的逻辑和可能,着实不易。

小说IP改编作品在小说时期就已拥有了庞大的观众群,也有更多时间去不断地沉淀内容,挖掘故事深度的客观现实,相比之下,原创剧本还是稍显薄弱了一些。

悬疑剧最看重的是剧本的扎实程度,即便有再多的知名演员出演,有再多的戏骨护航,也都没办法粉饰剧本上的缺陷,《八角亭谜雾》就是这样的案例。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悬疑小说IP改编都能成功。

五元文化出品的《致命愿望》就是IP改编中的特例,目前该剧的播出效果也是在提点各位同行:选IP很重要,过多元素的杂糅,可能会扰乱悬疑的根本。

截至目前,迷雾剧场中,贡献原创作品最多的就是五元文化,《在劫难逃》《非常目击》两部剧集都是五元文化的输出。

除此之外,其他平台的悬疑剧场也有他们的原创作品供应。

敢于用新人的作品来试水是需要勇气的,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坚持原创确实不容易,但急于提高作品数量却无法保证产出的质量,也是需要被重视的问题。

内容储备与剧场运营

迷雾剧场无疑加深了爱奇艺与悬疑短剧之间的捆绑,让观众对于平台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悬疑剧的观众对于爱奇艺也产生了更强的用户粘性,但在平台储备作品跟不上前作的高水准步伐时,这种信任感也会逐渐消失。

剧场化运营确实可以将短剧的收益最大化,比如迷雾剧场的标配植入都是某冲剂,这样的商业运作既满足了客户需求,也省去了每一部剧都要单独招商的烦恼。

但目前迷雾剧场按照年为单位的更新方式,也确实给悬疑短剧的制作带来了一些压力。

据了解,迷雾剧场第一年播出的作品大概是从2018年开始筹备的,如《隐秘的角落》导演辛爽就是在2018年年底拿到了该剧12集的分集梗概,那时还没有迷雾剧场的存在。

导演陈奕甫则在2017年就开始看《沉默的真相》原小说了,直到2018年年初才开始进入到项目中。

爱奇艺与五元文化在2018年官宣合作,是“奇悬疑剧场”的首个入驻团队,但是五元文化出品的几部原创短剧,这些项目开始创作的时间基本都早于2018年,如《在劫难逃》编剧甄福群就在2016年时,已开始为该剧创作剧本了。

三年差不多是一部IP改编悬疑短剧从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到与观众见面的标准时间。

如果是原创剧本,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更长,《八角亭谜雾》也是在2018年开始创作的剧本,但播出时间却晚于同期开始创作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将近一年时间。

迷雾剧场如今已播出的作品,基本上都经历了3~4年的制作过程,而迷雾剧场则是按年为单位更新的剧场式运营:第一年更新了5部作品,到了第二年,算上所谓的“先导片”,勉强凑了5部。

这说明平台需要强大的内容储备,用来满足剧场运营的更新需求。

今年5月,爱奇艺公布的片单中迷雾剧场共有7部作品,分别是《谁是凶手》《淘金》《致命愿望》《八角亭谜雾》《猎罪图鉴》《迷·途》《暗夜行者》。

而在今年10月爱奇艺公布的2022年片单中,迷雾剧场的全新储备内容共有3部,其中陈正道执导,宋威龙、文淇主演的《仿生人间》已在5月份的片单中公布,但当时并没有被纳入迷雾剧场;《暗夜行者》则在5月份的迷雾剧场片单中公布过。

全新的内容只有《无证之罪》导演吕行携手《隐秘的角落》编剧潘依然的《回来的女儿》。

悬疑短剧在剧本创作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后期审查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想要以年为周期来运作迷雾剧场,并非易事。

迷雾剧场在第二年已略显疲态,平台苦于没有爆款高口碑作品来支撑,观众也就只能一次又一次失望。

平台剧场运营周期和内容制作周期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积蓄,这是未来摆在迷雾剧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签:剧场迷雾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