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美日海战 美军关于“分散布置航母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3 02:58:38 分类:笔记 浏览:84


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的兴起,美国海军开始重新审视“俯冲轰炸”这一曾经行之有效的战术。

1926年10月,美国海军舰载机部队的创始人、“全甲板攻击”理论的首创者——约瑟夫·梅森·里夫斯上校组织了一次俯冲轰炸试验。

装备寇蒂斯F6C战斗机,初步具备俯冲轰炸能力的VF-2中队从加州的长滩基地起飞,在3647米的高度上模拟攻击了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

早期的航母与舰载机

试验成果很快就让美国海军站在了“俯冲轰炸”战术发展的最前沿。

海军航空兵第一次具备了用炸弹攻击航行中的军舰的能力。

20世纪20-30年代的舰载战斗机也难以有效拦截对手发起的空袭。

早在1927年美国海军组织的演习中,美国人就发现舰载战斗机根本不能在远距离内形成绵亘有效的警戒线。

凭借200公里以上的时速,对方机群极有可能在不被舰载机发现的情况下,快速突破到军舰瞭望哨的观察范围内。

航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用炸弹摧毁自己的飞行甲板。

既然“被发现等于被摧毁”,精明的美国人在十几次大演练后得出结论:不应将多艘航母组成大编队作战,也不该将航母编队部署在主力舰队近旁;而应发挥航母高速机动的特长,令其在护航舰队的保护下单舰作战,寻机突袭敌方。

于是,美国海军以一艘航母加一支护航舰队的模式组成航母特混舰队,每支护航舰队由一支巡洋舰中队(包括3艘重巡洋舰)和一支驱逐舰分队(包括9艘驱逐舰)组成。

护航舰队负责保卫航母免遭敌方水面舰艇(尤其是同样快速的巡洋舰)的打击,并在防空作战时组织环形防御阵形。

这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航母特混舰队会远离庞大的主力舰队独立执行攻击任务,以免被敌人过早发现和摧毁。

多艘航母在战术层面上应分开行动并保持距离,以防止所有航母被敌一次性摧毁。

既然是单艘航母作战,为了保证攻击能力,美国海军只能选择让单艘航母在一个攻击波放出尽可能多的攻击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试验数据显示,一架整备完成的飞机从机库抬升到飞行甲板,再到升空,整个过程最少需要4分钟。

而“列克星敦”级航母搭载小型双翼机时的载机量可超过90架。

可以想见,当最后一架飞机升空时,第一架飞机的燃油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

全甲板攻击

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让尽可能多的飞机排列在飞行甲板上,从甲板上直接起飞;而把机库仅用作转运、维修和保养之用。

如此一来,作为航母攻击波的飞机起飞变得更加便利,也可装载更多的舰载机。

至此,美国海军单艘航母组织最大规模攻击的方法也就成熟了:把航母搭载的几乎所有飞机全部排列停放在飞行甲板上,然后一次性放飞升空。

简而言之,美国海军的“全甲板攻击”就是单艘航母作战及一次性放飞全部飞机。

事实证明,以防被一锅端”的思路确实行之有效,但代价却是攻击机群的进攻能力受到单艘航母载机量的限制:当时一艘航母搭载航空大队的规模大致是72—74架,这也成了舰载攻击机群能够得到有效协调的规模上限。

随后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攻击波规模在日军的巨型攻击波面前是多么的无力。

至于美海军的多航母进攻,则由于通信和协调的困难,只能做到“同时发起”却无法保证“协调进攻”。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舰载水上飞机参加实战的国家,采用的则是航母集中主义。

日本海军很早就意识到了航空母舰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也和美国海军一样,把“击毁敌方航母”定为己方航母的首要任务。

面对航母的脆弱性,日本人也曾同样为“如何使用航母”这一问题反复争论。

最初,日军也一度采用了“分散小群”的航母战术,以减少出战航母被对手抢先发现并全部摧毁的风险。

但最终日本海军还是采用了与美国海军截然不同的战术:不再考虑规避攻击,而是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抢先攻击并一举摧毁敌方航母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海军会把出战的所有主力航母集中在一起使用,以及为什么会开发那些重量轻、航程远、防护薄弱的舰载机——前者可使日军组织起威力超群的攻击波,后者可使这些攻击机更有可能抢在敌方之前找到对手并发动进攻。

这样,日军航母舰队便可组织起远大于单舰规模的攻击机群,再加上超强续航能力带来的突然性优势,其攻击威力将无与伦比。

同时,将航母集中使用还可以带来防空战斗机集中、护航舰艇集中和各航母分队之间通信便利的好处,这些好处都对赢取战斗胜利有很大的帮助。

日军航母编队

1941年4月,日军将所有大型舰队航母统一编为第一航空舰队,日本海军的“航母集中主义”达到了顶峰。

太平洋战争之初,集中大量舰载航空兵发动进攻的能力是日本海军的一项重要优势。

日军航母部队的主力就是所谓的“机动部队”——美国海军的“航母分队”只是个行政单位,但日军的“航空战队”和“机动部队”却是货真价实的作战编制。

机动部队下辖三个航母战队:第一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第二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和第五战队(“翔鹤”号和“瑞鹤”号)。

这六艘舰队航母平时一同训练,战时一同作战,实现了极佳的配合。

与美国海军以单艘航母作为基本作战单元不同,日本海军机动部队的基本作战单元是航空战队,实战中多采用少则2艘、多则6艘航母组成的大型舰队。

日军将全舰队的舰载机集中编为两个攻击波,两个攻击波轮流出战,每艘航母每轮放出大约一半的飞机——通常是全部鱼雷机或全部俯冲轰炸机,再加上6-9架护航战斗机。

这些飞机先在空中集合,在编成机群后,由一名指挥官统一指挥,集中扑向目标。

当4—6艘日军航母集中作战时,其舰载机的攻击威力可想而知。

简言之,“航母集中主义”就是将多艘航母集中划分成两个攻击波,然后两个攻击波轮流作战。

突袭珍珠港时,带领“第一攻击波”的渊田美津雄中佐后来在《袭击珍珠港》一书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一战中的日军机群编成:

在总指挥官机后面,是渊田海军中佐直接率领的、由49架飞机编成的水平轰炸机队。

在右面500米空中,飞行高度比水平轰炸机队低200米处,是村田海军少佐指挥的、由40架飞机编成的鱼雷机队。

在左面500米空中,飞行高度比水平轰炸机队高200米处,是高桥海军少佐指挥的、由51架飞机编成的俯冲轰炸机队。

板谷海军少佐指挥的、由43架飞机编成的制空战斗机队,在编队群上空500米处担任警戒和掩护。

这是美、日间的第一战。

日军的各型飞机共184架,集中在目视可见的几千米范围内协同作战,其机群规模几乎达到了任何一次美军“全甲板攻击”的三倍!

袭击珍珠港

日军在这时候还没有专业的通信设备,地空协调很困难,只能依靠信号弹,甚至是小黑板,但其大规模机群的协同打击能力仍然是同期的美国海军远不能及的。

即使是双航母作战,久经沙场的日本飞行员也比沉湎于和平环境的美国同行强悍得多。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43年下半年。

但是如前所述,这种集中编组的航母舰队虽然进攻威力强大,但仍然未能克服“航母无法自保”的魔咒。

一旦遭到对方强有力的协同攻击,难免被悉数重创。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美军“全甲板攻击”与日军“航母集中主义”的上述优劣,在1942年的海空战中展现得多么淋漓尽致。

第一场,珊瑚海一战双方打成平手。

日本人以损失1艘轻型航母、1艘驱逐舰的代价击沉了美重型的“列克星顿”号,外加1艘油轮和1艘驱逐舰。

但美军却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不仅挫败了日军进攻莫尔兹比港的计划,还使威力强大的“翔鹤”、“瑞鹤”两艘航母缺席了关键的中途岛海战。

虽然美军一方的防空作战完全是失败的,但毕竟美军在日机到达前20余分钟就发现了对手,这也证明了依靠雷达提前发现对手并予以拦截是可行的。

只是美军的雷达还不完善,难以应付激烈防空战的需要,对雷达信息的组织使用也还很不完善。

而这些问题,都会在严酷的战争中逐步解决。

躲避攻击的翔鹤号

第二场,中途岛一战,日军“航母集中主义”的软肋暴露无遗。

虽然四艘航母联手的攻击力和防空战斗机实力确实可观,但当美军攻击机接二连三地冲来时,日本人还是没能打破“航母无法自卫”的魔咒。

当防卫舰队上空的零式战斗机群被美军鱼雷机吸引到低空后,美军3支俯冲轰炸机中队的一轮突击就直接敲掉了集中在一起的三艘日本航母。

而美军“全甲板攻击”的优劣也同样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各航母间距太远,且航母本身的实战经验不足,美军的“全甲板攻击”可谓是组织不力,混乱百出,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之间绝妙的战术配合只能用“运气”二字来解释。

而当日军发起攻击时,3艘航母的分散配置又严重干扰了日军对战况的判断:他们2次击中“约克城”号,但却误判为击中2艘美军航母,而第16特混舰队的“企业”“大黄蜂”两舰则始终没有被日军发现。

另一个很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美国海军的雷达防空战术在中途岛第一次真正见了效——得益于提前发现来袭日军机群,美军提前组织战斗机前往拦截,还从“企业”和“大黄蜂”上空调来战斗机支援“约克城”。

虽然截击距离只有二十余公里,也未能最终挡住日军对“约克城”号的进攻,但至少防空战斗机在雷达的指挥下击落了一半的日机,这个代价是日本人承受不起的。

中途岛海战

第三场,东所罗门海战。

美军以“企业”号受损的代价击沉“龙骧”号和1艘驱逐舰,击退了日军登陆船团,可以算是一次战术胜利。

不过按照“全甲板攻击”的航母交战理论,美国人此战压根没能向日军航母主力发动全力一击,反而自己挨了日军重重一击,可谓完全失败。

但就在这失败的战役态势下,美国人却取得了一项难得的成绩:保住了自己的航空母舰(虽然运气的成分也不少)。

虽然对敌机高度判断失误,防空战斗机的接战态势十分不利,但毕竟他们在53公里之外就拦住了日军的攻击波,而且成功打散了日军攻击波的队形,如此才使得“企业”号仅仅被3枚炸弹击伤。

在东所罗门,美国海军的雷达防空体系算是赢取了战争中的第一分。

假如没有雷达的指挥和防空战斗机的奋战,“企业”号将难以从日军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夹击下生还。

第四场,圣克鲁兹之战。

当“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最终沉入圣克鲁兹群岛附近海面的时候,日军在太平洋上的进攻也到达了顶点,战事即将逆转。

经历了一年的拼杀,美日两军都已是筋疲力尽。

美国人损失了“列克星敦”“约克城”“黄蜂”“大黄蜂”共4艘大型航母,日本人损失了“赤城”“加贺”“苍龙”“飞龙”4艘大型航母和“祥凤”“龙骧”2艘轻型航母。

考虑到日军的2艘轻型航母并未参与舰队作战,而是支援登陆船队时被美国人“牛刀杀鸡”击沉的;美国人的“黄蜂”号也是被日军潜艇击沉的,双方在舰队交战中的战果实际上是4:3,美军略占上风。

战损的美国航母

但双方取得这些战绩的过程却是大不一样。

日本人损失的4艘大型航母是在中途岛海战时被“一次性”击沉的,在其余3场战役中都没有舰队航母被击沉(但倒霉的“翔鹤”号航母被2次击伤)。

反观美军,他们在珊瑚海、中途岛、圣克鲁兹三场会战中都有航母被击沉,但却没有发生那种被“一锅端”的情况。

这样,若以单场战役的战术胜负计算,美军大胜1场(中途岛),败2场(珊瑚海和圣克鲁兹),平1场(东所罗门),居于下风。

为什么两军的战斗结果竟是天差地别呢?让我们从双方战术上找找原因吧。

客观地说,1942年时美国航母部队的进攻能力实在不咋的。

实际上除了中途岛那次误打误撞的“配合”和屠杀2艘几乎没有防卫的日本轻型航母之外,美国人在这一年里根本就没有成功组织起像模像样的舰载机进攻:

在珊瑚海,美军2艘航母向“翔鹤”“瑞鹤”共出动了75架舰载机发动进攻,但这些飞机却没有统一编队,而是在从60米到6000米的不同高度上稀稀拉拉地各自飞向目标。

其5支轰炸或鱼雷中队中的4支分为四群分头展开进攻,让日军的防空力量可以轻松地集中攻击每一支美军机群,“列克星敦”号的VB-2则干脆没有找到目标。

在圣克鲁兹,美军的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倒是没有散开,但75架攻击机还是分成了3群,而且,其中只有“大黄蜂”号的第一攻击波找到了日本航母(其中还有6架鱼雷机飞丢了),其他2波机群只是攻击了日军的前卫巡洋舰分队。

在东所罗门,美国人甚至没有找到机会向日军航母部队主力发起进攻!

至于美军在中途岛那次看似天衣无缝的空袭,除了运气之外再没有什么好解释的了——别忘了,在中途岛,“大黄蜂”号还有2支俯冲轰炸机中队根本没能找到目标。

不仅如此,在所有对日军航母主力发动的进攻中,美军的鱼雷机每次都是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

如此软弱无力的攻击,也难怪他们打不沉1艘日军主力航母。

防空作战的航母

反过来,1942年日本海军航母机动部队的攻击能力却是相当了得。

日军机动部队极其优秀的进攻组织能力在美日开战第一天便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军所有6艘舰队航母向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发出了2个攻击波:第一攻击波包括43架战斗机、81架俯冲轰炸机和89架舰攻;第二攻击波包括40架战斗机、80架俯冲轰炸机和50架执行水平攻击任务的攻击机。

与美军零零散散的攻击不同,日本人可以熟练地将来自多艘航母,性能各异的多种飞机组织成统一协调的大机群,其攻击方向和时间的把握也十分准确。

在日军的凌厉打击之下,珍珠港的美国海军18艘军舰或沉或伤,包括5艘战列舰沉没或搁浅,3艘被击伤。

瓦胡岛上的394架美军飞机中,188架飞机被击毁,159架被击伤。

日军在战争第一天表现出来的舰载机组织能力,美国人直到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时才赶上。

除了优秀的组织能力之外,日军舰载机本身的攻击力也是无与伦比。

俯冲轰炸机方面,俯冲稳定性优越的99舰爆在熟练飞行员的驾驭下创下了在整个战争中都不曾被超越的攻舰命中率——他们在印度洋轰炸英军巡洋舰时的命中率居然高达82%!

鱼雷机方面,先进的97舰攻与强悍的91式空投鱼雷相结合,更是成了1942年太平洋战场上的一件利器——这一年中,凡是被日军空投鱼雷击中的美军航母,都没能逃脱沉没的命运(当然不全是鱼雷的功劳,但鱼雷却很容易打瘫当时的美军航母,从而为后续的反复攻击创造条件)。

日军航母与舰载机

如果说美国人凭借着SBD“无畏”式轰炸机的坚固机体和大载弹重量还能在俯冲轰炸机方面维持一定优势的话,那么日本海航鱼雷攻击的威力则足令美国人望尘莫及。

1942年时的日军舰载机飞行员绝对堪称精锐。

在中途岛战役“飞龙”号最后的绝望反击中,他们甚至可以凭借着仅仅十余架攻击机和几架护航战斗机的兵力2次突破美军已经初步成型的防空网重创美军航母!

如此各种优势结合在一起,日军机动部队便具备了令人惊叹的突防攻击力。

在圣克鲁兹,美国人拉起了一张在当时已可算是前所未有的防空体系,但日军舰载机部队硬是凭着优秀的机群协同和卓越而勇猛的飞行员,拼着巨大的牺牲冲破了层层阻截,击沉了“大黄蜂”,重创“企业”。

美国海军航母部队的攻击能力,此时还远远不能和日本海军相提并论。

反观防御能力,日军航母机动部队完美兑现了战前关于“航母无法自卫”的断言。

一般印象中,人们总是对中途岛战役中日军防空战斗机全歼美军第8鱼雷中队的战斗津津乐道,但不要忘了,零战机群是在美军已经进入攻击航线时才展开攻击的,而这正是舰队防空的大忌。

实际上,除了精锐的零式战斗机之外,日本海军的舰队防空几乎一无所有。

在中途岛,美军在战斗当天上午的战斗中仅仅靠着运气组织起了一轮算是比较协调的空袭,就一举击沉了3艘日军主力航母!

攻击日航母

在珊瑚海和圣克鲁兹,即便是面对美军稀稀拉拉杂乱无章的攻击队形,日军“翔鹤”号也是两度被美军重击。

由于缺乏雷达,日军根本不可能在美军攻击机群进入攻击航线之前实施拦截。

1942年下半年,日军开始在“翔鹤”号航母上试验性安装雷达(21型电探),但其性能还是很不可靠。

渊田美津雄在《机动部队》一书关于圣克鲁兹战役的章节中回忆道:“这时接到了报告,雷达捕捉到了东方的可能是敌机的目标……两三分钟后,观测所也传来消息说发现了小型机似的编队。

这可能就是方才雷达捕捉到的目标。

看来,在1942 年时,日军雷达比目视观察哨的优势仅有2—3分钟而已,这点时间最多只够航母疏散甲板上的攻击机,而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有将近半小时的时间来组织防空作战。

日军雷达的作用此时还并不显著,更何况,雷达此时已经成了美军所有巡洋舰以上舰艇的标准装备,而对于日军而言这还只是个试验品。

日军也没有有效的高炮。

日军127毫米和100毫米高炮的射程和威力并不逊色,但由于没有火控雷达的指挥和高效的新型VT(近炸)引信,这些大口径高炮只能采取弹幕射击方式作战,实际作战效能根本不可能与美军同类武器相提并论。

日军的中距离防空几乎是一片空白(美军中执行这一任务的是40毫米博福斯高炮),大口径高炮的低射速无法应付即将发动进攻的攻击机,小口径的25毫米高炮的射程也不足以在敌机投弹前击落之。

即使是在近距离上,日军96式25毫米高炮也是一种毛病成堆的武器,日本炮手都知道,这种炮回旋和俯仰速度太慢,难以对付近距离高速目标;它的瞄准视野狭小,也不易追踪高速敌机;这种炮射击时的震动和炮口焰都很大,而且弹匣容量太小,难以持续射击。

日军25高炮

最要命的是,它重量只有250克左右的炮弹即使击中目标,也很不容易让美国人那些结实的“无畏”和“复仇者”掉下来。

总而言之,日军高炮对1942年海空战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反观美军方面,虽然1942年时美军的舰队防空还极度不完善,但“航母无法自卫”的判断却被逐步打破。

在珊瑚海,美军航母的雷达在110公里外就发现了来袭的日军机群,并为舰队提供了20分钟的预警时间。

正是利用这段时间,美军放出的17架“野猫”战斗机和23架充作战斗机的“无畏”占据了预定的防空阵位,只是因为战斗机数量过少且性能不足以对抗日军零式战斗机,才在防空战中败下阵来。

在中途岛,美国人一样提前发现了前来攻击的2批日军机群,这一次,参战的几艘美军航母已经可以在防空战中开展一些配合:

“约克城”号在抵挡日军机群时得到了来自远方“企业”“大黄蜂”两舰8架“野猫”战斗机的支援,更重要的是,在数量上不居于劣势的美军战斗机已经能够击落超过一半的日军攻击机了。

美国人很快捕捉住了这一新变化。

珊瑚海战役后,他们立即扩编了舰载战斗机中队的规模——从18架增加到27架。

如何利用雷达带来的几十分钟的预警时间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美军很快取得了自己想要的进展。

在1942年下半年的东所罗门和圣克鲁兹2次航母会战中,美国海军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见的舰队防空能力。

东所罗门海战是美军舰载战斗机的大舞台,参战的2艘美军航母在此战中组织起规模达44架的防空战斗机群,在距离母舰50公里外的5700米高空迎头痛击日军攻击机群。

在这场以日军进攻美军防守为主的战斗中,美军的战斗机和高射炮击落了多达64架来袭日机。

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在东所罗门海战中首次成功组织起了作战半径远超目视距离的外围防空网。

美军高射炮

1942年10月的圣克鲁兹海战中,美军由于雷达和空战指挥方面的缺陷,战斗机未能充分拦截日军进攻,好在作为舰队最后一道防线的高射炮发扬了威力,与战斗机一起歼灭了大部分来袭日机。

虽然美军“大黄蜂”号殁于此战,但圣克鲁兹也成了咄咄逼人的日军的进攻顶点。

最终,美国海军在1942年太平洋海空战中“顶”住了日本舰载航空兵极度凶猛的攻击。

虽然美国海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但总能保存一部分实力,而且几乎拼光了日军舰载航空兵的精锐。

关于“航母无法自保”的定论已经在这一年的战斗中被打开了一个大口子。

1942年的四场航母大会战中,美国人付出了三艘大型航母被击沉的巨额“学费”,换来了雷达防空作战的丰富经验。

新的变革即将来临,1943年,到了让这些经验“变现”的时候了。


标签:攻击日军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