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自然也有人相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3 02:57:40 分类:笔记 浏览:54


文 | 雪忆柔

2012年,当莫言一举拿下诺贝尔文学奖时,中国的文学界也为之一振。

毕竟,璀璨的华夏文明终于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尽管以我们厚重的文化底蕴来说,也无需由这一个奖项来判定。

不过,如果没得过一个玩玩,也确实有失平衡。

但是您知道吗?其实早在百年之前,鲁迅就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当时同时与他获得提名的还有梁启超。

那么,大奖最后花落谁家了呢?如今我们知道,他们二人都没有拿到这个奖,而原因竟然是因为鲁迅的拒绝。

不过,这件事其实也成为了一个谜,因为有学者否认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鲁迅一事,也有学者坚持这件事的真实性。

那么,究竟哪一方说的才是真的呢?

一、“提名”实属造假?

关于鲁迅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我们首先要先提到两个外国人。

第一个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他曾发出“中国文字是贵妇,西洋文字像贱婢”的言论,作为知名的汉学家,他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个是瑞典地质学家斯文·赫定,这个人也算大名鼎鼎,不过用“臭名昭著”形容他也不为过。

1900年,是斯文·赫定率先发现的楼兰古城,并且对其抢劫一空。

如今瑞典东方博物馆中典藏的10万件文物,竟有90%来自他的无耻掠夺。

1927年,高本汉正是通过当时正在中国考察的斯文·赫定,委托刘半龙在中国推荐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而刘半农拟提名的两个人就是鲁迅和梁启超。

刘半农在第一时间又委托台静农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借此征询他的意见,鲁迅则在9月25日回了一封信予以拒绝。

就在八十年后的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却否定了这一说法。

马悦然是谁?他也是瑞典人,却是个中国通,《水浒传》和《西游记》便是由他最早译出瑞典文,并进行广泛传播的。

2008年11月29日,马悦然在“诺贝尔文学奖与华文文学”讲座中公开辟谣,坚称关于由斯文·赫定询问鲁迅是否接受提名一事纯属造谣。

马悦然给出的理由是:“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一个作家愿意不愿意接受奖。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马悦然同时解释了为何鲁迅不能获奖的原因,第一就是压根没人推荐过他,第二就是他的文学作品是在逝世后才被翻译成外文的。

因此,综上所述,关于鲁迅被提名一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说。

马悦然此言一出,中国文坛一片哗然,也为此争论不休。

很多学者坚称,以马悦然的身份,说出的话自然是有一定分量的。

但是,以鲁迅在当年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难道真的不足以获得提名吗?

二、鲁迅的“江湖”地位

林贤治曾这样评价鲁迅:“死于二十世纪而活在二十一世纪”,这其实是在说,鲁迅的文学地位是在他过世后才被确认的。

实际上,民国时期文人墨客辈出,论文学造诣之深,鲁迅确实不是佼佼者。

鲁迅之所以为人尊敬,是他身为革命者的觉悟,是他以笔为刃,划开了统治者的嘴脸,在时代裂痕上再刻上的不可抹去的刀疤。

鲁迅在去世时,他的棺椁披上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清晰地刻下了“中国魂”三个字。

在每一次文化运动兴起和反抗压迫之下,他总是冲在最前沿的反抗者,而这一切只是说明了他的社会地位。

可以说,文坛上的鲁迅开辟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自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白话文迅速兴起,几乎所有文学家都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发展出了各式的文体,而鲁迅对文坛的贡献还不止于此。

鲁迅创作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创作的散文被誉为“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所开创的杂文更被后世称作“最好的批判武器”。

最难能可贵的是,鲁迅那一腔爱国的热血,以及他付诸在文字中对国人的唤醒,是充满无穷力量的。

毛主席称鲁迅为“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在其作品中所展现的民族气节才是他最可贵的人格财富。

1927年时,是鲁迅开启文学创作大爆发的时期。

当然,此时的他早已声名远扬。

如果说连他都不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有谁能有这个资格呢?

三、“提名”货真价实?

有人质疑。

1989年,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主任陈漱渝到台北访问,特意去找了台静农探求此事的原委。

原来,1927年时,在北京中山公园的一场订婚宴上,当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的斯文·赫定,提出了要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的想法。

在场的刘半农当即推荐了鲁迅,他与台静农协商写信征询鲁迅的意见,最终遭到了鲁迅的拒绝。

如果单从这件事来看,似乎是中国作家的一厢情愿了。

当然,喜爱鲁迅的作家们是不会因此死心的。

2005年,《南方周报》的记者夏榆在瑞典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时,再次向对方询问此事的真伪。

埃斯普马克亲口承认了,确实曾派人给鲁迅带话,告知他想要提名他一事,鲁迅以“中国当时的任何作家都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奖”为由拒绝了。

至此,各方权威人士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究竟该信谁可真要靠读者自己的判断了。

毕竟,鲁迅拒绝的理由确实很有他的风格。

而且我们都知道,获得提名并不代表最终会得到殊荣,对于鲁迅这样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来说,又岂会在乎那个虚名呢?

更何况,获不获奖已然不重要,因为鲁迅的文学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四、鲁迅拒绝的原由

鲁迅在写给台静农的信中,明确了自己拒绝的理由,让我们从他的立场上,再来回顾下整件事。

“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这是鲁迅的清高吗?自然不是。

他很谦虚地对待此事,认为自己一旦提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鲁迅乐于让自己的作品走出国门,但那只是单纯的文学交流,与获奖这些虚名其实无关。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提到鲁迅,很多人会想到他怒发冲冠的形象。

实际上,文学创作之外的鲁迅其实很平和。

对于“提名”一事,他很冷静地看待,既不做轻蔑踩踏之举,也绝不会有抬高之态。

鲁迅讨厌这些虚名的皇冠,他可以承其重,但更愿意摆脱束缚。

在巨大的声名面前,鲁迅的意志力实在让人钦佩。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就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

”这番话着实彰显了鲁迅的独特个性,不因成名而丧失自我,他始终坚守着初心。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被全校师生捧得很高,这种被追捧的行为让他警惕心极强,他绝不允许自己脏了“羽毛”,他更愿意时刻保持“战斗”状态,也不想因为骄傲而败下阵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是用怎样一种平常心在拒绝这莫大的诱惑。

他固然过于谦逊了,毕竟在后人看来,除了他又有谁有资格扛得起这顶大旗呢?

我们敬佩鲁迅,其实正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鲁迅始终是无私的,这种向来无小我的可贵精神,才是为后世所争相传颂的主要原因吧!

我不赞同有言论认为鲁迅精神过时了,如果您细读过他的全部作品就会发觉,先生笔下的小人物,至今不依然活跃着么?

如果您喜欢读书,我建议您的书架上一定不能少了这套《鲁迅经典全集》,小说、散文、杂文,文字中有最值得一读的鲁迅!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拥有一套精装的鲁迅全集啦!

【诗漫】鲁迅经典全集4册

精选

¥128

购买

作者:雪忆柔

心中有点墨 故事藏山河

文字是坠入凡间的精灵

灵魂唯有在书海中方能自由

愿我的文字可以温暖你


标签:鲁迅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