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许莉婷 最终幡然醒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2 10:41:50 分类:笔记 浏览:147


你不知道的特务历史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无论是什么题材的抗日神剧中,里面总有那么几个元素是永恒的。

身怀绝技八百里取鬼子首级的孤胆英雄,智商四舍五入约等于0的日本军官,和一言不合“太君里面请”的狗汉奸......

▲女英雄单挑捅死三名日本鬼子

脸谱化角色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迅速建立起了关于那个战争年代最直观的印象,并代入进去。

那些毫无人性的敌人们,让每一个观众都曾恨得咬牙切齿,恨得想要马上端起枪打个三百回合。

但人们有意无意,在面对那些穿着军装,美艳动人、心狠手辣的漂亮女特务们时,却又不约而同地变得宽容起来。

每每看到女特务试图动摇英雄信念的情节,心里最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惋惜地默念一句,“长这么漂亮,干什么不好,非当特务!”

然后聚精会神起来,干巴巴的战争史诗,在这些俏丽的军中黑玫瑰们的点缀下,仿佛都变得湿润了。

可你要真信了这些影视剧,那就大错特错了,真实的女特务可不都长这样漂亮,甚至还有可能是男人假扮的。

1.漂亮的女特务们

如果说,真实的国民党女特务,在抗战剧的提携下,占领了颜值的历史高地,那么著名电影《色·戒》,真正地让女特务的颜值传说一举登上了男人心底的珠峰。

那个由汤唯扮演的为组织献身,在最后时刻又背叛了组织的热血女大学生王佳芝,令人印象实在深刻。

▲《色戒》里的王佳芝扮演者汤唯

与抗战剧里无从考证、胡编乱造出来的诸多女特务不同的是,《色戒》的故事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她就是著名的中统女特务--郑苹如。

在台湾军情局内部出版的《情报典范人物》一书中,对曾经的间谍们进行所谓的“表彰”,郑苹如是唯一的一个被收录进去的女特务,可见军情局对其评价之高。

▲真实的中统特务,郑苹如

事实上,如果单从血统来看,郑苹如是一名中日混血,她的母亲木村花子,来自日本当时的武士家族,父亲是中国人郑越原,曾加入日本同盟会,支持孙中山。

而在日本出生的郑苹如,从小就接触了日本文化,并掌握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学生时期回到中国上海读书,不仅与日本人有交往,还成为上海各界知名社交人物,登上中国知名的《良友画报》封面,可以说是大美女了。

▲《良友画报》封面上的郑苹如

著名的淞沪会战结束后,郑苹如不仅上前线慰问抗日战士,还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中,凭借自编自演的话剧《抗日女生上前线》,获得一众师生好评。

▲淞沪会战作战地,四行仓库

后经专员介绍,郑苹如加入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成为了一个女特务,并开始了她的情报工作。

郑苹如自幼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和她本人的机敏和美貌,让她周旋于一众日寇和日伪高官之间,游刃有余。

就连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之子近卫文隆以及有着“丁屠夫”之称的汪伪政府头目丁默邨,都无不败倒在她的风情万种下。

▲一手制造3000多起血案的丁默邨,

抗战结束后接受法庭审判

与电影不同的是,郑苹如始终未被爱情冲昏头脑,临了也没有像电影那样提醒以丁默邨为原型的“易先生”逃走,而是坚定的执行着组织的任务。

这也是为何台湾军情局对郑苹如作出了“此等情操,绝非世俗人所能做到”如此高评价的原因。

尽管在布局刺杀丁默邨的行动中,郑苹如最终败露并被逮捕枪决,她的事迹还是屡次被搬上大银幕,成为了绝大数中国人对于国民党女特务的想象。

但像郑苹如这样的大美女特务,在历史上屈指可数。

并不是所有的国民党女特务都像中国的影视剧演得那样美得不可方物,还整天涂口红、烫头发,打扮得花枝招展。

▲妆容精致的女特务

这种认识错误,本质上是基于对中统、军统等情报机构工作和女特务工作属性的一种误解,将女特务的工作狭隘地定义成仅仅靠色诱来获取情报的角色。

▲《潜伏》里,孙红雷扮演的余则成属于军统组织

中统和军统虽说名义上属于一个政府,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各司其职,但实际上由于两者真正效忠的领导人的不同,工作屡有交集,两个情报机构也因此经常争相抢功,水火不容。

这也是为何主对内的中统出了刺杀日伪高管郑苹如这样一号人物。

但无论是在中统,还是在军统,像郑苹如这样能用上“美人计”的间谍其实都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

2.真实的女特务

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女特务,实际上指的是国民党军统女特务。

而在抗战期间,军统局的正式在册人员和学员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者就达18000人以上,而抗战结束时正式注册人员为4万5千余人,实际人数在5万人左右。

▲改革前军统组织架构,文职官员占了极大一部分

就算是把所有我们耳闻熟知的漂亮女特务们都拎出来,也只是占据了这5万人中的极小一部分。

而有一个人可以说,对女特务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就是实际统领这个多达5万人的军统机关,人称军统戴老板的军统局副局长戴笠。

▲右一为戴笠

1932年,戴笠向蒋介石建议,首先训练一批“政治警察”人才,用为情报、保防、安全、警卫等工作干部。

6月,戴笠负责的复兴社特务处,呈准在浙江警官学校设立“特务警察干部训练班”。

军统这才有了正式的培训机构,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招收女学员,后来大名鼎鼎的军统少将姜毅英就是出自浙江警官学校。

▲国民党少将,军统特工姜毅英,

曾侦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重大情报

早批的女特务那可是正经的高学历出身,女特务占比依旧较小,直到1942年,军统与美国合作在重庆建立了著名的“特种技术合作所”,引进了美国的训练方法和课程。

技术得到提升,人才也得跟上,于是军统开始了大规模招收女学员,她们主要集中在会计班和通信班。

▲美国特工指导窃听信号

但这些女学员之后的工作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靠出卖肉体获取情报。

更多的是坐在桌子旁,进行拦截电报和翻译等工作,和今天的一般意义上班族差不多,战事一紧张起来,996都是常有的事。

▲戴笠麾下青浦特训班毕业照

这就是真实的国民党女特务

而且,为了做好军统机关的管理工作,戴老板一手制定了军统的内部纪律规定,并将这些规定称之为“家法”。

“家法”里就有一条,就是专门针对机关里的女性成员,即无论是训练班的女学员还是女特务一律不得化妆,违者严厉制裁。

所以,军统机关单位里大部分女特务都是素颜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一线地下工作者,需要色诱或者策反敌人。

3.抓不完的女特务

这也不能怪咱老百姓不懂历史,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抗战影视剧就表现出了对于国民党女特务的“偏爱”。

1940年出品的《火的洗礼》,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反特务片之一。

讲了一位重庆的敌伪女间谍,为了进行敌特活动,骗取兵工厂男性的同情,却被工人们的热情感动,最终幡然醒悟,慷慨就义的故事。

▲《火的洗礼》海报

这部电影成了之后的反特片的“参考”,即便是在今天,也能从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看到这部电影的影子。

但受战乱、技术等因素影响,这类题材影片数量少之又少。

早期的反特片中,捉特务行动主要在城市展开,影片重点反映城市公安等侦察英雄是如何在工厂里和敌军女特务斗智斗勇,最终成功将其感化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代表作品有《人民的巨掌》、《腐蚀》、《无形的战线》等......

▲光听名字,就有那味了

不久后,这条“无形的战线”蔓延到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侦查主力也由公安人员相应地演变成边防军指战员和联防队员,代表作有《冰山上的来客》、《山间铃响马帮来》、《草原上的人们》等......

▲小时候看了很多遍的《冰山上的来客》

在这些影视剧中,从城市工厂到边境少数民族牧场,敌军女特务那真是“抓也抓不完”,就跟睡觉时在耳朵嗡嗡作响的蚊子似的,你永远不知道她会出现在哪里。

事实上,这么拍是有原因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反特片的定义,反特片指的是“讲述国家安全战线上保卫和平稳定的侦查英雄,和企图从事阴谋活动的敌军特务展开殊死斗争,最终将敌特一网打尽,表现强大的革命力量不可战胜的故事片。

所以说从一开始,反特片就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

除了影视剧,当时反特务题材在连环画中也颇受欢迎,连环画《智斗》讲得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小红在民警叔叔的帮助下,经过机智勇敢地斗争,顺利活捉了苏联特务的故事。

这在现在看来多少有点不太符合人们常识,但在当时早被大家习以为常。

▲当时的“捉特务”系列连环画

甚至一些地方的扑克牌游戏,都活学活用。

河南方城,至今还流行一种名叫“捉特务”的扑克牌玩法。

一时间,“邻居犯错误,村民来帮助,抓到一个狗特务”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俚语在当时社会上层出不穷。

那和漂亮女特务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作为一种新类型的电影,反特片虽说带有一定的宣传作用,但电影的本质就决定了其必然无法摆脱其娱乐元素。

这点矛盾体现在了谁是特务、怎么抓特务、怎么埋伏、怎么表现抓到特务的胜利喜悦。

▲《钢铁战士》里的女特务,堪称童年阴影

为了体现影片中正面英雄人物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德,这个重任就被女特务们一力承担了,成为了道德上堕落、思想上落后的符号。

这些漂亮女特务越放荡、越奢靡,越能说明敌特的凶残和丑恶,与那些“好”女人相比较,她们衣着暴露、举止轻浮,无情而又冷酷。

她们时而卧底埋伏,时而又表明身份,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破坏革命,盗取机密,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择手段,不惜用色相引诱我方人员。

女特务如果不美丽,拒绝也就显得毫无意义。

▲影视剧中俏丽的国军和打扮朴素的我军,对比明显

而影片中男主角的忠诚和自制力在拒绝女特务的行为中,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同时,女特务内在的“天使”与“妖姬”这种对立,满足了那时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缺失,让有限的戏份中让受众被禁锢的娱乐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成为抗战剧中必不可少的亮点。

这也是为何漂亮女特务形象到今天已经深入人心,典型的特务就一定得是个漂亮的女特务,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偏见。

4.被遗忘的男特务们

除了在相貌上,性别也作为重要的一点被囊括到偏见里,好像只有女特务才能利用特殊手段获取情报,但历史上实际也有很多男性特务靠着非常手段获得大量情报。

《蝴蝶君》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名京剧演员男扮女装的特务故事。

在电影里,演员尊龙所扮演的角色,为了获取美国越南行动计划而与法国外交官“接触”,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著名的京剧演员时佩璞。

1964年,时佩璞与当时驻北京的法国外交官布尔西科相遇,这位法国外交官误以为他是女儿身,从此两人开始长达20年交往关系。

“如果她要天上的月亮,我也会想办法摘下来给她。

”布尔西科曾这么描述他曾经对时佩璞的感情。

至于时佩璞,则自比为“化蝶”的祝英台——男儿装,女儿身。

一个是26岁的京剧团编剧时佩璞,一个是20岁的法国驻华大使馆职员,两人相处近二十年,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佩璞领养的)。

直到1982年,时佩璞以应法国政府讲学的名义与布尔西科回到法国,次年6月,两人被法国安全局拘捕,并被判间谍罪,入狱六年。

▲在法庭上接受审判的两人

直到这时时佩璞是个男人这个秘密终于被公开揭露,他与布尔西科关系也宣布正式断裂。

能让布尔西科二十年来没半点察觉,此等手段实在匪夷所思,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苏联克格勃情报机构、美国的中情局、以色列的摩萨德、英国的军情六处并称为世界四大间谍组织,被英国情报机关称为“世界上空前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

▲电影《红雀》的俄国女特工色诱中情局人员

一位叛逃的原克格勃女间谍化名维拉,出了本回忆录,讲述她印象里的克格勃是如何诱骗女大学生成为特工的。

“先是到各大学校挑选合适人选,然后找她们谈话,许诺让她们的生活变得非常美好,称可得到丰厚的报酬,享受一切特权,之后在间谍学校里给她们做思想工作,要求她们履行公民义务,甘愿为国捐躯,成为‘性间谍’。

克格勃可不仅有女性间谍,还培养了众多男性间谍,女的被称为“燕子”,男的就被称为“乌鸦”。

关于“乌鸦”,民间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说是冷战期间,苏联东欧情报机构派遣了大量男性间谍,专门引诱在西方国家秘密机构中工作的女性,以套出有用情报,而007系列特工詹姆斯邦德的灵感来源就来自于“乌鸦”。

▲007一般都是男人色诱女人

另一说,是“乌鸦”就是担任间谍的皮条客,将年轻的漂亮女性用作诱饵,引诱敌对国一众高官,然后用掌握情色证据作为威胁,套出情报。

不管真相如何,都彻底地颠覆了人们有史以来对于特务这个职业的偏见。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影视剧里关于特务的形象刻画正在逐渐变得合理,逐渐变得更加丰满,努力地向观众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群体。

但现实中,有关各国特务的故事消失了吗?还真没有。

2011年,18岁的小哲在中国大陆一所重点大学机械专业读书,因为成绩优异得到去台湾地区某大学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和同学们的聚会中认识了一位比他大几岁的许佳滢。

这位大姐姐对他十分贴心,在台湾的照顾让小哲很是感动。

在相约旅行期间,许佳滢询问了他的家庭状况,家里有没有公务员,能不能接触到政府的文件,并说这些文件都可以用来卖钱,小哲全都如实告诉了她。

随后许佳滢就像小哲表白,被冲昏头脑的小哲当晚与其发生关系。

▲台湾女间谍许佳滢(化名)

小哲返回大陆后,许佳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小哲寄些钱,小哲感觉欠下的人情越来越多,为了还人情,就告诉了学校实验室的一些情况,就读研究生后他接触到一些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许佳滢开始以曝光关系为要挟,让小哲源源不断的提供研究资料。

在此期间,小哲共向许佳滢提供涉及中国防科工的近百份情报,同时收到价值约45000元的报酬。

直至2014年,许佳滢的间谍活动被国家安全部门发现为止。

这名大姐姐是台湾“军情局”的间谍,真实名字叫许莉婷,实际年龄比小哲大16岁!

▲台湾女间谍许莉婷

这些事例在告诉我们,在人们看不见的角落,一场场触目惊心的间谍战正在悄然发生。

你,当面对女特工时,能有那份定力吗?

遇到这种情况,请立即拨打“12339”国家安全举报电话,50万大奖等你来拿!


标签:特务间谍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