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购物狂 (1)青铜级购物狂——贪便宜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2 10:40:43 分类:书屋 浏览:13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

各路商家扯着嗓子大声吆喝:“来啊,消费吧!”

多数人经不住诱惑:“借借借!买买买!”

什么满减、团购、补贴、凑单、优惠券、定金、尾款、折扣、红包......各种套路惹人眼花缭乱。

消费者们,蹲在手机前精打细算,脑力劳动大到堪比在解三元一次方程。

购物狂欢节,不论是男人女人都摩拳擦掌蹲守在手机前。

上了年纪的老人,只要会用智能手机,也积极加入到这个氛围中。

小孩子没手机,则在一边指点江山,“我要这个、这个,还要那个”。

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俨然都是“购物狂”。

01

你属于哪类购物狂?

这般应景的环境,让我想起一部早期的港片《最爱女人购物狂》。

这部影片描写了都市快节奏的压力下,数个患有不同类型综合症的男男女女的故事。

主演张柏芝就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位“购物狂”,一到商城就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

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影片中的各级购物狂,各位可自行对照。

、买山寨

女二“丁叮当”因为患有“失恋综合症”,导致她极其自卑,买东西的品味也很差。

一出场就要跳楼,女主张柏芝安慰她“你别跳楼了,我们去商场血拼啊”,女二马上不闹了,反问她“有没十元店的八折卡”,没有的话还要跳。

在殿堂级购物狂眼中,女二是一个低贱俗的购物狂,爱贪便宜,十分喜欢买山寨。

(2)白银级购物狂——别人买啥TA买啥

陈小春饰演的“何穷富”是个富二代,人如其名,非常富有,但又抠门得要死。

何穷富 爱乱花钱,看到别人买,他就要买,而且非要和别人抢。

出场的时候他和女主抢一个柜子,其实这个柜子是商店的非卖品,但女主看见了喜欢,想要买回家。

奈何何穷富看见了,抢买的心理被点燃,最后和女主竞争,花了8000元买到手。

谁知柜子太大,豪车里塞不下,雇车呢太贵,最后干脆把柜子扔在店门口。

真是穷得只剩下钱了!

他一面帮助女主拍卖掉自己疯狂购买的奢侈品,一面又因为女主喜欢LV,买了159个全球限量款给她。

他把公司闲置的房产抛售,然后又花了200亿买了公司股票,成功把公司私有化。

不得不感叹一句:土豪就是任性!

何穷富最大的问题是盲从,别人买啥他买啥,不论是山寨货、奢侈品,还是公司股票,但是他又极其吝啬,和“丁叮当”一样爱贪便宜。

(3)黄金级购物狂——刷爆信用卡买奢侈品

张柏芝饰演的“方芳芳”,小时候被遗弃在一个高档商场中,正好在迪奥、古驰、LV、范思哲等一众奢侈品展柜之间。

影片暗示,在奢侈品中出生的女孩,长大自然就变成一个“购物狂”。

“方芳芳”每个月的薪水全用来买买买,甚至还刷爆了信用卡,欠了一屁股债。

作为一名老师,她带着小朋友来商场参加活动。

结果,被满层的奢侈品勾了魂,丢下孩子就去血拼。

然后,她就被解雇了。

在商场做兼职导购,结果放着顾客不管,自己拿了一大堆衣服去试穿,然后又被解雇。

被解雇后,还不忘把自己选中的衣服买走,老板真是又气又喜。

(4)王者级购物狂——买一次能把一家店搬空

徐小凤饰演的心理医生“陆小凤”是殿堂级购物狂的代表,别人买东西,是要什么挑什么,她是挑什么什么不要,shoppling一次能把一家店搬空。

买东西的台词是:“这个不要,那个不要,剩下的统统包起来”,给女主做心理测试,两支笔挑一支,剩下的笔也一并买了。

“陆小凤”凭借端庄大方的气质,不同凡响的出手,就像影视剧中的豪门阔太一样,一到商场就碾压了一群普通消费者,不愧是最强王者。

影片中诙谐幽默的情节,为我们展示了都市压力下人们的心理症状,虽然有影视剧夸张的成分,但让我们对“购物狂”有了进一步认识。

02

心理学上的“购物狂”

在心理学上,“购物狂”叫“强迫性购物行为”,属于“强迫症”的一种,是需要一定的指引和治疗的。

法国的成瘾行为专家乔安娜塔达姆表示,当人进入一种购物上瘾、强迫自己消费,但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冲动时,就属于一种“病态购物症”。

“购物狂”在类别上可分为以下几类:缺乏自制力的冲动消费型、由嗜好变成沉溺上瘾的过度消费型、耳根软的被动消费型、降低空虚感的逃避消费型、只爱名店的崇尚名牌型、因贪便宜而大量购买的疯狂减价型。

影片中张柏芝饰演的女主,是典型的冲动消费型和名牌型购物狂。

而陈小春饰演的“何穷富”以及女二“丁叮当”,则是爱贪便宜的消费型。

而王者级别的“陆小凤”虽然也大量购物,但因为她的经济能力能承担起购物的后果,而且她并没有因为购物产生后悔等痛苦心理,所以她本质上不属于“强迫性购物行为”。

关于如何鉴别“强迫性购物行为”还是“过度消费”?

人民大学心理学老师董妍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这三点:

其一,看你收支是否平衡,购买的多,但是在收支范围内,那这是个人的消费观念不同。

第二,取决于消费者是否高兴。

第三,是否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当个人消费观演变成一种病态消费,是会极大地干扰正常生活的。

如果这三点都满足了,就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这二者中,过度消费是一种在欲望驱使下,超过自己购买能力购买“部分”商品的行为。

而购物狂购买的不是商品,是情绪,注重的是“买”的行为,买回去往往产生罪恶感和后悔的念头,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再去买买买。

就像影片中的“方芳芳”,她要穿一双高跟鞋出门,但堆积的物品坍塌了,鞋子掉到了里面,她放弃了寻找,而是采用“再买一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03

疯狂购物行为的背后

无论你是属于过度消费还是强迫性购物,行为形成的背后都与个人心理素质和社会消费观等一些因素有关。

(1)社会压力大

每个成年人都承受着社会生活的一些压力:考试、就业、结婚、竞聘、升职、生娃、创业......而购物就成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手段。

据一项国内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在极端情绪下消费的女性高达46.1%。

还有的一部分人用购物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情绪不好时,可以购物释放,情绪好时,也可以购物,因为买了喜欢的东西会有幸福感。

所以多数人都会采用购物的方式要释放情绪。

有位网友知乎@匿名:

“单位里上司的严管,让我觉得自己好卑微无力,但在商场中购物时服务员的关注、奉承都会让我感到满足,而买单、刷卡、签字时的那种自我控制快感,让我感觉自己就像富人。

(2)精神空虚

很多强迫性消费患者都是一些精神孤独、身心受损,觉得生活无意义的人,TA们企图用疯狂采购来填补心灵的空洞。

现在社会数字化交易,信用卡结算的方式更是助长了TA们的消费行为,等TA们发现时借贷已经达到了无力承受的地步。

(3)虚荣跟风心理

时尚、流行等活跃的元素决定了许多商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受到各种各样的关于“奢侈消费”“名牌消费”观念的潜移默化。

加之人们拥有的从众心理,更容易在购物中欲罢不能。

(4)商家套路

在BBC出品的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为人们揭秘了商家为让人们持续消费惯用的手段:凭空制造需求、用消费品划分社会等级以及设法加快你的消费欲望。

商家最常用的套路,就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和“欲望”心理来操控消费者:

你害怕什么,商家就会告诉你,“我们的产品,会帮你解决问题”,商家会放大这种“痛苦”,让你想要摆脱这种痛苦,行业术语叫“恐惧营销”。

你想要什么,商家就会告诉你,“用了我们的产品,你会变得多好多好”,商家会放大这种“好处”,甚至会制造陷阱:你购买了什么=你就是什么,这种套路本质就是“欲望营销”。

04

如何控制过度消费?

心理学专家建议,人们可以用改变购物模式的方法,来矫正购物的狂热行为。

如果你也有强迫性购物行为,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找专业的医生求助。

大多数人则是属于“过度消费”的行为,关于如何控制消费行为,这里有几点Tips供参考:

(1)买之前灵魂拷问

我真的需要它吗?我可以等一等再买吗?我买了它,会后悔吗?

买之前,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它?内心是否真的喜欢?能不能明天再买?

采用延缓方针政策,其实就是在测试你是否真的是需要它。

说不定你此刻想要买它只是一时兴起,等下次来,你购买的欲望已经降低为零了。

(2)购物前先列清单

在购物之前,最好列出清单,限制自己只能买清单上的物品。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购买欲望,就把目标放在较小的东西上。

(3)用现金支付

尽量用现金支付,这样就会有钱被掏出去的不舍感,你会明显感觉到,钱在你手里从一百变成五十,再变成二十。

你内心的紧迫感,会让你花钱更仔细些。

(4)建一个奖励账户

设置一个奖励账户,目标是用来购买奖励品。

每当你想买一个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但你控制住了自己的行为,就可以将没买的这笔钱存入自己的奖励账户,积累自己“不消费”的金额,直到金额达到购买A的奖励。

(5)定期断舍离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这样解释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与其不停地买买买,不如养成随时整理的习惯,断舍离会让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减少关注不必要的东西。

而且整理的过程,会让我们重新发现原来物品的价值,降低对购买新品的欲望。

写在最后

在消费升级的社会,我们不断寻找美好生活的真谛:

购物的本意,在于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执着于物质。

我们的生活不应该被消费品定义,618,希望大家理性消费。

排版:KK

点击关注【解X心理】


标签:购物消费行为自己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