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西厂锦衣卫 参与收集军情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2 10:40:34 分类:笔记 浏览:67


《龙门飞甲》中陈坤扮演的雨化田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

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

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

”看起来西厂似乎比东厂权势更大,要真问起东厂和西厂有啥区别可能一时间还真不一定有人能说个大概,而且除了东西两厂,明朝还有一个机构名叫锦衣卫,那它们三者之间谁的权力更大呢?

后世多以“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作为明朝灭亡的总结,其中“厂卫”是明代内廷侦察机构的合称,“厂”包含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明史·刑法志》中明确表述厂卫只听命于皇帝,是皇帝控制朝廷官员最直接最有效的爪牙,简单说就是皇帝的特务,进而达到强化专制集权以巩固政权的目的。

要说三者的权力和作用就必然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锦衣卫是最早设立的。

元朝末年,元朝朝堂纲纪废弛,逐渐流行起奢靡的风气,连官场朝堂都腐朽到出现卖官、鬻(yù)爵(出卖爵位)的现象,连关乎国家安全的军队也是“将骄卒惰,帅领不得其人,军马安置不当”,而且元朝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人地位一直备受打压,终于在多种矛盾的冲击和催化下,元朝制度全面崩盘,演变成农民起义,一时间起义的思潮席卷全国,各种反元势力崛起,起义队伍不断扩壮大。

1368年,身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的朱元璋正式建立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

朱元璋充分吸取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了规避官员腐败、私相授受,起到更好地监督、震慑官吏队伍的作用,由此就有了锦衣卫的诞生。

锦衣卫这一名称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其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那会其还是负责皇帝仪仗和护卫的工作,1382年,改置为锦衣卫,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明史》记录,“(锦衣卫)则服飞鱼服,配绣春刀”,不过飞鱼服是锦衣卫中官位较高的才能穿,与蟒服、斗牛服一并为赐服,是皇帝荣宠、地位尊贵的象征。

机构改置后作用也发生了巨大转变,除了继续承担随护御驾的职责外,还承担了侦察、逮捕、审问,乃至策反敌将等军事职能,危害政权的叛乱、勾结外敌、窝藏奸盗、官员盗卖粮米赚差价养肥自己的腐败行为统统都管。

要如何具体形容当时的它权力有多大呢?那就是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且允许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清军入关后还曾效仿过一年明代的锦衣卫制度。

可能锦衣卫在宫廷剧里出现比较多,所以让人不经意间形成锦衣卫只着眼于朝堂上、京城内的大臣们,实则不然,京城以外的官员他们同样管,《明英宗实录》里分别记载了锦衣卫处理福建佥事、贵州佥事、四川都指挥等人受贿、奸淫的案件。

虽然皇帝给了锦衣卫这么大的权力是为了更好的给自己服务,但权力是把双刃剑,皇帝就不怕锦衣卫自己恃权胡来?当皇帝的人怎么会没考虑到这一点呢,所以当时除了锦衣监察,还有科道监察,即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

锦衣卫在执行侦察和缉拿的权力时即便是科道官员也无权过问和阻拦,但是锦衣卫在确认嫌犯实施逮捕前要给科道官通报,“御史复体得实”,御史复查的目的就是防止锦衣卫专权。

此外,锦衣卫对犯人有审讯权无判决权,需将审讯结果和犯人移交刑部或都察院根据依律判决,刑部或都察院还有权对锦衣卫的侦讯结果提出质疑,乃至彻底推翻。

总之,科道监察和两法司的作用都在对锦衣卫进行监督和牵制,防止锦衣卫一方独大。

锦衣卫的建立初期确实为官场的清廉保驾护航,在万历中日战争的情报站、策反蒙古贵族都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不过即使皇帝有心牵制想要保持其纯洁性,整个机构也因为和皇帝联系密切,又有特权加身,最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锦衣卫的权势还是很容易失衡,尤其是明成祖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借皇帝的宠信向一众反对他的大臣们亮出屠刀,夺官船运输,中饱私囊。

明世宗嘉靖时期更是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陆炳执掌卫政期间,锦衣卫的权势还凌驾于东西两厂之上。

东厂的建立比锦衣卫稍晚。

宦官乱政致使向下执行的政策让百姓有多难过,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对宦官的要求和禁令做了明确规定和限制,“自来宦官之禁,未有如明太祖之周,再传而法制尽隳 (huī,意为毁坏,崩坏),酿成祸本,以至覆国”。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通过武力强行夺取政权,朝臣中不乏对朱棣行径表示不耻的人,例如大臣方孝孺因拒绝给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朱棣盛怒之下把方孝孺的学生划为九族后的第十族全部斩杀,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

因为朝堂大臣对自己不表示忠诚,也怕辛苦争抢得到的皇位再次易主,他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权力集团。

和不忠的朝臣相比,发兵出征时期就追随自己夺江山的宦官要可靠得多,于是明成祖朱棣重用宦官。

《明史·宦官列传》中载,“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永乐七年建立了宦官特务机构的初始形态,“始令中官刺事”,永乐十八年设置东厂。

东厂最高掌权者是钦差掌印太监,简称提督,一开始是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改成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东厂和锦衣卫一样,都是一开始只负责皇帝的贴身侍卫和仪仗而逐渐“发迹”,东厂的壮大主要表现在添设了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负责法纪与军籍,北镇抚司负责诏狱。

北镇抚司因其的职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直接插手侦查、缉捕、刑讯、监禁、审判等各个环节,侦缉的对象与锦衣卫一样,除皇帝以外的任何人。

宦官特务的形式也随东厂的建立被具体确认下来。

东厂和锦衣卫虽然都直接效忠于皇帝,但是比起还要四处奔走宫外履行监察职能的锦衣卫,明显就在皇宫内部、就在皇帝身边的宦官更得朱棣信赖,朱棣最终形成以厂统卫、以宦官为头目、以卫兵为羽翼的保护皇位、巩固皇权的体系,“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屡兴大狱,冤号遍道路”,一时间朝堂内、百姓间人人自危。

另一方面,东厂和锦衣卫确实一同拱卫皇帝,不过二者私下也是较量、争夺的竞争关系,二者权势孰强孰弱与皇帝的信赖有着直接关系,如锦衣卫坐大的时候,东厂、西厂都得俯首,宦官专权的时期,锦衣卫又会依附于东厂,如东厂提督是司礼太监,锦衣卫指挥使则多由司礼太监的亲信担任。

常听宦官专权,那你宦官权势能有多大吗?明武宗时期,东厂提督、西昌提督、锦衣卫指挥使全部都是刘瑾的亲信,而刘瑾又是明武宗更跟前的红人。

正德年间,刘瑾令设内行厂,设立众多特务机关,特务数量更是多如牛毛,《明史·刑法志》记载,在刘瑾当道期间,“官吏军民非法死者数千”。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统治出现危机,英宗、景帝、宪宗等皇帝昏聩无能,身为皇帝毫无理政自觉,宦官趁机夺势。

明初罢丞相分权给六部就是为了让六部互相牵制,保证皇权,但是仁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再次形同丞相,内阁阁臣为了首辅一职争得头破血流,沉迷享乐的皇帝终于意识到必须加强对特务的统治。

1477年,明宪宗在东厂增设西厂,与东厂、锦衣卫合称厂卫,西厂与东厂一样,提督领导的厂内人员都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的,宪宗还明确规定了西厂的人数必须是东厂人数的一倍,且包揽东厂及锦衣卫的职权,因此这一时期西厂的权势远胜东厂及锦衣卫。

不过西厂后来遭到反对,被迫撤销,虽然后来又有短暂的复现,但没多久再次被撤,一共只经历了汪直和谷大用两任提督。

皇帝赋予西厂的权力过大,西厂也在活动中因触及官场腐败,,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对官吏监察的积极作用,动了官员的既得利益的同时也激化了明廷内部的斗争,招致大臣对西厂的极力反对。

内阁大学士商辂与同僚历数汪直的十大罪状,奏请宪宗废西厂,罢黜汪直,当时商辂是明朝唯一的“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的科考中全部获得第一),又是三朝元老,还有众多大臣的声援,宪宗不得不向大臣妥协废西厂,汪直回到以前的御马监。

不过皇帝没有放弃西厂,宪宗欣赏汪直的办事能力仍然重用他,因为皇帝还需要西厂做他的耳目,但也提防着汪直因权势过大危及皇权。

1477年,宪宗恢复了西厂的设立,这一次让明廷内部矛盾进一步深化,汪直年轻气盛与众多儿郎一样想要建立军功,他也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只是在功勋的建立与皇帝的嘉奖下变得“飘”了,丝毫不把朝堂官员放在眼里,还打压同僚,引起了内外对他的不满,风头正盛的汪直让皇帝疑心不止,同一时间东厂太监也给西厂发难,汪直失宠,文官集团顺势倒汪,汪直所有不法行径被揭露,西厂第二次被废,汪直被一贬再贬,最后自请镇守边关。


标签:皇帝宦官建立权力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