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西凉女国 建立大月氏王国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2 10:35:32 分类:书屋 浏览:146


我们找不到确切的史籍出处的时候,历史大约也允许人们合理推断的。

而作为母系社会的遗存,女儿国的出现在历史上是一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它却留给人们的是一份神秘。

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中国历史上的女儿国似有三处,但它们分明是由“一个”变为“三个”的。

即由最早位于河西走廊的西梁女国逐渐向青藏高原和今新疆南疆地区“移动”,最终在一个的基础上形成了位于今四川阿坝州、甘孜州丹巴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等地区“东女国”,以及曾经生活在古代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嚈哒(白匈奴)建立的“女儿国”。

如此,这一个变三个的过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民族——月氏,以及两个人——匈奴的冒顿单于和大汉王朝的战神霍去病。

让我们从《西游记》里的西梁女国说起。

在《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写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时路过一个“西凉女国”,在这个王国里没有男人,繁衍后代都是靠喝湖中的水而受孕。

甚至,拍电视剧时,人们还加上了女国国王与唐僧的一段“爱情”描绘,国王看上了唐僧,要和他成亲。

《西游记》离我们现在已经有500年了,最是一部神魔小说,但不全是空穴来风的想象,比方说孙悟空的原型大约就是莫高窟壁画里石磐陀,而八戒分明和我国西天取经的高僧法显是谐音。

甚至,一些神话传说在成书前本身就是存在的,不过是小说家对其进行了重新加工。

传说有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传说的历史里,人们不能看出“西凉女国”的真实存在。

而据今天的专家考察,这“西凉女国”就在今天的河西走廊。

在吴承恩500年前的加工整理里,我们没有理由把这个“西凉女国”读成中国最早的女儿国。

我们不能说历史就是历史,传说就是传说,它们之间没有关系。

事实上有时候传说要比历史更早,更何况,最早的女儿国在我国的真实存在——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女国的是《山海经》,《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

”只是我们现在弄不清它的地理方位而已。

这样,在“西凉女国”的传说里,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月氏便显现了出来。

月氏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古代游牧民族,亦称“月支”“禺知”。

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楚河一带,后又败于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阿姆河)两岸。

关于他们的起源,学界有一种说法是《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而在《魏略》称其为羌人、《旧唐书》称其为戎人。

虽然这些说法目前还不能取得一致,但月氏是羌人的一支也不是没有根据,同时,《旧唐书》中明确说女儿国为“西羌之别种”。

这无形中就让月氏人与女儿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联系”。

而接下来的两场战争却使原本存在的一个女儿国变成了三个。

这两场战争相关两个人,即我们前面说到的匈奴的冒顿单于和大汉王朝的战神霍去病。

公元前2世纪,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

匈奴头曼单于约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顿送至月氏为质,结果冒顿盗取月氏善马逃回匈奴。

冒顿即位为单于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进攻月氏,月氏败。

并于公元前174年前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再次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迫使月氏西迁,迁至伊犁河流域者为大月氏,留在南山者为小月氏。

这一段历史记载是很明确的,就是说月氏人被匈奴人打跑了,西迁了。

但西迁到伊犁河流域的他们依然感到不安全,并于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间,循塞人足迹再度西迁,越天山和帕米尔西部至妫水(阿姆河)。

汉武帝后来听说这个消息,甚至派张骞将他们“召回”共同抗击匈奴。

虽然张骞并没有完成这一使命,但这都是两千年前的史实,我们实在是没有必要怀疑它的。

那么,留在南山也就是祁连山的小月氏呢?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定西河地,小月氏出山,一部分与汉人、匈奴人杂居,另有一部分被迁移至湟中(今青海海东地区)及令居(今甘肃兰州一带),被称“湟中月氏胡”。

战争就这样让月氏人由河西走廊一东一西离开了自己的故土,而若联系到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女儿国,我们就不能不更进一步地说它们均与月氏人有关系。

除月氏人最初居住地河西走廊的“西凉女国”,在史书里有明确记载的女儿国还有两个,即是位于今四川阿坝州、甘孜州丹巴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等地区“东女国”,和曾经生活在古代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嚈哒(白匈奴)建立的“女儿国”。

它们都是月氏人在迁徙路途上留下来的影子。

《旧唐书》与《隋书》中对“东女国”都有记载,大约是说“东女国”有万余户人,万余兵马,他们重妇人而轻丈夫,国家有两个女王,大女王和小女王,大女王死小女王嗣位。

女王的身边有侍从数百人,每五日一听政。

“其所居,皆起重屋,王至九层,国人至六层。

”《旧唐书》还说,他们“以十一月为正。

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赍楮诣山中,散糟麦于空,大咒呼鸟。

俄而有鸟如鸡,飞入巫者之怀,因剖腹而视之,每有一谷,来岁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灾异。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鸟卜”。

另外还说,“其居丧,服饰不改,为父母则三年不栉沐。

”隋开皇六年还遣使朝贡,“其后遂绝”。

白匈奴建立的“女儿国”即囐哒国在《北史》、《周书》、《梁书》、《隋书》、《新唐书》、《通典》中都有记载,其中《周书》最为精要:“囐哒国,大月氐之种类,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一万百里。

其王治拔底延城,盖王舍城也。

其城方十余里。

刑法、风俗,与突厥略同。

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

夫无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

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其人凶悍,能战斗。

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余国,皆役属之。

大统十二年,遣使献其方物。

魏废帝二年,明帝二年,并遣使来献。

后为突厥所破,部落分散,职贡遂绝。

”大意思是说,他们兄弟共娶一妻,女人的丈夫如果是独子,帽子就只有一角;如有好几个兄弟,那么她的帽子就有好几个角。

最终,他们被突厥灭了,和中原也就没来往了。

众多史籍似乎同时指向,囐哒人“先居西平、张掖之间,被服颇与羌同”。

如此,我们似乎找到了中国几个女儿国的“出处”,也仿佛看到了一个消失的古民族的影子。

而在女儿国的历史文化遗存里,对我们的怀念或者追述也变得真切了起来。

至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另一个“东女国”,“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

夫亦为王,不知政事。

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东接吐鲁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因为他本人没有去过,反倒成了一种道听途说的东西。

(文/路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标签:女儿匈奴我们公元前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