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金光祖 血气方刚的蔡毓荣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2 10:03:45 分类:生活 浏览:103


蔡毓荣:帮康熙平定云南,却私藏吴三桂的孙女,他输给了一个贪字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红颜祸水”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要说最有名的,莫过于为了贵妃而丢下盛唐的玄宗了。

而在康熙年间,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也正是他,彻底终结了曾使大清岌岌可危的“三藩之乱”。

然而,当他前途一片光明时,却因为女人,落得流放边疆的下场。

此人名叫蔡毓荣。

为大清办实事

蔡毓荣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漕运总督蔡士英。

顺治帝在位时,蔡毓荣就已踏入官场,任佐领一职,而他的能力也是相当出色,等到康熙帝继位后的第九年,他被提拔为四川湖广总督,治署设在荆州,从此成为封疆大吏。

上任初期,蔡毓荣就针对四川民少地广、土地荒芜被废的现象上了一道奏折。

他认为应该广召百姓开垦土地,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当地官吏、士绅来号召开荒。

他提出:

(1)凡是当地候选官以及现任官员,如果能召到300户开垦荒地的农民,那么这些官员以后都能升迁;

(2)若是开垦熟田,则5年内起用。

这种“以利劝垦而定考成”的办法,可以调动官员的积极性,并且使得开荒变得有规模,不失为良策。

除了土地问题,蔡毓荣还时刻想着为手下的将士谋福利,两年后,他再次上奏道:“在川湖两省驻扎的将士,如果他们的子弟有正在读书的,应该准许他们入当地籍贯,进行科举考试。

上面两道奏疏,都得到了康熙的批准,但到了蔡毓荣的第三道奏疏,可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这件事情,足以改变历史,也足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包括他本人。

“吴三桂反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12月的某一天,湖北荆州总督衙门,有一个人快马加鞭、气喘吁吁地跑来找蔡毓荣。

他告诉蔡毓荣,自己是云贵总督甘文焜的死士,一个多月前,他从贵阳跑出来,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到了这里,而他此刻要说的事情,只有五个字——“吴三桂反了!”

这五个字,能从紫禁城内某个石柱上的另外两个字说起——“撤藩”。

刻下这两个大字的,是尚未满20岁的康熙皇帝,为了勉励自己。

在智擒鳌拜之后,他便一直想着怎么对付三位藩王。

当年,满清入关时,由于人手不够,只能重用那些“反明投清”的汉族将领,其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对清廷的贡献最大,因此封其为藩王。

四藩王在降清之初,各自就已拥有一支独立的武装,也未与八旗汉军混编,在清初频繁的战争中,其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大的扩充。

而他们藩王的爵位,也可以由后代承袭,比如耿仲明的都已传到了孙子辈的耿精忠,孔有德则比较遗憾,在后来与南明作战的过程中,被围于桂林,兵败城破后自焚而死,他的儿子也难逃厄运。

所以孔有德这一藩,相当于已被自行裁撤。

至于尚可喜,则是那个变相开启“三藩之乱”的人。

康熙十二年3月12日,七十岁的尚可喜突然上疏,请求归老辽东,希望留其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爵位,继续镇守广东。

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一举动,给了康熙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以前康熙就早有撤藩之意,只是不好开口。

经各方商议,清廷决定,以“父亲仍健在,儿子就承袭爵位”没有先例为由,否决了尚可喜的提议,但批准了他归老故乡的请求。

尚可喜见事已至此,无法挽回,只得俯首听命。

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清廷同意尚的“撤藩”后,整日惶恐不安。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权势最大、兵力最强,所以他根本不愿意放弃宰制一方的权力与富贵,但又担心清廷猜忌日深,于是计划先提出撤藩的请求,向清廷表示自己并无异心,看看清廷的态度。

七月,吴、耿二人自请撤藩的奏疏到达北京,大臣的意见无非两派——撤与不撤。

虽然两派意见相左,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即便要撤,也应先撤耿精忠的,对势力最大的吴藩应先予以保留。

但年轻气盛的康熙决心借此机会,一举解决三藩之患,于是乾纲独断,下令“三藩同撤,俱撤还山海关外”。

吴三桂、耿精忠疏请撤藩本就是做做样子,是迫于形势,并非本意,所以当清廷同意撤藩的命令送达云南时,吴三桂如遭晴天霹雳,大失所望。

吴三桂此时已年满62岁,自32岁降清以来,已然过去30年,他本想着家族世代能够一直镇守云南,享尽荣华富贵,谁知到头来竟是一场空。

数十年的“做狗”生涯,此刻就是一场笑话,让他愤恨异常。

他的亲属与部下得知此事后,也多愤恨不平。

最终,在各方的怂恿下,吴三桂决定——反了!

遭遇反间计,康熙二次信任

蔡毓荣在得知吴三桂叛乱后,飞疏驰奏,赶紧将此事报告给远在北京的康熙。

眼下情况紧急,蔡毓荣等不及朝廷的批准了,他急调沅州总兵崔世禄急赴贵州,并令夷陵总兵徐治都、永州总兵李芝兰,各自率兵随后赶到,一切都是为了拖延吴三桂的攻势,等待朝廷的援兵。

紫禁城内的康熙得到消息后,立即命提督桑额领兵,急驰赴沅(沅州已告急),协同蔡毓荣一同固守,并以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前往征讨叛贼。

叛乱伊始,由于吴三桂蓄谋已久,清军明显处于劣势,四川一省很快全陷,文武官员相继投降,朝廷为之震动。

康熙只好对原先的四川湖广总督进行分设,改任蔡毓荣为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就这样,湖广地区平叛的重任,落在了蔡毓荣的肩上。

蔡毓荣可谓兢兢业业,然而,由于吴三桂的攻势太过猛烈,导致常德、澧州、长沙、岳州相继失守,叛军长驱直入,进入湖南。

清军连失几座重要城市。

战败的消息传入乾清宫,满朝哗然,大臣们认为,作为主帅的蔡毓荣自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确实,在叛军刚开始进军湖南的时候,蔡毓荣并没有安定好民心;

后来叛军还未攻陷常德的时候,他又指挥调度错误,没有立即派桑额前往支援。

所以,朝堂上就有不少大臣提议,应当对蔡毓荣进行免职的处罚。

而另一边,在南方得意洋洋的吴三桂也是这么想的。

他对蔡毓荣可以说十分记恨:当初起事时,他杀了那些不听话的官员,就是为了封锁消息,让自己悄悄地在南方扩张,但没想到,竟是这个蔡毓荣,把自己起兵的消息告诉了康熙,不过好在这个人很快就要退场了。

然而,康熙决定继续信任蔡毓荣,对他恩威并济,本给以革职处分,但又从宽留任。

一来,大清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二来,当然是希望他能戴罪立功。

果然,蔡毓荣对皇恩浩荡颇为感激,誓要立功以表忠心,就连父亲去世,在守孝期间他都请命留在军营,率领绿营和八旗军进剿叛军。

康熙的选择看起来是正确的。

蔡毓荣的军队奋勇力战,多次打败敌军。

紧接着,他又奉命去岳州剿灭叛军,同时等待与援兵汇合平定湖南。

正当清军气势正盛时,又生变故了。

说到底,还是来自吴三桂对蔡毓荣的恨。

广西提督马雄投降了吴三桂,吴三桂就让马雄写一封信函,给清朝的两广总督金光祖,诬告蔡毓荣准备率绿营兵数千人,赴岳州城投降吴三桂。

然而,吴三桂可能不知道,金光祖与蔡毓荣是姻亲关系,所以金光祖在收到马雄的手书后,自然十分吃惊,赶紧秘密派人告知蔡毓荣,同时也将此书移交朝廷。

蔡毓荣得知后,立即向朝廷申诉自己被敌人诬陷,同时为表忠心,请求解职归旗。

康熙一下子就看出这是敌人使的反间计,他立刻对蔡毓荣表示信任,让他安心剿贼,不要因为一封逆书而心生嫌隙,并且在不久后,又把新增设的两营绿旗兵交给他管理。

蔡毓荣对康熙的信任感激涕零,更加尽心剿贼。

平湖南,平云南,结束三藩之乱

可以说,正是由于康熙对蔡毓荣的两次信任,让后者备受鼓舞,从而使其在大清平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平定湖南的过程中,蔡毓荣依据地势,提出了一个使敌军三面受敌、首尾不相顾的作战计划。

像这样因地制宜的策略,显然十分合理,之后也确实奏效——清军各兵力得以会合,而敌军兵力则被打散,结果就是清军成功歼灭所有湖南叛军。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郁郁而终,叛军士气大衰,清军乘势进击。

湖南的清军相继收复了岳州、长沙、衡州等府,吴军节节败退。

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后来仍割据云、贵,誓要与清廷对抗到底。

康熙谕令蔡毓荣由沅州进军贵州征讨吴世璠。

半年之后,贵州收复,叛军逃到了云南。

蔡毓荣率兵至云南,在归化扎营。

叛军将领胡国柄率军万余人,前来应战,清军分队进击,大败敌军,斩胡国柄,杀敌无数。

吴世璠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其手下献城投降。

自此,云南平定,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输给“贪”字

此时的蔡毓荣可谓春风得意,调任云贵总督,换句话说,现在没了吴三桂,云南基本就是他说了算。

在《清史稿·蔡毓荣传》中,几乎全文都在赞扬蔡毓荣,抑或是当年他的绿旗兵奋战叛军时的恢弘场面,唯独最后一段,急转直下:

“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等疏言侍卫纳尔泰自陈前使云南,毓荣令其子琳餽以银九百。

也就是说,佟国维等大臣参奏蔡毓荣曾让儿子蔡琳,贿赂当时来云南的纳尔泰白银900两。

具体原因并没有说,只是这么冷冰冰的一句,大致猜测是康熙派纳尔泰来云南考察当地治理状况,蔡毓荣此举估计是希望纳尔泰回去能在康熙那儿多说些好话。

可见,此时的蔡毓荣,已经不是那个在战场一身正气,在云南的安逸生活,让他开始变得贪恋仕途。

而《清史稿》接下来的一句,更为冰冷:“内务府又发毓荣入云南以三桂女孙为妾,并徇纵逆党状。

在纳尔泰事件发生后,内务府又有人告发,蔡毓荣当年平定云南时,把吴三桂的孙女纳为了小妾。

想必蔡毓荣定是看那姑娘长得漂亮,贪了色,又想着云南离北京很远,便心存侥幸,将其占为己有。

康熙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要知道吴三桂这个名字,可是整整折磨了他8年的时间。

蔡毓荣此举属于私藏叛贼,是完全无视康熙的行为,按法当斩。

康熙命法司查明属实之后,本想处以死刑,但最终还是网开一面,免其死罪,将蔡毓荣和其子蔡琳共同发配黑龙江遣戍。

蔡毓荣所遣戍的地方,是黑龙江城的瑷珲(隶属于今黑龙江省黑河市),他在戍所深受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信任,曾助萨布素管理十二屯堡之屯田,“皆有成效”。

后来,在御俄战争中,清廷在黑龙江曾兴建19座驿站,里面的庐舍器具,均是由蔡毓荣捐办的。

康熙三十五年,在经过近十年的流放生涯后,蔡毓荣终于被释归,但此时的他,已然厌倦世尘,“竟托空门(指出家)以终,世咸惜之”。

蔡毓荣的女儿蔡琬,曾写过一首名为《九峰寺》的诗,里面写道:“赤手屠鲸千载事,白头栖(归)佛一生心”。

显然,这是写给他父亲的。

从黑龙江回来的第三年,蔡毓荣离开了人世。


标签:康熙云南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