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迪丽热巴遭陌生男跪地求婚 他获得自己想要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2 10:03:43 分类:书屋 浏览:148


6月7日晚直播活动中,一名男观众冲上舞台向@Dear-迪丽热巴 求婚。

据@新浪娱乐 ,该男子还曾在热巴新剧开机仪式上求过婚,还和王珞丹求婚了两次。

@Dear迪丽热巴后援会 发布公告,称已和工作室确认得知,涉事人员已送警察局。

——头条新闻

对于明星我一向后知后觉,第一次注意迪丽热巴是电影《缝纫机乐队》里一出场,嗯腿长漂亮……新疆果然还是很能长瓜果和美女的哈哈。

对于这件事呢,多数人会觉得这个人变态,心理有问题。

单膝下跪,呈戒表心,是一种很浪漫的行为

但是他的行为跟两个因素(对象、情境)都不匹配,所以效果糟糕。

他忽视了他人的看法和情绪,而强制把大家拉进自己的“生活剧本”里了。

我们经常听说这样的校园传闻:在宿舍下吼女生名字,摆心型蜡烛阵(或土豪点,玫瑰阵),或其他形式当众表白。

这样的行为会引起人羡慕,但实际当事人可能觉得,很尴尬,很烦。

因为可能跟对方没什么很多好感,或者根本不认识!

而现在这种做给自己很大压力,别人都在谈论自己,指点自己。

本来出门打扮美美哒,收拾好心情去上课或上班,结果这么一搅,心情和思路都没有了,心累。

而在“肇事者”眼里,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做出了壮举,站在道德和情感的高地,看似是请求和示好,其实是在过份索取,过份!

生活剧本是怎么回事呢?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剧本。

在他眼里,他和别人都是这个剧本里的角色,且应该去努力去扮演这个角色。

我们出生是一个孩子,我们是一个被爱被照顾的角色,后来执行子女的角色,后来是学生的角色,后来还有工作人的角色,和父母亲的角色。

有的人自卑,他就常常在扮演一个自卑的角色,他觉得自己的角色被看不起和被歧视,别人理应也看不起自己。

有的人渴望恋爱,他觉得爱情就是他的任务,能够恋爱人生就美满了。

总之,生活就是一个舞台,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剧本,去导演,去演绎自己的角色。

在有的人的剧本里,他觉得,伤害别人甚至犯罪是对的,如家暴,如劫贫济富。

因为他的经历肯定了暴力,肯定了他的角色。

在有的人的剧本里,自己是一个恶人坏人,于是就按照恶人的行为去做。

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的一些行为,已经尽到自己的职责了,那么别人也应该演好他们的那部分,给自己回应。

比如有些人对喜欢的人,买东西,示好,表白,那么对方也应该回报自己。

但对方真的需要吗,自己这些行为真的能达到目的吗?他们不会思考太多,只会僵硬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所以我们知道了,错误的剧本会带来错误的认知和行为,甚至灾祸,这样就是:

三观不正。

我以前骑自行车第一次载我初恋,她流露笑意,我猜她是想到电视剧场景了。

因为青春类电影电视剧中这样的场景很浪漫很常见,所以她就代入了女主的角色。

扮演好角色是要看场景的,比如你喜欢古典乐,但是在半夜大放就是扰民。

也看对象,你跟熟人互相笑骂是感情好,你在朋友圈评论“就这?”“胖了”就会被打。

这就是那个求婚男士所忽视的。

有小剧本也有大剧本。

在过去的美国,黑人就是“类人动物”;在纳粹眼里,犹太人是怪胎。

这就是文化写的大剧本。

中国有的少数民族觉得,汉族很多人是对其有偏见和敌意的。

这也是写在剧本里的。

新时代的剧本,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生活剧本改变,也就是生活改变,世界改变。

人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只要有这个意识去改写、创造生活剧本。

人需要角色,角色能让生活进入轨道,稳定高效运行。

但是,角色需要灵活性,角色需要创造,不能照本宣科,不然是不能做好角色的。

角色也随现实不断变化和发展。

我们在感情中呢,还是不能自我感动,自以为一些行为能获得好感,但实际上却效果不佳甚至反效果。

所以我们得多沟通,多看多听,通过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再发一篇短文:

老许日常三观不正语录之一:我不相信你,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你做什么都会失败!

从这种人身攻击中,我想到归因理论。

人有两种归因,一种是内因,人自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决策;外因,外部环境的因素,比如资源、环境大环境、天时地利、偶然事件。

老许这种攻击,就是用更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原因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归因。

解释一下,内部是说人自身不行,而不是其他“理由”;稳定和一般是说,一定会发生,不同情境也会发生。

所以这种归因,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无助,对环境缺乏控制力,无法改变,因而变得消极抑郁,从而听从依赖于别人。

老许这种手法,就是摧残别人的自信自尊,而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专制统治。

他自己没有自由,所以希望剥夺别人的自由,来替代满足。

自己没有自信自尊,所以通过攻击、控制来得到一种虚幻的控制感、权力感。

但是这样做的负面效果是严重的,也是终究得不到好的结果的。

人的归因倾向不是死的,而是在现实经历中不断变化和丰富的。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更客观的去对事物归因,超越刻板印象和自我否定(或盲目肯定)的倾向,这样能更好解决麻烦和困扰。

我发现很有一部分人,倾向归因于外界,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这种人缺乏自我控制感,更难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这种人更容易迷信,也就是通过一种自我暗示来获得控制幻觉,来安慰自己在不确定情境下的焦虑和不安。

以下记录点笔记:

我们越用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原因对遇到的无能控制的重要事件归因,就越可能感到无能和抑郁(习得性无助)。

遇到障碍,倾向内部、稳定、一般的归因是悲观者;外部、不稳定、特殊的解释,乐观

冲突维持归因:用不好的解释去推断对方行为。

比如美国和苏联冷战,互相觉得对方的(中性)行为是有敌意的,所以维持冲突。

A型人格(相比B型),更有一种敌意归因偏差,认为别人是有敌意的。

归因是什么意思呢:人是如何分析信息的,是如何推断事情发生的原因的。

“朴素科学家”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朴素的科学家(或心理学家),发现着事物之间的联系,推断因果关系。

归因是刻板印象的来源。

归因是人行为的基础,是认知和情绪的基础。


标签:角色自己剧本行为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