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贺晋年 不受牵连是不可能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1 08:27:28 分类:生活 浏览:58


#军武风云录#

四野战将系列:贺晋年3

作者:桅杆

合江剿匪结束2个月后,贺晋年离开佳木斯,1947年5月任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员,9月任7纵副司令员,1948年3月任11纵司令员,1949年4月任15兵团副司令员兼48军军长,1950年5月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红军时期的资历不说,仅就解放战争期间的战功、职务以及“山头”因素,正常情况下贺晋年当授上将。

可最后为什么只授少将?本文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一)担任主力纵队司令,但发“猛劲”的机会不多

1948年3月,东野进行第三次大整编,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2、3师合编为第11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

1936年底至1937年7月,贺晋年曾担任红27军军长。

时隔11年之后,再次担任军长(纵队司令)。

这也是贺晋年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军事主官职务。

11纵是东野最后编成的3个主力纵队之一。

辽沈战役结束后,随东野先遣兵团提前入关,在平张线上的表现中规中矩。

平津战役后,11纵改称48军,随四野南下江南。

到达江西后,48军军部兼赣西南军区。

1952年3月,军部改为第21兵团部,48军番号撤销。

自11纵(48军)成立到撤销番号,时间刚好4年。

这期间,除了1948年5月规模不大的第二次隆化战斗外,基本上没给贺晋年发“猛劲”的机会。

虽说参加了著名塔山阻击战,但只是打下手的角色,没有多少存在感,光环基本都集中到4纵身上。

但11纵旗下却有一支著名的部队,并产生了一位著名的英雄。

著名的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红1团,即11纵31师91团。

这支在长征路上抢渡大渡河、产生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部队,在1993年3月扩编为驻香港部队步兵旅。

著名的英雄就是董存瑞,11纵32师96团6连班长。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在全中国家喻户晓。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涌现了很多战斗英雄,但名声超过董存瑞的,恐怕没几个。

新中国成立后,11纵(48军)的人物和事迹,先后拍成了2部电影,一部是《董存瑞》,一部是《翠岗红旗》。

后一部电影,是以第48军南下江西以后,在宁都西北翠微峰剿匪的事迹为原型。

对一支部队来说,这些也是很荣耀的一件事。

(二)同出于陕北红军,与“东北王”渊源很深

应当说,贺晋年与“东北王”的关系很深。

笔者理解,这种关系应该主要是工作关系,是“东北王”对贺晋年军事才能的欣赏以及对他的提携。

当然,这其中,也很难说没有“山头”因素影响。

从红军时期到建国之初,贺晋年基本上一直在“东北王”的领导之下。

首先,两人都出自陕北红军。

客观地说,陕北红军是一个比较小的“山头”。

而且由于内部斗争、整肃及战场上牺牲等,陕北红军创始人中,幸存下来并在军队任职的高级干部已经不多。

所以,“东北王”惜才和提携贺晋年,也是人之常情。

抗战胜利后,贺晋年先到晋西北、后到晋察冀工作,是1946年夏天才到东北的。

东北匪患严重,据说是“东北王”向林彪推荐了有剿匪经验的贺晋年。

应当说,就贺晋年的经历、能力和两人关系,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为贺晋年一到东北,就被安排到匪患最严重的合江省去剿匪。

证明对他到东北的工作,是早有安排的。

贺晋年在《深山剿匪记》中记载,他抵达哈尔滨后,一位东北局的领导同志说:“抗日战争时,你主要在陕北保卫机关,没到前方主力部队干过;这次到东北来,你愿意上主力部队去。

从当时的东北局情况及语气上推测,这位“东北局的领导”很有可能就是“东北王”。

此外,合江剿匪一结束,贺晋年就调到主力部队,先后任骑兵纵队司令员、7纵副司令员、11纵司令员。

1950年5月,贺晋年由江西军区副司令员,调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这肯定是“东北王”推荐的。

当时“东北王”是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贺晋年协助“东北王”组织支前工作,为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王”

(三)何以只授少将?因受“东北王”事件影响

首先,1955年授衔,贺晋年的军衔明显偏低。

为什么这样说?

在东野,曾经担任过12个主力纵队司令员并参加授衔的将领中,只有3位被授予少将军衔,即钟伟、段苏权和贺晋年。

但这三人中,贺晋年资历更老、授衔时的职务也更高:红军时期就曾担任军长,授衔前是副兵团级(钟、段是正军级)。

在全军42位副兵团级干部中,共有41位授上将或中将(上将19人、中将22人),唯独贺晋年是少将。

11纵改称48军时,军领导中,政委陈仁麒及副军长周仁杰、刘转连都是中将军衔,唯独贺晋年是少将。

从“山头”角度,陕北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落脚点,上将中需要有陕北红军的代表。

1955年授衔时,出自陕北红军、仍在军中任职且级别最高的,就是贺晋年。

由他来代表陕北红军,应该是最合适的了。

但事实是,上将军衔授给了阎红彦。

阎红彦也出自陕北红军,但授衔时已不在军中任职,是四川省副省长。

应当说,决定授衔的四大要素,即职务、资历、战功及“山头平衡”中,贺晋年都没有问题,结果授少将。

这肯定是异常的。

唯一的解释,是上述四大要素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就是受“东北王”事件牵连。

在那个年代,以高、贺之间的关系。

相比而言,贺晋年受到的影响还算是比较小的。

当时“东北王”在东北局的所谓“五虎上将”,即张秀山(副书记)、张明远(副书记)、郭峰(组织部长)、赵德尊(秘书长)、马洪(副秘书长)五人,全部大幅降职,到工厂当副厂长或农场当副场长。

有文章说,最初评议只授贺晋年大校军衔,老帅们抱不平,找到主席,才得授少将。

对此说法,笔者没有资料佐证,但感觉不合逻辑。

此外,贺晋年亲弟弟贺吉祥同时授少将军衔,一家同时两少将,令人称奇。


标签:东北红军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