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远芳侵古道 16岁的白居易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0 16:57:29 分类:书屋 浏览:120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一个疑问,小学语文课本中白居易的古诗《草》,为什么只有前四句?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786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二年,在一场科场考试中,写下了这首应考习作。

按照唐代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后来也称为“赋得体”。

所以白居易的古诗《草》,其实原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从它的原题中,我们可以得知除了关键词“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也就是“送别”。

而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缺少的后四句,写的就是送别的内容。

那么小学语文课本为何删减了后面送别的内容呢?我想肯定不是放上全诗就怕我们背不下来。

至于其删减的原因,应该是为了让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专注于“草”的精神。

毕竟后四句诗中所抒发的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小学生们很难感受到,而且还写得极其含蓄。

因此白居易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时候,为了小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就这样删减掉了后面四句,以及还把题目改成了更为简洁明了的《草》。

那么白居易的这首诗,它的后面四句究竟写了啥呢?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四句,也就是我们从小就能背诵的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它的意思也很简单,即古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它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大火无法烧尽它,春风一吹它则又遍地滋生。

简单的从字面意思来看,它就是一曲赞美野草的颂歌。

而从其所具体的顽强生命力来看,它又可以升华为生命的颂歌。

我们说白居易这两句诗所写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但是能够像白居易一样,在年仅16岁的时候,就能将其写入诗中,且语言朴实有力,对仗天然工整,一字一句皆水到渠成就很难得了。

所以白居易这首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据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在京城谒名士顾况时,准备投献的诗文中便有这首诗。

但顾况一开始没有在意白居易,反而取笑他的名字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即长安的米价很贵,想要在长安混不容易呀。

而当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二句时,不禁大为嗟赏,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也就是有这样的才华,在长安就很容易了。

后来更是帮白居易到处宣传此诗。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四句,也就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缺少的那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它的意思是说,古原上的青草香占满了古道,阳光下的翠绿草色连着远处的荒城。

我在这里又送友人远去,这萋萋芳草都是离别之情啊。

“远芳侵古道”二句,是继前面四句所写的野草顽强生命力后,对野草的清香着重进行了描写,同时也有一种春草蔓延扩展之势。

至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它其实化自《楚辞》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但原诗中的意思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远游未归的人。

而白居易这里则是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加了送别友人时的愁情,仿佛古原上的每一片草都包含了诗人的别情。

可见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但也正是它的意味深长,所以小孩子就很难理解了。

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而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加,相信大家如今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无论是对于诗中的“草”的精神,还是白居易送别友人时的别情,都有了更为深刻的属于自己的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我们送别古道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