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袁隆津 辗转了多座城市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0 16:57:13 分类:笔记 浏览:139


用比较惯用的话来说,一个家族所有的传奇之处,不是一代人努力而来的,它,更像是几代人共同努力而生的。

正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说起他的名字,大家可能闻所未闻,但要说起他的儿子,那肯定世人皆知。

时间来到抗日战争时期,他还是位铁路职工,也许是一腔热血的爱国情怀,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加上群众的捐款,购置了580把钢刀。

冒着危险,把刀送到台儿庄战场,给了西北军的大刀队。

他叫袁兴烈,而他还有个儿子,叫袁隆平。

祖籍德安,一个家族的发展脉络

1905年,袁兴烈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这是他们先祖自明朝开始就世代居住的地方,并在此躬耕陇亩,繁衍生息。

在他出生之前,袁氏一族曾居住在德安县城南郊坡上的青竹畈。

鸦片战争之后又是太平天国运动,袁兴烈祖父辈四兄弟(繁仁、繁义、繁礼、繁智)因祸得福,竟然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那是押运饷银的清兵因遭遇太平军的追杀而抛下的一大笔银两。

从此,他们以此为资本,从世代农耕到半农半商,又到弃农经商,慢慢把这个大家庭经营得越来越兴旺。

清光绪己丑年间(1889),四兄弟从青竹畈举家迁居德安县城,盖起了德安城中首屈一指的一座大宅院,人称“西园袁氏”,那自明代以来一直寂寂无闻的青竹畈袁氏,从此便跻身于德安的名门望族之列了。

耕读传家的思想始终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心中根植,袁氏家族也不例外。

到了袁兴烈父亲袁盛鉴那一代,一举高中举人,后又加入变法图强的新政,当选江西省议员,做过德安县高等小学的校长及文昌县县长。

也正是在这期间,袁兴烈呱呱坠地,那是清光绪三十一年,这也让他成为了一个生于帝国时代、成长于民国时代、在壮年岁月又迈进了共和国时代的人物。

在这种时代的变动之下,他接受着新式教育,并一路顺遂地念完了小学、中学,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即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后来也陆续担任过德安县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

▲ 袁隆平院士在祖父墓前

1929年5月,袁兴烈、邓少铭等五人被任命为北宁铁路特别党部筹备委员,在南京中央大礼堂宣誓就职。

作为中文系的高才生的他,也开始四处辗转的人生。

同样,平汉铁路这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大动脉,成了他青壮年时代的人生中轴线。

平汉铁路,动荡年代的漂泊生活

北平,天津,江西德安,湖北汉口,湖南桃源,重庆,南京......动荡的年代,对于任职在外的人而言,辗转漂泊在所难免。

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抵抗日寇入侵的十四年抗战从此开始,这种状态也随之加剧。

而在这之前,袁兴烈邂逅了让他一生为之心动的人,那就是1902年生于鱼米之乡镇江的华静,也是袁隆平院士的母亲,那个对他影响很深远的人。

两人也在步入婚姻殿堂后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并在天津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袁隆津。

那也是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工作的第三个月。

大约两年后的1930年(一说1929年)农历七月初九,他们的第二个儿子“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还是由“万婴之母”林巧稚亲自接的生。

随后,这个平凡的家庭在国内战乱的大环境下,在这个过程中,袁兴烈和华静也陆续有了他们后面的孩子——袁隆赣、袁隆德、袁隆湘。

正如袁隆平院士后来回忆说:“我哥哥隆津(大毛),大我两岁,是在天津出生的;老三隆赣,给他取名字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离开北平回到江西老家了;四弟隆德于1932年出生于德安老家,算是真正的德安人;五弟隆湘,是在湖南桃源出生的。

但战争的残酷性对这个家庭也有着莫逆的影响。

1936年,他们辗转从德安老家到武汉,此后他们曾拥有过快乐童年的颐园也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而作为父亲的袁兴烈,也一次次在铁路上为抗战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而奔忙着,尽管作为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员,但依旧免不了战火之下的生命危险。

当然,也正是那一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袁兴烈倾其所能,与福裕钢铁厂厂长陈子善两人筹资,打造了五百把特制的大刀,捐献给西北军抗日名将孙连仲麾下(第二集团军)的大刀队,那支在台儿庄血战中苦苦坚守阵地的刚毅部队。

正是袁兴烈捐献的大刀,让他和一位爱国名将有了一段交集的机缘,他因此而得到了孙连仲的器重,在逃离汉口,抵达重庆后,被委任为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上校秘书。

就这样,一家人在难民潮的裹挟下一次次踏上了逃亡之旅,一个艰难的时代之下,有无限爱国热情,也有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无奈。

一个家族,命运改变到家风传承

从世代躬耕青竹畈到家族命运的一次次改变,袁兴烈算是接住了动荡年代下艰辛的一棒。

其实关于他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通过袁隆平院士的回忆而言,无论是之于他的父亲还是母亲,对他的影响都颇为之大。

抗战胜利后,担任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的袁兴烈回到汉口。

1948年2月,袁兴烈再从汉口到南京,任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全家搬到南京梅园新村居住。

1949年4月,袁兴烈从南京回到曾工作、生活了八年的重庆,后一直定居于此,当了一名寓公。

同年,他的第二个儿子袁隆平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艺学系,后转入西南农学院。

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他找到了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但在特殊的年代,他受到冲击,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袁隆平更是在安江农校也受到牵连,被定为“中右分子”。

1974年冬,身患胃癌晚期的袁兴烈在重庆第三医院病危,此时的袁隆平还在海南岛制种。

弥留之际,袁兴烈说:“隆平正在忙于搞杂交实验,别的亲人都要来,他重任在肩,无论如何不要他来。

最后,1975年1月3日,袁兴烈去世,按照老人遗愿,袁隆平妻子邓哲隐瞒了噩耗,代替袁隆平为父送终。

就这样,袁兴烈走完了他动荡又平凡的一生,而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时代之下,无数平民老百姓的辗转人生。

同时,还有被他寄予无限希望的后人们,这其中就有他时常念叨的“二毛”——袁隆平。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家庭教育网络上有很多,但关于他父亲的记载却很少。

这些被众多人奉为“家风典范”“家庭教育模板”的家庭教育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在不同时代下对子女寄予的肯定与希望而已。

但一个好的家风,更是几代人不同努力下才能结出的果。

正如,袁兴烈有他最为平凡的一面,也有抗战时期,一个平凡人最伟大的一面。

仅借以此文,缅怀院士,致敬这个家族。

我是『楚秋』,我为您讲述江西,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由楚秋说江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袁隆平#


标签:时代一个出生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