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谢冰莹 谢冰莹一直认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0 16:08:09 分类:书屋 浏览:53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台湾的谢冰莹和大陆的谢冰心,以及台湾的苏雪林并称为三大女寿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基本上只知谢冰心,而少闻谢冰莹,二人其实也非因名字一字之差就有什么血缘之亲,两人的名字相似只是巧合而已。

谢冰莹,生于1906年,为湖南新化人,不同于“闺秀型”的作家冰心,谢冰莹是一个铿锵有力地“战士”型文人,一个囿于个人的感情天地,另一个却跑到前线,为军队服务。

二人却惺惺相惜,称对方“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

谢冰莹的成名作是《从军日记》,这是她作为女兵北伐从军时的真实写照。

书中人物的自白“他知道自己的贫穷,不是天赋之命,而是军阀、土豪劣绅、地主买办资本家的剥削使然。

”。

如此激进的思想,正符合北伐的伟大精神,因而当时的《中央日报》的主编把这组文章连载数日,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

接着著名作家林语堂将其翻译成英文在《中央日报》英文版上连载,另有俄、法、日等多种语言的版本问世。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从欧洲致函赞赏谢氏的佳构,美国友人史沫特莱称谢冰莹是女性的骄傲。

谢冰莹从小就聪明好学,崇尚自由,反帝反封建。

在黄浦江分校时,与赵一曼、罗瑞卿是同窗。

她皮肤黝黑剪着男士头,总是一副男性化装扮。

何香凝感动于一个女作家参加北伐的坚毅和勇气,于1937年10月2日,写诗相赠“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英雄武士风。

锦绣河山遭惨祸,深闺娘子去从戎。

1937年,她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赴沪宁一带工作。

1938 年4月24日又到山东采访,写出了振奋人心的《踏进了伟大的战壕一台儿庄》其中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警句:“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失守!台儿庄,你伟大光荣的战史,将与日月同辉,与民族永存!”到了1940年,谢冰莹在西安主编国统区鲜见的大型文艺刊物《黄河》,众多名家均为她撰稿。

这期间,她的创作欲望空前旺盛,先后出版了《新从军日记》 《在火线上》、《战士的手》《梅子姑娘》后等一系列的作品。

谢冰莹(左)

1943年,谢冰莹从西安来到成都,在制革学校任教。

后来又赴台任职台湾省国立师范学校中文系教授。

抵达台湾以后,谢冰莹参与了政治斗争,她思想较为守旧,在《征信新闻报》上攻击作家郭良蕙的作品是搔首弄姿,上演了一出闹剧。

其后,谢冰莹由不信鬼神而渐向佛门皈依,拜师后还取了“慈莹”的法名。

佛教对于她来说也只是一个可以不受俗事干扰,让写作灵感喷涌而出的清静之地罢了。

对佛教耳濡目染多了,她便开始写佛经故事,这方面的书有《仁慈的鹿王》、《善光公主》。

,文学教育是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除了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兴趣及创作才能外,还可陶冶高尚的情櫟和完美的人格。

她在师大工作期间,培养了一小批像秦岳那样的作家。

正因为她在大龄学生求学期间,关心他们的学业、写作和婚姻,离校后又关心他们的工作、家庭和子女,所以秦岳等人一辈子都未曾忘记谢冰莹的辛勤哺育之恩。

1972年8月,谢冰莹乘船到美国探亲时,因为恶浪袭来,她身体一倾,被抛到远处,右大腿正好碰到门槛上的钢铁造成骨折。

船到美国后她立即被送往医院做手术。

在美国治腿疾的一年里,她以女兵的顽强意志战胜痛苦,在病床上撰写《海外小读者》专栏,每月寄回一篇在台湾《小朋友)月刊上发表。

1978年夏,谢冰莹一个人拄拐从美国回到台湾,为了版权问题,也是为了见见日思夜念的朋友。

1990年11月17日,谢冰莹又一次回到台湾,文友们为她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时值八十五岁高龄的她仍然腰杆挺直,精神头缩,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

年迈的她身居美国就一直想回到台湾生活,奈何由于手续等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不过,谢冰莹虽身居海外,却一直都关心着祖国统一,正是出于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她曾出任美国国际孔子基金会顾问。

谢冰莹回国的愿望直到离开人世后才得以实现,她于2000年1月5日在旧金山逝世,过了一个礼拜后,友人们为她举行了佛教仪式的公祭,使她的返乡梦终于得到实现。


标签:美国台湾一个作家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