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贺敏学 贺子珍又三度到访庐山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9 07:39:39 分类:生活 浏览:51


1947年,经历了近十年异乡生活的贺子珍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在莫斯科的岁月里,她虽然得到了一些老战友的关照和支持,但对故乡的思恋如影随形,牵绊着她的心。

最终返乡后,她首先在哈尔滨短暂地停留。

然后,贺子珍前往了上海,经由上海市长陈毅的精心安排,她在湖南路的一处住所安顿下来。

尽管环境相对优越,但她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医生们纷纷建议她需要充分休息以恢复体力。

得知贺子珍身体欠佳的消息后,毛泽东显得非常担忧。

他派遣了亲信,将贺子珍的侄子毛岸青和侄女李敏接到北京,以便贺子珍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心养病。

毛泽东还特意拨打电话给陈毅,表达了他对贺子珍状况的关切,更指示其生活费用应由他个人的稿费支付。

陈毅立即明了毛泽东这么做的意图——避免给上海市委造成额外的负担。

但在陈毅看来,照顾贺子珍这位为中国革命付出巨大牺牲的老红军,怎么可能是负担呢?这不仅是责任,也是荣誉。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因病去世,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沉痛之中。

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了这一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是特地发出电讯,对她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邓小平,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对贺子珍的去世高度重视,连续下达了两项重要指示。

贺子珍的离世,不仅让普通百姓感到痛惜,也让中央高级领导层深感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她的一生,虽然饱受磨难,但她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的无私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1959年,在江西庐山的山间小道上,毛泽东似乎走进了一段久远的回忆。

江西,这块与贺子珍有着深厚因缘的土地,曾是两人在革命火线共度的岁月。

对贺子珍,这位曾是他身边不可或缺的机要秘书,也是革命道路上的伴侣,他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情感。

曾志,当时的中南局工业部副部长,轻声建议,或许是时候和贺子珍重逢一面。

经过短暂的思考,毛泽东终于做出了决定:与贺子珍,这个多年未见的知己,再次相聚。

这场会面极为秘密,连最亲近的助手也被有意排除在外。

两人在一间安静的小屋里相聚,虽然时间仅有一个小时,但对于长年未见的他们来说,这短暂的时光具有无法量化的重要意义。

会面结束,贺子珍含泪告别。

毛泽东转向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询问贺子珍的生活待遇。

得知她享有副省级的待遇后,他轻轻地点了点头,低语:“够了。

此后,每次站在那片俯瞰四周的高地上,内心都充满了一种坚定的信念。

她相信,毛泽东对庐山的特殊感情,会让他再次回到这里。

每当有人好奇地问及她为何这么说时,她总是以充满自信和信仰的语气回应:“庐山对毛主席有特殊意义,他一定会重新踏上这片土地。

贺子珍与毛泽东的这段往事,虽然未曾公之于众,却在两人的心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间或许可以带走很多东西,但对于他们来说,那份深厚的友情和相互的尊重,却是永恒不变的。

1966年的秋天,贺子珍听闻侄女贺小平将赴北京,内心立刻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在她心中,北京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也象征着革命者们血汗与牺牲的终点。

更何况,与毛泽东再度相见的可能也在其中。

但当贺小平以市委不会批准为由拒绝了她的请求时,贺子珍心头一紧。

她知道,由于江青目前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自己的这份心愿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失望与无奈交织在心头,使得贺子珍只能默默放弃。

1976年的一个清晨,当悼念毛泽东的音乐从各处传来时,贺子珍就知道了什么。

但直到女婿孔令华带着孙女亲自来到上海,亲口向她传达这个消息时,那股被压抑的痛苦还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爆发了出来。

她感觉自己的心像是被重锤敲击,身体一下子变得虚弱无力。

她抚摸着孙女的头,泪眼婆娑地说:“要是我早点让你的妈妈去劝劝他,也许他现在还在人世。

孔令华和孙女目睹贺子珍这样的情绪崩溃,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他们知道,这不仅是贺子珍失去了一位革命伴侣,更像是失去了自己长久以来战斗和信仰的支点。

从此以后,虽然贺子珍依然坚持着日常的生活,但那份失去后的空虚和哀伤却如同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永远地烙印在她的心头。

病榻上的贺子珍将一封亲笔信递给了侄女贺小平,让她顶替自己赴北京参加毛泽东的丧礼。

她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她长途跋涉,但将这份心意交给了最亲近的侄女。

贺小平等人离去后,贺子珍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她挣扎着站起来,从抽屉里取出一块黑纱,小心翼翼地走到挂有毛泽东画像的墙壁前。

她用颤抖的手将黑纱悬挂在画像上,眼泪似乎已经盈满了整个房间。

贺子珍站立一会,然后悲伤而庄重地向画像深深鞠了三个躬。

她的心里像是有一万只蚂蚁在啃咬,那是无法言喻的痛。

1979年,传来了全国政协要增补她为委员的消息,贺子珍的心头涌起了复杂的感情。

女儿李敏急匆匆地来到上海,将这个喜讯告诉她。

贺子珍瞬间泪流满面,像是找到了失去多年的家。

在后来的日子里,政府专门安排了飞机把贺子珍送到北京。

一下飞机,她立刻要求参观毛泽东纪念堂。

那一刻,当她在纪念堂前看到水晶棺里毛泽东安详的面容时,她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

贺子珍知道,毛泽东是中国新时代的缔造者,是亿万人民的领袖和引路人。

他付出了一切,承受了多少的辛苦和压力,她无法不为他感到心疼。

如今,看着毛泽东终于能够“安息”,贺子珍的心里充满了矛盾的情感——为他能够得到休息而高兴,但也为自己未能陪在他身边而痛惜。

这次到北京,也许是她最后一次离开上海,最后一次靠近他。

贺子珍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但眼角的泪水却依旧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1984年的四月,贺子珍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突如其来的高热和咯血让上海的党组织立刻行动,将她送往华东医院。

与此同时,她的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得知消息,也如箭一般赶到了上海。

李敏踏进医院,医生准备对她解释母亲的病情。

然而,李敏没有给他机会开口,就径自走向了母亲的病房。

推开病房门的一刹那,李敏目光落在了母亲那张苍白、消瘦的脸上。

情不自禁地,泪水便汹涌而出。

贺子珍慢慢地张开眼睛,定睛看到了女儿和女婿的面容,努力地露出了微笑:“娇娇、令华,终于来了。

李敏弯下腰,声音哽咽:“妈,您现在怎么样?”

“别担心,只是肚子有点不舒服。

”贺子珍轻声回答。

确信母亲暂时安全后,李敏才与医生深入交流了贺子珍的医治方案。

数日后,贺子珍的身体状态似乎稳定下来,食欲也渐渐恢复。

李敏和孔令华稍微放宽了心,开始考虑母亲康复后的安排。

然而,4月18日,一切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贺子珍突然陷入昏迷状态,不管家人怎么叫唤,都无法唤醒她。

当天夜里,贺敏学,贺子珍的哥哥和当时福建省的副省长,急忙赶到医院。

看到妹妹昏迷不醒的状态,他心如刀割,急步走到贺子珍床前,焦急地呼唤:“妹妹,哥哥来了。

情感深厚的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是一场与时间、与命运的赛跑,每一个人都在为贺子珍祈祷,希望她能够挺过这一关。

1984年四月,贺子珍在生命的边缘挣扎。

或许是亲情的力量,她勉力从昏迷中醒来,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向贺敏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如果没法挺过去,我能不能在北京找个最后的安息之地?”

贺敏学的心如被重锤敲击,但他坚定地回应,保证会全力以赴让妹妹实现这个愿望。

4月19日,贺子珍走完了她漫长而坎坷的人生旅程,终年75岁。

贺敏学深知妹妹的遗愿不是一件小事,于是他将这份请求以正式报告的形式递交到中央办公厅。

然而,中央办公厅的相关人员陷入了困境。

根据当时的规定,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墓地是极为有限的,通常只允许对政府或军队有特殊贡献的人安葬。

贺子珍虽有卓越的革命历史,但并没有正式的政府或军队头衔。

这让办公厅的人员陷入纠结,他们不敢自作主张。

数天后,报告终于被呈递到了邓小平的案头。

邓小平不仅对中办的迟缓表示不满,还迅速做出决策:“贺子珍应当得到与中央领导人相同的待遇,她的骨灰将被安放在最尊贵的骨灰堂一室,并且应当由所有在京的高级干部向她献上花圈。

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凸显出邓小平对贺子珍以及她为革命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

1984年4月25日,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了一片繁忙和肃穆的海洋。

当贺子珍的骨灰得到妥善安置后,一批批人们开始送上鲜花,以这种方式向这位“井冈山的女英雄”致敬。

这一刻,无数人的心中都明白,贺子珍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妹妹,更是一位为革命献身的英勇女性。

在这片充满敬意的土地上,她找到了最终的安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毛泽东她的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