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袍哥 因为当时适逢乱世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9 07:38:38 分类:生活 浏览:62


导语

提起江湖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可能会是上海滩的许文强,可能是古惑仔中的陈浩南,亦或者会联想到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的杜月笙,黄金荣等等。

对作为来自川渝一带的人来说,他们眼中的“袍哥”便是江湖的最好诠释。

那么“袍哥”究竟是一个什么组织,为什么对川渝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袍哥手势

正文

袍哥作为一个非官方的秘密社团组织,其帮派精神,集会的利仪或规范,都深深地影响了川渝地区的精神文化,乃至四川方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社团与地头蛇等黑帮势力有着本质的区别,曾有一段时间,“四川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加入这一组织”“就连农村人口也不例外”这并非是夸张之词。

袍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就被取缔的组织,早已消失多年,正是因为人们对袍哥的真正面目缺少了解,所以人们对袍哥的传说编撰得越来越神,以至于袍哥早已失去了其本身的面目,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笔者通过一系列资料的收集,在这里力图简洁的,完整的为读者阐述一个真正的袍哥。

袍哥群体

一,袍哥组织的由来

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袍哥的前身是四川的哥老会,哥老会,起源于湖南、湖北地区,是长期活跃于长江流域的秘密结社组织。

在四川,重庆的分支就叫做袍哥。

对于这个组织的来历,现在并没有一个权威的,令人信服的说法,因为很多的史料语言也是十分地模糊。

比如清代的文献中说“袍哥,即烧香结盟之会党也,流于匪类者谓之会匪,普通之名词皆称袍哥,或曰袍几哥,又曰冒顶”可见当时官方对参与帮派的江湖人士描述也并不明晰。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组织最晚也是出现在晚清,因为曾国藩也曾整治过麾下湘军中士兵私自加入哥老会的情况。

就连这个袍哥这个组织的产地也并不确切。

前段我们提到,很多学者认为袍哥是哥老会在四川一带的衍生物,也就是说哥老会与袍哥都产生于湖南湖北地区。

但在清代的学者却认为,无论是哥老会还是袍哥都是四川的“土著产物”。

左宗棠就说过“盖哥老会者,本川黔有啯噜匪之别名也。

”也就是他认为,在川黔一带的哥老会是当地的一伙叫啯噜匪的地下社团的别名。

袍哥对于自身起源的说法也有一套解释。

《海底》一书被称之为袍哥们的圣经,在里面所讲述的袍哥的由来又是另一个故事。

“袍哥的组织者是郑成功,他组织这个社团时最先起的名字叫做“汉留”,大概是寓意着保留汉族人的风骨精神。

郑成功悲悯于南明朝廷的覆灭,痛心于自己的父亲投叛了清朝并且被杀,于是在顺治十八年,与自己的部下将士在金台山集会,效仿刘关张桃园结义一般一起结为兄弟,用汉留作为代号,来约盟来归之人。

”其中记载到一共有四千多人参与了这次集会,“秘密结社,开山立堂,是为袍哥之始也。

”而袍哥这一组织名称的由来似乎也能佐证这一点。

“袍哥”的来源便是取自《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盖会中的兄弟之间需要相互帮衬。

刘师亮的《汉留全史》中也保留了这个故事。

这个起源是不是真的呢?现在也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可以佐证。

袍哥会的起源说法各不相同,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能得到大家认可。

可以确定的是袍哥大致是产生于清代处的一段时间。

二,袍哥组织对四川地区的影响

明清时期对于地方的控制主要依靠的是地方的精英阶层,如乡绅等利用宗族权力与保甲制度的力量。

但由于四川地方呈现出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便是移民的流动性大。

这是源于在明末清初四川地区所进行的残酷的大屠杀,导致四川的土著锐减“丁户稀若晨星”。

在清朝初年,清政府采用强制手段从其他省份强制将民户移民四川,到了雍正时期终于“蜀中元气既复,民数日增。

”正是因为此,地方的宗族势力十分薄弱,这就给袍哥会组织与地方精英与保甲制度竞争争夺地方权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袍哥会的兴盛与咸丰,同治年间,袍哥会乘机在四川地方扩大势力范围“匪徒无虑数十百股”“无知妇孺,会匪,饥民,聚党数十人或数百人便图起事。

”如果派遣军队去进剿,他们又解散混入人群中难以识辩,所以清政府对于四川帮会日盛的情势难以控制。

根据晚清的四川总督岑春煊的奏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清政府的无力。

“窃四川会党之风甲天下……一朝犯案,悬赏通缉,又恃有当公之会党包庇调停,羽翼遍川,实难惩治……”还可以看出当时的袍哥会党已经发展了官僚阶层,可谓是无孔不入。

左宗棠的一番感言也佐证了这一点“入会者自绅商学界,在官入役,以及劳动苦力群,不逞之徒,莫不有之。

”当时有传言,四川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男子都与袍哥有关系,拥有如此庞大全面的会众背景,袍哥会在四川的兴旺可想而知。

那么袍哥会是怎样控制地方的基层机构的呢?在这里需要给大家引入两个概念,那就是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清水袍哥便是拥有自己的事业,参与帮会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后援;浑水袍哥便是无业者,通过加入帮会来实行一些非法的所为。

于是清水袍哥便是袍哥会控制乡村地方的重要骨干。

他们往往是作为地方乡绅,为自己的牟利的同时完成一些政府的职能。

比如金堂镇地区的袍哥首领贺松以低廉的价格承包了屠宰,市场等税,并以高价转卖出去。

他还私设关卡,向过往的商贩征收布匹税,糖税等。

这就是当时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政府即使拥有税务部门,但仍不得不借助贺松这样的帮会分子来帮助他们完成包税,这就说明,袍哥会对于地方基层的威望是高于政府的。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情况。

在1946年重庆选举第一届的参议员,据悉参选者有五六十名都是袍哥会的成员。

其他的参选者感觉前途无望,于是花费重金去请求袍哥退出选举,但袍哥始终坚持“不为利所动”。

其中的袍哥们不少进入了政府机构,成为政府官员依赖的维护乡村秩序的骨干。

由此可见袍哥会在地方的控制上是颇得民意的,这也可以看出袍哥会与一般的黑恶势力帮派是有一定的。

还有一点十分有趣,即使是现代人所说的四川话中都带有袍哥的痕迹。

许多四川方言就来自袍哥的切口黑话,如“落教”就是守规矩的意思,“扯把子”就是撒谎的意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袍哥会对于川渝地区的影响之深远。

三,袍哥会能壮大的原因

袍哥会的初期本事四川下层人民的一个组织,却在四川发展成为无论是底层还是上流社会都有会众的这么一个强大的帮会。

究竟袍哥会有怎样强大的法宝呢?笔者在此处与读者们探讨一二。

袍哥的领袖一般是民间的中坚分子,有着领导的威信和作用,如果政府能将其好好利用的话,那么袍哥就绝不会是普通的帮会组织,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就连国民党立法院院长孙科就说:“袍哥是一个有力的民众社团。

从袍哥自身本身来讲,“义”字是他们贯彻多年的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袍哥内部异常的团结。

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条就是“不奸淫”如果有会众触犯了这一条,是格杀勿论的。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从前文袍哥名称的由来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袍哥赖以发展的根。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求公众。

在四川民间,特别是农村,如果两家产生矛盾,如果打官司那么是费钱,费力的方式。

这个时候袍哥就会充当调停人的角色,无论天大的事情,都可以在吃茶的时候由袍哥会的 “大哥”评理,他们往往有一锤定音的力量。

就这样对于基层地方的控制权慢慢地由政府过渡到了袍哥会。

四,袍哥会对于历史的功绩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省是全国公认的出力最多的一个省份,也是损失最严重的一个省份,尽管日寇没有攻占到四川一寸土地。

在国难面前,四川的袍哥也极为的活跃,1942年,袍哥成员动员几十万人购买飞机去支援前线的抗战。

曾当过袍哥中的“大爷”的四川大竹人范绍增,动员其手下的弟兄前往前线作战,率部击毙了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中将,引起了日本军方的极大震惊,“在职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第一个。

”袍哥们上战场,都乃义字当头,同生共死,绝无退缩之理,盖其作战能力十分强悍。

由此亦可以观之,袍哥与普通黑道帮派差别极大。

结语

袍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便被取缔,其帮会成员有的重新做普通百姓,有的被关进监狱甚至被枪毙。

自那时起,关于无数袍哥的传奇故事便彻底地湮灭在了历史的洪流里。

笔者力图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袍哥,我们也能得知,袍哥是时代环境的产物。

在国家如此强固稳定的今天,任何“袍哥式” 的江湖梦都是虚言幻想。

不过,袍哥们中的爱国精神,重情重义值得我们现代人理性学习。

最后,用一句袍哥中流传度极高的话作为全文的结语吧——“袍哥人家,从不得拉稀摆带。

参考文献

《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和秩序》

《重说中国近代史》

《成都县志》


标签:四川一个组织地方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