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视网膜技术 因该处布满感光细胞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9 06:38:46 分类:生活 浏览:96


  前段时间,《香港成功进行亚洲首例人工视网膜植入手术》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报道介绍,香港大学医学院成功地为一位患有遗传性视网膜色素病变失明15年的女士,植入了人工视网膜,帮助她重新感受光影。那么,什么是人工视网膜,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项技术可以普遍应用于失明者吗?

  眼科专家介绍,如果用数码相机来做类比,人的眼角膜和晶状体就相当于镜头,眼球后方的视网膜就是感光器件,视神经相当于连接感光器件和存储卡之间的线路,而大脑后部的视觉皮层则是存储卡和后期处理软件。一台相机性能好坏最主要取决于它的“镜头”和“感光器”,同样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些疾病会让眼睛的感光器——视网膜失去功能,从而使眼睛无法感知任何图像。

  正常人眼内视网膜有700万个感光细胞,接收外来光线转化成信息,传递到视网膜神经细胞,再传到大脑,让我们看到影像。这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变成失明。大部分人失明是因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不能正常工作。随着社会发展,眼科专家能够借助电子技术研制出入工视网膜,这是眼科治疗发展中的重要成果。人工视网膜的原理是通过使用电流刺激依然完好的神经,让大脑能够接收到信号并认为感官依然在正常工作。

  人工视网膜芯片只有3毫米×3毫米大小,有1500个电极,代替失去功能的感光细胞。人工视网膜植入手术长达9小时,医生从病人耳后将芯片放在视网膜黄斑区域,接连芯片的电线植入头皮下。当有电源时,芯片会收集外来光线,刺激正常的视网膜神经细胞,令病人恢复部分视力。病人植入人工视网膜后,在光暗对比高的环境下,可以看到黑白影像、阅读投影幕上的字母。但是,病人只能看到一个光盘般大的范围。正常人距离800米可看到的影像,病人要距离20米才能看到。这次手术后,病人视力的局限属永久性,因病人需用硅油固定芯片而产生远视,故需戴眼镜改善远视。由于病人失明多年,需要重新学习控制眼球聚焦及手眼协调。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经有数十万人通过人工耳蜗获得了听力,但是人工视网膜的进展却有些停滞不前。这是因为视觉系统复杂得多。我们所获取的信息中,有大约80%来自于视觉。人们至今也无法制造出性能堪比人眼的照相机,而感光细胞和视神经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也还是个谜。由于技术的限制,一片人工视网膜芯片的大小一般只有数平方毫米,厚度只有不到100微米,想获得如人眼般精确的视觉,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目前,“人工视网膜”技术的适应证还有局限性,主要是针对两类疾病的患者。一类就是遗传所致,目前并无治疗方法,最终会变盲的视网膜色素病变病人;另一类就是和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这两类病人使用“人工视网膜”后能够看到光影和大致轮廓。

  在我国,由视网膜疾病引起的致盲比例越来越高,甚至可以排到致盲原因的第三位,约有数以十万计的视网膜色素病变患者,所以大家对“人工视网膜”技术非常关心。但是,由于该技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要想帮助更多盲者重见光明,重归社会,我们的科学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人工视网膜”技术以外,我们的专家还在致力于研究“使用干细胞移植定向分化变成视网膜细胞”,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眼睛发育和功能障碍的基本机制,并为更多的盲人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 主任医师)


标签:视网膜人工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