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轻机枪 子弹数量差距很大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8 20:42:18 分类:生活 浏览:136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解放军用了30年的硬骨头机枪就是它:经历了三次战争的56式轻机枪

解放军有一种轻机枪,参加了中印战争、中苏边境战争、中越战争,始终是一线步兵火力支柱。

有意思的是,它竟然是苏联人在1944年设计成功的武器,60年代就从苏军中退役。

东边不亮西边亮,这款叫做56式的轻机枪究竟是什么来头?听萨沙说一说吧。

56式班用机枪或者说56式轻机枪,是中国山寨苏联RPD轻机枪的产物。

而RPD轻机枪的设计者,还是大名鼎鼎的瓦西里·捷格加廖夫。

捷格加廖夫可以说是二战中苏联的机枪之王,他设计了一系列优秀的轻重机枪甚至还有反坦克枪。

他也得到巨大的荣誉:捷格加廖夫是继斯大林之后,第二个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荣誉的人。

如果不是69岁的捷格加廖夫在1949年去世,他还能设计出更多的优秀机枪。

20年代,苏联还没有轻机枪的时代,捷格加廖夫呕心沥血,花费5年时间研发了DP轻机枪。

该枪先后生产了高达80万挺,在苏德战争中痛宰了德军。

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也拿着DP轻机枪同美军交战,丝毫不弱于美式BAR轻机枪。

虽然DP轻机枪很成功,捷格加廖夫却不是很满意。

20年代轻机枪的技术和设计理念都比较落后,苏德战争期间DP轻机枪已经落后了。

捷格加廖夫研究了苏德战争无数次战斗,发现了DP轻机枪或者说苏军机枪战术的问题。

在苏联的步兵作战模式中,轻重机枪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战争爆发前,苏军主力步兵连配有火力排,除了轻型迫击炮以外,还有1到2挺水冷式重机枪,作为重火力掩护,配备给主攻排。

重机枪的作用主要是覆盖性的持续火力掩护,主要压制敌人的重要防御火力点。

而每个苏军步兵班,都有1挺轻机枪,用于直接掩护前进的步兵们,可以给予及时的火力支援。

苏军的重机枪由于过于笨重,往往无法及时赶到前线,尤其无法跟随步兵前进。

尤其是城镇战,重机枪基本是没用的,一线火力掩护只能依靠轻机枪。

DP轻机枪虽然有个47发装弹的弹盘,火力持续性却比较差。

它持续射击会让复进簧变热,出现射击故障。

同时DP轻机枪不可以更换枪管,持续射击100发以上就需要停火冷却枪管。

更重要的是,DP轻机枪相当重,弹盘重达3公斤,全枪重达12公斤,比美军M1919重机枪只轻2公斤(不连三脚架)。

苏军往往选择最为强壮高大的士兵,担任轻机枪手。

即便如此,机枪手也是不堪重负。

同样道理,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对沉重的DP轻机枪也颇为不满。

朝鲜北部多山,志愿军就算轻装行军也很艰难,更别说要扛着重达10几公斤的机枪。

捷格加廖夫认为,这些问题都必须重视。

DP轻机枪毕竟是20年代设计的产物,目前已经没有太大改进价值。

捷格加廖夫在1944年改进了DP推出了DPM轻机枪,性能变化不大。

此时的捷格加廖夫开始研究新一代轻机枪,试图从设计思维上进行突破。

40年代苏德战争的爆发后,苏军研发了使用短步枪弹,也就是7.62×39毫米子弹的半自动步枪,捷格加廖夫对此非常赞同。

实战表明,超过9成的战斗发生在400米内。

那么,传统的7.62×54高密长步枪弹,就存在威力过剩的问题。

以DP轻机枪威力,有效射程高达800米。

现在战斗既然发生在400米内,还有必要使用长步枪弹吗?

这会导致枪械后坐力过大,射击精度下降,整枪过于沉重等等。

捷格加廖夫认为,新一代轻机枪必须使用7.62×39毫米子弹。

爆发以后,捷格加廖加快了轻机枪的设计工作,在1943年终于完成了全部设计,这就是RPD轻机枪。

1944年,RPD轻机枪进行小规模生产,投入前线进行测试。

苏军士兵对RPD轻机枪赞不绝口,认为它的综合性能远强于DP轻机枪。

不过,此时距离德军灭亡已经不远了,苏军缺乏对新式武器的迫切需要。

况且RPD轻机枪是全新的武器,一旦投产后还存在训练、维护、后勤供应等复杂的问题。

斯大林认为目前DP轻机枪的性能已经够用,战争期间还是全力生产成熟机枪比较靠谱。

于是,RPD轻机枪直到1946年才开始量产,迅速淘汰了过时的DP轻机枪。

其实RPD使用了DP轻机枪的很多成熟技术,这也是捷格加廖的设计特点。

RPD轻机枪采用气动式、开膛待机设计,也采用有趣的鱼鳃式闭锁。

就性能上,它相对DP轻机枪有很大提高。

第一,重量比较轻,长度短。

DP的空枪重达9.2公斤,长度为1.27米,RPD则只有7.5公斤,长度为1米。

这就解决了DP轻机枪最为争议的问题:傻大笨。

要知道,苏军在40年代也是需要步行作战,远远没有实现机械化和摩托化。

轻机枪的重量和长度,对于士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火力压制力和持续性提高明显。

DP轻机枪的实际射速,仅有每分钟80发左右。

如果这是大口径机枪,只是用于远距离短连射进行压制,每分钟80发的射速是足够了。

然而轻机枪是最前线的支援火力,射速高一些才能够形成火力压制。

RPD轻机枪提高到每分钟140发,几乎提高了一倍,压制能力增强很多。

射速提高以后,RPD轻机枪没有再使用47发弹盘,而采用100发弹链或者弹链盒,弹药数量是以前的两倍多,火力持续性自然更好。

第三,射击精度较高,比较容易训练。

废弃长步枪弹后,RPD轻机枪的后坐力明显降低。

这带来了两个很好的效果,一是新兵训练要容易得多,枪支更容易控制,二是射击精度也高得多,是一款精确的机枪。

从外形上来说,RPD轻机枪同DP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了一个弹链盒。

这个弹链盒是金属制造,里面有一条长达100发的金属弹链。

弹链盒必须从机匣下方安装上去,但弹链则是从左边进入机匣。

有意思的是,由于这个弹链盒的外形独特,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弹鼓。

其实它只是一个盒子,里面放着弹链而已,同弹鼓的构造是完全不同的。

RPD轻机枪只能使用弹链盒供弹,不能采用弹匣。

且不谈弹链和金属弹链盒外壳的重量,这100发子弹也是够重的。

虽然RPD空枪重量有很大下降,一旦装满子弹仍然非常沉重。

解决的方法就是,平时轻机枪不要装弹,战斗前再装上弹链盒,借此减轻行军负担。

同时,RPD轻机枪设计于二战的40年代,它的枪托和手柄仍然是木制的,其余都是钢制,并没有采用后来常见的新式材料。

RPD轻机枪的子弹可以同AK47自动步枪、SKS半自动步枪通用,这就大大减轻了后勤负担。

随后很多年,RPD一直作为苏军制式轻机枪。

苏军认为,RPD轻机枪具有旺盛的火力,解决了过长过重的问题,可靠性也有明显提高。

迫于无奈的时候,RPD轻机枪勉强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通过100发弹链的射击实现覆盖性火力掩护。

对于DP轻机枪来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它只能进行二三连发的射击,提供一线步兵火力支援。

在很多战斗中,重机枪跟不上步兵的冲锋,DP轻机枪毫无办法,RPD轻机枪却能顶一顶。

RPD轻机枪在苏军中,一直服役到60年代。

随着机枪理念的变化,苏军认为RPD已经过时。

在苏军全面摩托化机械化的时代,步兵班都有一辆步兵战车或者轮式装甲车提供火力掩护,新一代机枪根本不需要如此旺盛的火力。

于是,苏军装备了可以同AK自动步枪互换七成零件的RPK轻机枪。

有意思的是,RPD轻机枪却在世界其他国家服役到今天。

从50年代开始,几乎每一个战场都有RPD轻机枪的身影,包括今天的乌俄战争。

为啥?RPD轻机枪非常实用。

解放军在1956年引进了56式枪族,当然也包括RPD轻机枪。

我国仿制的是RPD轻机枪的第三个型号,生产设备、技术资料都是苏联直接提供的。

苏联还派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到中国来手把手指导生产。

在1956年中国就可以量产RPD轻机枪,一直生产到1994年,也就是差不多40年后才停产。

在中国,RPD的名字是56式轻机枪。

56式轻机枪是解放军的制式轻机枪,参加了一系列战争,包括中印边界战争、中苏边界战争、中越战争。

期间,我国也生产了大量56式轻机枪援助其他国家,比如北越、阿尔巴尼亚、柬埔寨等等。

在1963年,中苏交恶,我国无法得到苏联新一代的轻机枪,只能改进56式轻机枪。

根据当时一线官兵的意见,56式轻机枪进行了一些改进,推出了56-1式轻机枪。

56式同56-1式的内部结构完全一致,外部还是一些变化。

一些官兵认为56式脚架太高,导致射手头部暴露过多,56-1式的脚架降低了一些;

官兵认为脚架的转动角度太小,只有32度,射击时候很不方便,56-1式就改为了72度。

除了脚架以外,官兵对弹链盒也有意见。

其一是射击的时候,子弹会不断撞击金属弹链盒,发出很大的响声。

这种声音在白天影响不大,在夜晚却非常明显,很容易被敌人识别出来后优先攻击。

另外,100发弹链不太可靠,56-1式也进行了改进。

方法是给弹链盒装上弹性垫子,减小碰撞的声音。

同时将100发弹链分为4节25发弹链,减少卡弹的可能性。

另外56-1式还有些小的改进,总体同56式区别不大。

事实证明,56式轻机枪是很厉害的。

首先是中印战争,解放军官兵对56式轻机枪有很大的好评。

中印战争发生在雪域高原,这里海拔很高,人的体能仅相当于平地的一半左右,行军速度和负重能力要低一半,更别说山路崎岖了。

在解放军一系列攻坚战和追击战中,40公斤的53式重机枪太沉重,根本就跟不上部队前进。

56式轻机枪则要轻得多,适合高原作战。

对面的印军步兵主力轻机枪是英国的布伦,空枪就有11公斤,比56式轻机枪重得多。

印军布伦轻机枪一般配备7个30发弹匣,共210发子弹,总重量相当于56式轻机枪携带5个100发弹链盒。

所以,56式轻机枪在实战中无往而不利,火力持续性强得多,必要时候甚至可以同印军重机枪对射。

追击的时候因为56式的重量轻,步兵行军速度也非常快。

谭政贵机枪班的战斗中,印军为了压制我军这个56式轻机枪的火力点,调动了3挺布伦轻机枪。

谭政贵机枪班依靠火力和重量的优势,不断转移位置射击,竟然同3挺印军机枪打了个平手。

无奈之下,印军又调来2挺布伦轻机枪,用5挺机枪才压制住我方1挺机枪。

即便如此,谭政贵机枪班仍然聪明的暂时隐藏起来,等待印军步兵的反击。

等到印军步兵冲到我军阵地20米内,谭政贵机枪班突然猛烈扫射。

56式轻机枪火力猛烈,导致印军步兵大量伤亡。

明明他们有火力和人数绝对优势,却无法击退我军。

同时,谭政贵机枪班在仅剩一个弹链盒100发子弹的时候,不断用短点射吸引印军机枪火力,为炮兵争取时间。

最终75毫米无坐力炮赶来上来,用10发炮弹摧毁印军4个地堡和1个火力点,彻底摧毁了印军的抵抗。

谭政贵的机枪班用一挺机枪,为大部队赢得进攻07高地的时间,而荣获集体二等功。

时间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中越战争,56式轻机枪仍然宝刀不老。

在中越边境的复杂地形下,重机枪的移动也非常困难。

在很多时候,56式轻机枪就是我军的火力支柱。

尤其是战争初期,我军步兵班火力薄弱,还装备大量56式半自动步枪,火力上根本无法同越军抗衡,几乎都依靠56式轻机枪支撑。

同样道理,越军则想方设法打掉我们的轻机枪。

我们看看1979年3月7日,126团一个战例。

当时越军一个加强连防御阵地,以3号高地为核心,上面修建1个主要碉堡和8个暗堡,部署了1个加强排。

由于敌人火力点都非常隐蔽,我军大口径火炮包括迫击炮,对它们无能为力,只能依靠步兵了。

我军则使用1个连去攻,一线是两个步兵排,在团营炮火掩护下进攻。

当时越军从明暗碉堡疯狂射击,我军2个步兵排一面用56式轻机枪同对射,吸引敌人火力,一方面掩护步兵携带82无坐力炮和40火箭筒强攻。

主攻排在轻机枪掩护下,连续摧毁5个敌人碉堡。

越军连长见势不妙,决定不能坐以待毙,突然指挥一个主力班发动反击。

敌人居高临下,火力非常猛烈,我军主攻排一时间伤亡不轻。

在这种关键时候,副连长率领另一个排增援上来,选择有利位置架设56式轻机枪,连续射击将敌人步兵班歼灭大半。

我军步兵趁机冲锋,又摧毁几个碉堡,冲入高地主阵地。

越军也不好惹,碉堡内冲出一个56式轻机枪手,架起机枪不断扫射。

我军又被火力拦阻。

在这种关键时候,一个副班长不顾自己安危,连续投掷数枚手榴弹猛攻上去。

烟雾中敌我双方都看不清,发现对方时相距不到3米。

当时越军正在为轻机枪换子弹,副班长拼死冲上去,一枪撂倒一个敌人,手中步枪却意外卡壳。

副班长顾不上换子弹,举起枪托砸向越军机枪副手。

越军机枪副手吓得屁滚尿流,慌忙向后逃向主碉堡。

我军冲到主碉堡的射击死角,将爆破筒从通风孔中塞进去,一举炸塌掩蔽部,全歼守敌。

经过一个多小时战斗,我尖刀连胜利攻占3号高地。

此战由于地形原因,重机枪上不去,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56式轻机枪。

主攻排尖刀班打得猛打得狠,攻克核心的主碉堡,打垮越军一个排,歼敌上尉营长以下24人,为战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后,该班荣立集体一等功。

虽然56式轻机枪很实用,毕竟是40年代设计的武器,在三十多年后的中越战争中明显过时了。

越军主力步兵班装备了两种机枪,分别是RPK轻机枪和PK通用机枪。

空枪仅有5公斤多的RPK轻机枪,使用40发弹匣或者75发弹鼓,比56式轻机枪轻便得多,结构也更为简单。

在越南这种环境下,显然RPK轻机枪更适合作为最前线步兵班的机枪。

只要步兵能去的地方,RPK轻机枪都能上。

原则上RPK轻机枪的装弹量小,火力没有56式厉害。

但两种轻机枪不可以更换枪管,都不能长时间扫射,实战火力是差不多的。

解放军士兵认为,在越南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下,56式轻机枪射光一个弹链盒100发子弹,如果是扫射的话,枪管就会发红。

此时如果再强行扫射,最多再射光100发子弹,继续射击就有可能出现故障。

所以,有经验的56式轻机枪射手,只是偶尔采用覆盖性扫射的方式,平时还是采用长短点射。

至于PK通用机枪,从各方面都强于56式轻机枪,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我军被PK刺激以后进行了仿制,成功推出了1980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简称80式机枪。

而56式轻机枪,在战争以后就开始慢慢退出现役。

而56式的原尊RPD轻机枪,在60年代就从苏军中全面退役了。

说来说去,还是一款优秀的山寨货!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标签:机枪火力步兵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