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退步原来是向前 慧开禅师为了开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8 20:31:31 分类:笔记 浏览:83


《毛诗序》里提出了诗的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还阐述了诗的功能:“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孔子深知诗歌的教化功能,所以他亲自整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选取其中优秀的三百零五篇,编订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孔子进一步说明《诗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谆谆教导学生们:“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我国的诗歌可谓是源远流长,传承不息,所以,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

到了唐朝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顶峰。

诗人云集,名家辈出:“李杜”两位从未被超越的大诗人熠熠生辉;“王孟韦柳”四位山水田园派诗人自成一派;“高岑”和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刘长卿、李颀等边塞诗人唱响了盛世大唐的最强音;“初唐四杰”、“小李杜”、白居易、刘禹锡、李贺、韩愈、孟郊、贾岛等各自展露着自己的才华。

崇尚诗歌、喜爱诗歌、吟唱诗歌成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时尚,人们都无比热爱诗歌,以至于“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受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僧侣、道士等出家人也与时俱进,他们将佛理、道学融入诗中,将自己的人生修行悟道付之于诗中,这些富含禅理、禅意的诗就是禅诗。

这些禅诗表达了僧侣、道士等出家人的高深修养和对人生的感悟,饱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能让我们豁然开朗,能给我们启迪和力量。

人生漫长,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困苦;人们积极进取,追求幸福,也难免产生过多的欲望和杂念;人生在世,与人相处,自然也会产生一些矛盾、纠纷。

如何排解这些困惑呢?一些优秀的禅诗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答案。

布袋和尚、黄蘖(niè)禅师、无门慧开禅师、蔡州道人是四位著名的高僧、道人,他们学识修为高深,人生见解深刻。

笔者精心选取了这四位智者每人的一首禅诗,每一首都有千古流传的名句,“退步原来是向前”、“怎得梅花扑鼻香”、“便是人间好时节”、“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四句深含哲理,读了之后,能使我们看清现实、豁然开朗,能教会我们正确地为人处世,能让我们的内心归于宁静。

我是行健不息,一个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古典文化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一、《插秧偈》

五代: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夫手把着青青的秧苗,一棵接一棵地插满了整片水田,他低下头就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广阔蓝天。

当我们的内心保持清净,才能悟出“道”的真谛。

农夫插秧时是在后退,原来啊,后退是为了真正的向前。

唐朝末期,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有一条河,名为龙溪。

一天,有人看到龙溪上漂来了一捆柴,柴上有一个幼儿。

这个人心怀善念,下河将幼儿救出来。

他发现这幼儿圆头大耳、眉清目秀,见人也不哭,还咯咯地发笑,他满心欢喜,就把这孩子抱回家来。

长大后,这孩子就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剃度出家,由于他“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取名为“契此”,又因他在长汀村长大,故自号“长汀子”。

他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随身总是带着一个大布袋,人们又称他为“布袋和尚”。

传说,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这首《插秧偈》就是布袋和尚写的一首禅诗,饱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低头,是做人的方式:只有当我们真正低下头来,才能真正地认清自己,认清世界,才会发现脚下的路。

退步,是做事的方式,要完成我们的目标,有很多方式,有时,退步反而是最迅捷、最通畅的方式。

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争一步头破血流。

经过我们踏实努力地耕耘,不断地辛勤付出,到了一定程度,成功与收获自然会与我们不期而遇,这就是“低头便见水中天”。

低头是一种境界,退步也是一种境界,这两种境界可以让我们保持内心的清净,可以让我们保持高洁的品性,这就是“道”的真谛。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两位高官,一位姓张,一位姓吴,二人同朝为官,他们的老家比邻而居。

有一天,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接到家里的来信,信中说,吴家准备盖新房,却要占用张家的土地,由于两家各不相让,所以写信要张英出面干预。

张英只回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张家主动退后了三尺。

吴家一看,深感惭愧,也后退了三尺。

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桐城“六尺巷”的来历。

低头、退步、礼让,化解了一场纠纷,和谐了两家关系,留下了一段美谈。

二、《上堂开示颂》

唐: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蘖禅师,别名黄櫱、黄蘖希运,他身长七尺,相貌威严,聪慧利达,意志坚韧。

自幼出家后,他参谒百丈禅师而悟道,终成一位大乘佛教的高僧。

他开创了临济宗禅风,其禅法影响久远,成为我国禅宗中涉及面最广、渗透力最强的宗派。

唐朝中晚期的名相、书法家裴休与黄蘖禅师关系友善。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裴休镇守宛陵(今安徽宣城市),他将黄檗禅师请至当地的开元寺,以便他随时问道,并将他问道的情况记录为《宛陵录》,就是现行的《传心法要》。

裴休在迎请黄蘖禅师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诗《赠黄蘖山僧希运》,让我们知道了禅师的奇特相貌:

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上堂开示颂》的意思是,黄蘖禅师在开坛说法时,准备向信徒们传授佛学知识之前,先说的一首开场白。

诗的首联,“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意思是,想要摆脱尘俗的烦恼,通过修禅悟道而到达金刚彼岸,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要想修成正果,必须从小事开始,把基础做好。

为了好好念经,你必须先把串联佛珠的绳子结牢靠。

诗的后联,“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特点来比喻,梅花的“扑鼻香”从何而来?禅师独具慧眼,他认为梅花必然是经受过一番“彻骨寒”。

黄蘖禅师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来比喻经过艰苦摸索,达到禅机顿悟的境地,表达了禅师在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坚贞的品性。

东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学问家,名叫孙敬,年轻时他勤奋好学,晚上看书学习经常是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晚上学习时间长了,就难免打瞌睡。

为此,孙敬想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拴在房梁上,另一头就拴在自己的头发上。

每当他读书疲惫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疼痛使他马上就清醒了。

就这样,孙敬用这种办法,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这就是“头悬梁”的典故。

“亚圣”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见,这两位智者对于成功之路的看法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三、《绝句》

蔡州道人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宋朝杰出的史学家、科学家姚宽在《西溪丛语》里记载了一位神奇的道人:蔡州(今河南汝阳县)有一位道人,他非常擅于下围棋,自从出山以来,从未遇到过敌手。

由于对自己的棋术非常自信,所以他下棋有个特点,每次与别人对弈,总是会让别人先走一步。

后来,蔡州道人在一个叫做褒信的地方去世了,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村里的一位老者。

几年后,老者遵照嘱托为蔡州道士改葬。

当他打开坟墓之后,却发现棺椁里面只剩下一些衣服,道士的遗体就像羽化成仙一样消失不见。

看到这个情况,众人都十分惊奇,他们想起了道士当年经常吟咏的这首绝句,认为这位蔡州道人是位神仙。

诗的前两句,告诉我们这位道士是怎样掌握高超棋艺的,他认为下棋是有诀窍的,要掌握奇妙神通的诀窍,必须付出精力和汗水,他曾经为了一局棋,而反复研究了好几个春秋。

后两句写出了道士的心得体会,“自出洞来无敌手”,这么强大的对手,为什么人们还愿意和他下棋呢?关键在于他“得饶人处且饶人”。

蔡州道人确实是一位有着深厚修养的智者,他的这首绝句告诉我们人生的大智慧: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必须要主动放低姿态。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赢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

春秋时期,楚庄王在一次平叛后,大宴群臣。

天黑了,楚庄王命人点亮蜡烛继续进行。

为了助兴,楚庄王让自己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风吹灭了筵席上的蜡烛。

这时,许姬感到有人在拉她的手,她赶紧挣脱,并且顺手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帽缨,然后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

请求楚庄王点亮蜡烛,查看众人的帽缨,找出刚才无礼之人进行处罚。

楚庄王听完,拒绝了许姬的请求,大声命令道:“今日设宴,务必尽欢,请诸位都去掉帽缨。

”于是,大家都取下了帽缨,楚庄王这才让人点上蜡烛。

三年后,楚国和强大的晋国发生了战争,有位将军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五次交锋,五次击退敌人,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楚庄王才知道这位将军名叫唐狡,他谢绝了楚庄王的封赏,向楚庄王坦言:“我就是那天晚上喝醉而失去礼节的人,您宽宏大量、没有诛杀我,我后悔莫及,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楚庄王心胸宽阔、气量宏大,他妥善处理了部下酒后失德的无礼行为,赢得了部下的衷心拥戴,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应如此,要以宽容的心态,去体谅、宽恕别人,即使在占理的时候,也不要咄咄逼人,要留有余地。

越是放低自己,越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尊重,也越能化解各种矛盾。

四、《颂平常心是道》

宋: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1183年-1260年),杭州钱塘人,俗姓梁,名无门,南宋时期著名的高僧。

,他曾在佛前发誓:“如果我参不透这无字话头,就绝不放松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烂掉全身,无一完好之处!”有时他疲惫至极,慧开禅师就以头撞柱,来让自己保持清醒。

开悟之后,慧开禅师的所言所行,无不与禅机吻合。

他四处传法,名震一时,受到佛家弟子和民众的尊敬。

宋理宗尊佛,十分尊崇慧开禅师,经常召他入选德殿,为自己讲解法要。

淳佑六年(1246年),慧开禅师奉旨开创了护国仁王寺,并在那里驻锡说法。

有一年,京城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宋理宗急忙请慧开禅师登坛祈雨。

慧开禅师持咒祝祷之后,默然返回了寺中,宋理宗急忙派遣内侍前来询问:”大师,祈雨的情况如何?”

慧开禅师淡然回答说:“寂然不动,感而后通。

慧开禅师的话刚说完,天空中就开始乌云密布,一会儿,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解除了久违的干旱。

宋理宗大为惊喜,为了褒扬禅师的大功德,特意颁赐慧开禅师一件金襕法衣,敕封他为佛眼禅师,从此,人们尊称他为佛眼禅师。

慧开禅师还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斟选汇编成《无门关》一书。

他在《无门关》自作序文写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在《无门关》的第十九则,慧开禅师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他通俗易懂地告诉人们: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好时候,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明月当空照,夏季凉风习习,冬季白雪皑皑。

如果心里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杂念,那么每天都将是人间最好的时节。

简而言之,就是告诉众生,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即是道 ”。

人的一生中,拥有和欲望、现实与梦想、“舍”和“得”之间时刻纠缠着人的选择,也影响着人的生活状态。

有一首诗写道:“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是啊,这世间哪有两全法呢?

还是学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不管这世间如何变化,只要我们能拥有一颗平常心,能抛却心中过多的欲望杂念,顺其自然,知足常乐,这样才能欣赏世间万物的美好,体验生活中的幸福,这也是最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愿大家都能拥有这种良好的状态!

以上四首著名的禅诗,每一首都有流传千古的佳句,都是修行高深的智者所作,展现了出家人的悠悠禅意,饱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让我们豁然开朗。

您喜欢哪一首呢?欢迎好友们一起分享、讨论和转发。


标签:禅师诗歌人生我们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