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谢华安 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8 20:24:35 分类:生活 浏览:111


说到杂交水稻,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不过我国还有很多为了杂交水稻奉献终身的农业工作者,他们同样值得我们认可,尊重,不仅仅出现在文献,视频,报道中,更应该在我们心中,今天我们介绍的就是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

1941年8月,谢华安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外患内忧严重,农民普遍都无法生存,从小就饱受饥饿的谢华安回忆起童年的时候就说过:“有一次,我在田间锄地,距离田埂虽然只有几步路,但是我连跨过去的力气都没有。

手里的锄头沉沉的,满脸冒冷汗。

于是我就把锄头当拐棍,在田间歇上一会儿。

这就是饥饿的滋味”,正是由于经历过,长大之后的谢华安把让更多人吃饱饭作为己任。

1959年,谢华安从福建龙岩农业学院,先后在福建永安县大陶农业中学、永安县农业中学担任教师,空闲时间里,他经常跑到试验农场,种植、研究各种农作物,打下了农业技术研究的基础。

1972年,谢华安从五七干校被调到福建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当时国家组织的杂交水稻协作公关组从全国各地抽调优秀的农业科技工作组来攻关,谢华安被选中,之后随着小组一起去海南进行杂交水稻的制种。

当时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刚刚开始,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第一代杂交水稻就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对稻瘟病的抗性很差,当时正逢稻瘟病大面积爆发,杂交水稻的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研究出现了停滞,1975年,谢华安就和同事利用十五粒种子,培育出了“矮优2号”杂交组合,但是由于稻瘟病的影响,这批种子颗粒无收。

之后,谢华安把选育抗稻瘟病的品种作为杂交的目标,育种不仅仅要有丰产性、适应性、米质好等优良性状外,还要具备抗病、抗虫、抗逆等,在选择实验地的时候,谢华安认为山多、病虫多的三明市是一个非常好的“旱病圃”,于是他和他的团队从海南将种子回收回来,种植在三明市五个县的稻瘟病严重的区域,想要通过这种自然诱发的方式选出抗稻瘟病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毒攻毒”。

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在1980年成功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明恢63”组配有40多个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汕优63”在1981年被培育出。

直到2010年累计推广9.46亿亩,增产粮食七百多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七百多亿元。

根据谢华安的回忆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直到今天还没有听说‘汕优63’这个杂交稻品种在种植区出现过大面积稻瘟病成灾的情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育种可以在太空中进行,2002年,谢华安主持育成的太空稻“Ⅱ优航1号”亩产创下高产纪录,同时还创下世界再生稻最高产纪录。

在提到“汕优63”的成功时,谢华安总结出四点成功的经验:

第一,把选择抗稻瘟病的育种作为目的,这是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的;

第二,打好创造产量的基础,既选择丰产型的,大粒水稻的性状,和优良的株叶形态;

第三,做好选育优良品种的支撑,既多科学,多部门,多职能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促进;

第四,科研团队吃苦耐劳,敢于挑战,不怕困难的科研精神,这是反复实验并且选取中稳定性状的关键。

谢华安说过:“优良的种子对促进农业发展作用巨大”。

我国的粮食安全一直都是被高度重视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大于天,如果无法保证,就会动摇国本。

而在粮食安全中,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种业安全。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农业育种一直都受制于国外,不少农作物的种子都以来国外进口,外国人想要卡住我们农业的脖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此,从上个世纪开始,就有不少农业工作者为了打造我们的“中国芯”而奋斗。

为水稻事业奋斗的农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造高质量的水稻育种,不仅仅要能够规避风险,还要能够适应各种种植环境,不仅仅要有产量,更要有质量。

他还说过:“育种工作任重道远,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期待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起,以‘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鞭策自己,不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成绩属于过去,风吹雨打太阳晒,虽然辛苦,但是我将继续全身心投入种业研究,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当地的政府和百姓一直在支持谢华安和他团队的工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贫乏,当地政府基本保障了当地的农业工作人员一个月半斤猪肉,在那个年代,这是最珍贵的支持,当地人民也为经常帮助科研人员在田间劳作,谢华安和团队也总是主动帮助当地百姓一起挖地,修建水利设施等等,还将之间对于水稻方面的收获与经验全部传授给当地的百姓。

谢华安和自己的团队为了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在海南一呆就是四十七年,海南这个地方一直都被农业科研人员所钟爱,在秋季收获育种材料后,到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新品种的竞争力和覆盖规模。

无数的新品种农作物在这片土地出现,实现了我国农业上很多从无到有,“南繁育种”成为我国农业研究人员的“浪漫”。

刚开始到海南的时候,他们只能住在崖城藤桥偏僻农村一个仅有十几平方米的生产队仓库里,仓库中杂乱地摆放着化肥,农药还有生产资料,十几个人在这个地方打地铺,再加上海南的天气比较闷热,再气温比较高的时候,真的很难入睡。

为了实现冬季育种,谢华安经常在福建和海南之间奔波,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火车,一坐就是四十多个小时,有的时候还抢不到坐票,一站就是两天。

即便是过年,谢华安也很少在家中过年,其他人在除夕夜会守岁,他则是大年初一就要去“守田”。

曾经有记者问过谢华安:“水稻育种又苦又累,如果再给您一次年轻的机会,还会选择这个工作吗?”谢华安回答:“如果重来一次,我还要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做更多的研究!”。

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上,谢华安不仅仅只是自己在努力,还带领了很多年轻人一起努力,谢华安的原则就是注重培育新人,发挥青年学者的创造力,在他的团队中,不管什么样的研究,谁带头的,就有谁署名。

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家团培育的“威优63”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时,谢华安只是负责大方向,其他部分都是让郑家团进行的,最后也由郑家团发布成果。

同样作为我国杂交水稻方面的专家,经常有人把他和袁隆平先生做比较,对于农业工作者来说没有等级之分,随便拿两个人来做比较时一件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时如今,袁老已经离世了。

在提到袁老的时候,谢华安说:“袁隆平先生的去世是重大损失”,“袁隆平先生是我们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的科学精神我们应该永远发扬下去”,“因为袁隆平院士开辟了这个研究领域,我才得以1972年在海南岛接触杂交水稻。

在谢华安的记忆中,当年正是在袁隆平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下“汕优63”参与全国试验,从此脱颖而出,在1986年,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家组回忆在福建召开,两人见面的时候,袁隆平先生当面恭喜谢华安的研究发现。

在杂交水稻方面,谢华安是一个年轻人,在对于年轻人,袁隆平先生是关心,欣赏,鼓励的,经常带领这些人一起研究,一起发现,一起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并不是他不同于普通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相比,他们的眼界,胸怀更广,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更甚。

正应如此,才能够带领团队为我国的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如今他们已经老了,不少人也离世了,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不断地前进,将自己的经验,收获,精神再传递给后人,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前赴后继,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标签:水稻农业杂交育种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