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谈笑有鸿儒 按照阶层分为三六九等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7 11:53:39 分类:笔记 浏览:14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唐·刘禹锡《陋室铭》,意思是意为与学问渊博的人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谈笑,交往的没有目不识丁、知识浅薄的人。

形容陋室不陋,来访者高风亮节。

然而这句话之中的“白丁”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从待遇到衣食住行都有严格划分,甚至连穿衣服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的衣服,不能穿丝绸锦绣,即便再有钱,也不能穿丝绸衣服,否者就是逾越。

因此古代用“布衣”来指称平民百姓。

在《荀子》中这样说:“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论》一书中解释道:“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已,故曰布衣。

这句话不难看出,古人百姓只能穿麻衣,只有到了七八十岁,成为耄耋老人,才有资格穿丝绸衣服。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古代盛产各种麻类,大规模生产的麻织品属于最常见,也是最低贱的布料。

在汉代,很多名人很多都是“起自布衣”,称作“布衣将相”,连一代名相诸葛亮也感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由此可见,布衣代表着身份低微,老百姓而已。

话又说回来,所谓“白丁”出自“白徒”和“白屋”。

白徒指没有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白屋指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

汉代按照等级制,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准涂饰彩绘,因此都露出了木材的本色,故称“白星”。

房顶也只能用白茅草覆盖屋顶,而不能使用砖瓦。

所谓“丁”是对成年男子的称呼,男子成年后要担当赋役,这时开始称为“丁”。

成年的年龄标准历朝历代不太一样,有四十为丁,有二十三岁为丁,有二十一岁为丁,有二十岁为丁。

把“百星”和“丁”放在一起,就是“白丁”。

意为临时征集的百姓壮丁。

没有功名也没有官职的平民一概叫作“白衣”。

在隋朝之后,开始了科举制,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普通百姓,所以也被称为“白衣公子“。

白丁的称呼也就开始于唐朝,刘禹锡的文章《陋室铭》把“白丁”与“鸿儒”对举,就是指没有学问的人,和学问很深的人。

类似的称谓在唐诗中经常出现,例如韦应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这里的“白丁”是指官府临时征发的采玉工人。

牟融《题朱庆余闲居四首》:“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白丁”与“俗子”对举,也是指普通人。

从唐朝之后,士大夫贵族阶层逐渐用白丁来代称底层普通大众,而没有当官取得功名之前,即便再有学问也只能以白丁自称。

明朝开始,强化了这种社会等级差异,所以明朝普通底层百姓也是一片素白,这种风气甚至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底层百姓衣着样式不容许有鲜艳的颜色,只能是白灰等素色。

原创不容易,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化。

反正不要钱,多少学一点。


标签:百姓只能没有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