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责任意识 不断筑牢责任意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6 21:13:31 分类:生活 浏览:120


来源:人民论坛网

“党建论坛”

原标题:深刻把握责任意识的三重逻辑

时代赋予使命,责任召唤担当。

责任意识是一种与使命担当相伴相生的自觉意识,更是一种与能力本领相辅相成的思想动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突破,是无数共产党人用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忘我的担当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久久为功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无论什么时候,该做的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冒着风险也要担。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身上肩负的任务,科学把握责任意识蕴含的内在逻辑,认清责任,牢记使命,敢于担当,有所作为。

在为党工作与为民谋利相统一中诠释责任意识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

”党员干部要焕发责任意识,必须解决好担什么责、为谁担责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无论在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工作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本领,切实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这三个“第一”重要论述指明,党员干部担的是为党工作的责,为了人民群众而担责。

为党工作和为民谋利相统一,是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的价值主线。

其一,这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顺民意、为民谋、得民心、惠民生。

其二,这源于党百年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

百年党史正是一部共产党人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无论面临怎样的风险挑战,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植根人民的历史。

其三,这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党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新发展阶段,要想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离不开党员干部对责任意识的深刻把握。

作为“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的党员干部,要把握好为党工作“第一职责”和为民谋利“第一目标”的相统一,根据具体岗位需求精准定位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党员干部切不可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在思想上要真正明确,身上的职务是党赋予的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

每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自身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都要牢记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都要牢记中国共产党员没有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外的私利和特权。

凭借这一独特的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人必会将党和人民的事业开启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在忧患之思和改革之谋相融合中筑牢责任意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检验居安思危能力和开拓创新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当前党员干部的忧患,就是要看到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风险,谋定后动,攻坚克难,勇闯改革深水区,时刻牢记承担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任。

常怀忧患之思才能行稳致远,常谋改革之局方能永立潮头。

忧患之思和改革之谋相融合,是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的鲜明导向。

首先,这是时代赋予使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光荣使命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继续保持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自我革新的精神状态。

其次,这是符合历史大势的“应然”规定。

“十四五”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第一个五年。

“十四五”时期,以改革促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全面深化改革将再次提速,党员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应当清醒地判断客观形势,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最后,这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实然”选择。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

唯有改革,才有出路。

党员干部为官之责,必须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如何把握好我国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当前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是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干部不可回避的难题与责任。

只有维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敏锐,保持不安于现状的紧迫感、不墨守陈规的进取心,党员干部才能在急难险重时刻,在刻不容缓关头,站得出来、顶得上去、扛得起来。

在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纵深突破、攻坚落实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必须以强烈的忧患之思警醒自己,做到乐不忘忧、统揽全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在直面矛盾和解决问题相协调中践行责任意识

“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党员干部要履行责任意识,就是要有担当作为,承担难事,处理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现了问题、发现了问题的苗头就要及时处理,不能麻木不仁,不能逃避责任。

党员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问题,真正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

一个干部是否能够担当起责任,最重要的就是看他在矛盾面前是否敢抓敢管、敢于碰硬。

直面矛盾和解决问题相协调,是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的核心主题。

一是从理论的视角来看,党员干部应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学会牵“牛鼻子”,抓工作要抓到点子上。

牵“牛鼻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生动运用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写照。

领导干部担当责任,正是应当不回避矛盾,不推诿问题。

二是从事业的发展来看,党员干部必须迎难而上。

“十四五”规划针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任务、面临最突出矛盾、最需要把握的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且条条都是实招硬招,招招都与百姓息息相关。

事业愈发展,改革的困难程度也愈增大。

党员干部必须真刀真枪、敢于碰硬,不能花拳绣腿、虚晃一枪。

三是从党的建设来看,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身。

坚持问题导向,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在各自负责的领域抓好重点工作、重点任务,抓好关键主体、关键环节,才能形成合力,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百年来,信仰在奋斗中淬火,责任在担当中结晶。

实践早已证明,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这是时代对干部的要求。

党员干部要从马克思主义、“四史”、专业知识和技能中汲取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力量和智慧,从直面和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矛盾和问题中增强善于负责、尽职尽责的本领,以过人智慧体现担当,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要抓哪里,哪个疙瘩最难解,就要解哪个,身为党员干部,就是要迎难解之题、化难解之事、排难解之愁。

各级党员干部要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既要有为党工作之忠、又要有为民谋利之心,既要有忧患国民之思、又要有改革开拓之谋,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破解矛盾之智,用知责有责、负责尽责的态度和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李庆华,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铉


标签:责任党员干部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