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辽国萧太后 三是息帝年幼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6 20:11:21 分类:生活 浏览:51


在有关杨家将的戏剧、小说和传说故事中,常常提到辽国的萧太后

历史上辽国的萧太后有好几个。

在《辽史·后妃列传》中,载有二十位后妃,除去辽太祖的皇后达律氏(即月理朵,公元879-953年)、辽世宗的妃子鄄氏(公元907-951年)之外,其余的后妃全都姓萧。

在这十八名萧姓后妃中,又有三人荣幸地成为皇太后。

这就是辽景宗的睿智皇后萧绰。

辽圣宗的钦哀皇后萧褥斤、辽兴宗的仁懿皇后萧挞.

萧绰。

在戏剧故事中又称作萧银宗,小名燕燕(或译作叶叶、雅雅克),族属述律氏。

她是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一说为侍中、尚书令萧守兴之女)。

萧思温为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他虽系契丹贵族,却是个汉化程度很高的大臣。

此人精通儒家经典,持家十分严格。

一次,萧思温让他的几个女儿打扫房间,只有燕燕做得最为认真。

思温高兴地说:“此女必能成家!”

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良好的家庭环境,萧绰从小就受到正规的教育,不仅通晓文墨,熟知礼节,而且工于心计,精明睿达不让须眉。

传说萧绰原来打算嫁给阔少韩德让,不料父亲的一个行动改变了她的命运。

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辽穆宗耶律王景在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素不力嘎)行宫被近侍杀死,萧思温与大臣高勋等果断拥立耶律贤即位,是为辽景宗。

萧思温因拥立有功升任宰相。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把女儿萧绰送去服侍景宗。

这位十七岁的少女聪慧机敏,善解人意,很得新帝的欢心,不久就被册立为皇后,萧思温也被加尚书今,晋封为魏王,成为辽国的新贵人物。

这样一来,引起了功臣贵戚的强烈不满,趁萧思温随同景宗打猎的机会,派人把他刺死。

这次突如其来的灾祸,对萧绰的刺激很大,她不仅看到了宦海的无情,也深感高层人物隐藏着险恶。

她进一步感到自立自强的重要,决心依靠有利地位和实力,牢牢站稳脚跟,为未来营造一个新的天地。

恰巧,当时的形势给她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景宗因为幼染风疾,连年沉疴,甚至不能正常视朝。

萧绰主动协助景宗批阅奏章,处理一些重要政事,颇有唐代武氏之风。

很快,她就以自己的机敏进入到最高决策层里。

后来,辽国凡“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

保宁八年(公元976年)二月,辽景宗特意给史馆学士下令,今后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可见萧绰的言行多有分量!

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辽景宗病逝于焦山(今内蒙古丰镇县南)行在所,年仅三十五岁。

景宗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萧绰扶立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在景宗灵枢前即位,是为昭圣皇帝。

十二岁的皇帝显然只是摆设,已被尊为“承天皇太后”的萧绰正式走向前台,总揽军国大政。

当时辽国的状况人人望治,形势比较有利。

然而这位三十一岁的太后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一是朝中派系斗争接连不断,保守势力虎视眈眈,时刻都会制造宫变;

二是东西两面分别与高丽、西夏对垒,南面与宋朝存在领主争议,相互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政令不畅,有关军事方面的调度布置心里无底。

面对“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困难局面,萧太后向大臣们泣诉了内心的忧虑。

一方面让大家了解她的难处,一方面试探政要们的态度。

耶律斜轸、韩德让等昂然答曰:“只要太后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有了这些名卿重臣的支持,年轻的萧太后稳住了阵脚,决定实施新的治国方略。

她先是大赦天下,改元统和,并将辽国国号更名为契丹,萧绰也被尊为“承天皇太后”。

文武要员各晋爵一级,使这一部分人得到了实惠。

为了理顺民气,她亲自决狱,处理了一批冤、假积案,初步稳定了国家内部。

接着又大胆起用了“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的韩德让总领宿卫,命其与北府宰相室防共执国政。

不久又让他代为北府宰相,团结了一大批汉族朝臣,壮大了进步力量。

在军事方面,任命耶律休哥总管南面军务,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担负“兵机、武铨和群牧”等方面的重任。

同时,又迅速调整了南北两院文臣武将的几个位置,初步攥住了内外大权。

为了缓和侧翼矛盾,她以恩威兼施的方法,交好高丽、西夏两国和女真部落,实现了东西和平,解除了后顾之忧。

可是,契丹与南面的对峙并未和缓。

宋朝一直想夺回幽燕地区,辽国岂肯轻易答应?为了防备宋军入侵,她从圣宗上台伊始就紧张地展开了备战。

战马缺乏,则大量征调民间马匹;铠甲不够,遂命显州(治所在今辽宁北镇县西南北镇庙)造甲作坊日夜赶制。

宋廷瞅准了辽圣宗上台不久的机会,以为契丹的孤儿寡母可欺,遂在宋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大举北伐。

宋太宗亲自上阵,率大将曹彬、田重进、潘美等,兵分三路攻打燕京。

大战一触即发

契丹境内的汉人纷纷响应宋军,积极支持收复失地的战争,契丹形势异常危急。

面对内外纷扰的严峻局势,萧太后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做了布置:以北院宣徽使蒲领为南征都统,作出正面迎敌的态势;命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从侧翼进击宋军。

把禁军精锐辅以燕京留守耶律休哥,嘱其不可轻易接敌,只可奇兵袭击,击则必须取胜。

而她自己则携年仅十六岁的圣宗皇帝,乘战车赶赴燕京前线,激励士气以利决战。

据《辽史·圣宗本纪》:战争开始不久,统军使耶律颇德败宋军于固安(今属河北省)。

不久,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又传来捷报,宋军大将曹彬、米信率军曾经“北注拒马河,与 休哥对垒,南北列营长六七里。

”休哥因为兵少,不敢正面接战,一面设伏袭击宋军粮道,一面趁夜以轻骑搅扰宋军,使之疲于奔命。

曹彬只在琢州停留十余日就因粮尽而退。

萧太后与圣宗又及时率军支援休哥,“五月庚午,辽师与彬、米信战于岐沟关,大败之,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胜记;余众奔高阳(今属河北省),又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弃戈甲若丘陵”。

不久,“斜轸遣判官蒲如奏复蔚州,斩首二万余级,乘胜攻下灵丘、飞狐”。

萧太后及时把握战机,激励部队再战,她在燕京元和殿上大宴从军将校,加封耶律休哥为宋国王;蒲领、筹宁、蒲奴宁等一批有功将校也得到赏赐,全军的士气更加旺盛。

七月,耶律斜轸乘胜进人寰州,并派人收复了朔州,擒获了宋朝骁将杨业。

“自是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

契丹以不大的代价,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全面胜利。

大战获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萧太后的统治地位。

她并没有盲目乐观,她还要解决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不比打赢一场战争轻松。

由于连年战乱,人口税减,百业凋敝,粮食缺乏。

为了解除经济上的困难,萧太后采取开放政策,命人整修自易州(今河北易县)到奇峰口(今河北易县西北)的道路,开通与山西一带的贸易。

为把东北部的粮食尽快运到燕京。

萧太后命人开发了海运业务,自辽东经渤海入滦河口,然后再由宁河、宝坻、香河等地经运河漕运到燕京。

有些历史传说讲到萧太后有一条神奇的运粮河,实际上说的就是这条水道。

由于当时运输能力有限,燕京的粮食仍嫌不足,为此萧太后先后颁诏,命燕京、密云、滦州等地的人民开垦荒地,实行免除赋役十年的优惠政策,很快改变了粮食紧张的局面。

针对契丹国内僧尼过多的现状,她两次下旨禁止滥度僧尼,充实了农牧一线人口。

还果断决定发放义仓中的粮食,救济燕京诸县的群众,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至圣宗朝中期,连年丰收,仓盈谷粟,经济上出现了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萧太后由于出身汉化家庭,对儒家文化十分向往。

她在执政期间多方仿效中原,加快汉化步伐,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

一是重用汉人。

比如前面说的那个韩德让,是位汉族地主出身的官员,颇受萧太后的信任。

因为屡有勋劳,统和十九年(公元1001年)被赐名德昌;二十二年又赐姓耶律,名隆运。

史料说“后燕燕与决国事,雅重隆运”,以至达到“位兼将相”的地步。

而韩德让也确实不负萧太后的重托,积极为之多方筹划,提出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均被萧太后采纳。

他不仅成功地指挥了大败宋军的高梁河战役,而且还极力主张“结欢宋朝”,减少战争的压力,避免人为外耗。

此外,他还受命监修国史,选拔了不少军政方面的俊才。

后来,韩德让因功被封为楚主,位在亲王之上。

可惜,在后来的戏剧小说中,他被丑化成魔鬼般的“韩昌”,并且被杨府的烧火丫头杨排凤打得大败,这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会。

二是修订法律。

契丹是个游牧民族,文化根底较浅,法律很不健全,有些条文还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规定。

比如,契丹人打死汉人,仅用牛马赔偿便可免罪;而汉人打死契丹人,不但本人处死,家人还要罚为奴隶。

辽圣宗上台后的第二年七月,萧太后就宣布废除这些不平等法律,明确规定,契丹人如犯“十恶”之罪,依照唐律处置。

她还几次下诏,宽简刑罚,清理滞狱,释放奴隶为部民编户,不但缓和了契丹境内的民族矛盾,也进一步完善了封建立法。

三是开科取士。

还在辽景宗时,萧绰就鼓励实行科举,公开选拔人才。

保守八年(公元976年)设立了科场,为大批蕃汉士子打开了仕进之门,陆续选拔了郑云从、王熙载、吕德懋等治国俊彦。

萧太后还命令在南北两京设立太学,广置县郡学堂,推动契丹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亲自督促圣宗研读《贞观政要》和白居易的《讽谏集》等,在许多方面都仿效中原的做法,使契丹国迅速进人封建制的新时期。

萧太后作为一名契丹贵族的代表人物,采取了一切能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来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且不断地向周邻各族扩张,极力壮大辽国的实力。

在她制定的基本国策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结夏制宋”。

她十分清楚,强大的宋朝时刻都想收回被占领的土地,而到口的肥肉又岂能轻易放弃?因而自辽立国就同宋朝战争不断。

萧太后执政后,正如历史小说和传统剧目所说,她多次率军与宋作战,由于她习知军政,熟悉情况,并且做到了“赏罚信明”,手下将士无不用命,常常取得出其不意的胜利。

如著名的雁门之役,大败宋之名将曹彬、潘美等,就是由她领兵进行的。

萧太后知道,宋辽战争的争执点在幽云十六州,为此她早早摸清了宋廷的底牌:

自宋太祖起,就有一条内部规定,凡在战争中所得金帛都设封桩库储存,每年财政盈余也都入库,准备存满三五十万后,向辽赎回幽云之地。

如果此计不成,才转为军事手段解决。

因此,宋辽双方都有战不胜则求和的愿望。

萧太后当然熟悉先发制人的道理,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她与圣宗帝统兵二十万南下侵宋,“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甚至自击战鼓,志在必胜。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敦劝下,也被迫御驾亲征,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契丹先锋官萧挞览自恃骁勇,骑马巡视地形,被埋伏的宋军射杀,契丹军士气大跌。

宋真宗自己南行擅州北城,在城楼上手执黄龙旗作战场鼓动工作,城下宋军声威大振。

萧太后担心腹背受敌,想要退兵;而宋军也不乐意再战,遂派曹利用两次赴契丹大营议和。

尽管寇准等人再三反对,但宋廷仍与契丹在遭州订立了屈辱和约,这就是有名的“渲渊之盟”(演州又名渲渊)。

自此,宋辽双方互不再犯,契丹州县得以安宁,生产又有恢复和发展。

契丹由于萧太后的努力,渡过艰难的“中衰”,走向昌盛的“中兴”,“牛羊蕃息。

牛羊蔽野,塞北之人,不识干戈”,和平安定的局面长达一百二十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契丹年年享受宋朝进贡的二十万匹绢和十万两银子,有了这些“补贴”,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辽国上下不能不感谢萧绰。

统和二十四年,她被尊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

统和二十七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十二月,这位杰出的契丹女政治家病逝于南巡行宫,终年五十六岁。

辽圣宗将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衷于宋真宗,宋廷特地派人前往吊慰。

萧太后殁后葬于乾陵(今辽宁北镇医巫阎山),统和二十八年,溢号曰“神圣宣献皇后”。

这里,还应澄清一个问题:在历史小说《杨家将演义》和传统剧目《四郎探母》、《北天门》、《四盘山》中,皆称萧太后把女儿铁镜公主(也有的说是琼娥公主)嫁给了改名换姓的杨四郎,其实历史上并无其事。

萧太后生有三个女儿,对她们管教甚严。

她身在权力中心,明白政治联姻的重要作用,怎会把金枝玉叶随便嫁给一个不明身份的人呢?萧太后在给女儿选择婚姻方面,有着很高的标准,三位公主全都嫁给了辽国贵族。

大女儿观音,封齐国公主。

乾享七年嫁给北府宰相萧继先;二女儿长寿,封卫国公主,嫁给了南京统军使萧排押,后来这位驸马也升为宰相;三女儿延寿,封越国公主,统和元年嫁给了东京留守恒德,《辽史》评说这位驸马“有胆略而善谋”,是大将耶律休哥的得力军师,由于他私通官人,气死了越国公主,惹怒了萧太后,被下狱赐死。

以后又想起他的好处,追封为兰郡王。

应当说明的是,契丹的萧姓并非同姓通婚,而且萧姓也非同一姓氏。

《辽史·后妃列传》载:“后族惟乙室、拔里氏,而世任其国事。

太祖(耶律阿保机)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两个姓氏,同为萧姓通婚也就很正常了。

还有,在历史小说和传统剧目中,有萧天佐、萧天佑两个“国舅”,同为两个可憎的大坏蛋,这也是虚拟出来的人物。

萧太后的父亲并无一个儿子,萧太后也无其他名义上的兄弟,怎会冒出什么国舅爷呢?以往出于封建正统宣传的需要,特别是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崇高地位,对于萧绰及其部下多有诋毁和丑化,此种做法虽然可以理解,然而却是不公正的。

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契丹族的杰出女政治家,中国56个民族,至少她是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应该给予全面而又公正的评价。


标签:太后公元战争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