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贠恩凤 向民间艺人学习碗碗腔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5 08:48:28 分类:书屋 浏览:126


在西安,贠恩凤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她从十一岁起开始唱歌,一袭红衣是她的经典装扮。

她从艺六十六载,用歌声回报着三秦大地。

她年逾古稀,仍旧奔波在基层一线。

她荣登“中国好人榜”,并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9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上,贠恩凤获得 “最美奋斗者”称号。

她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我只有更加努力歌唱,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和信任。

从艺近70年来,贠恩凤始终模范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计名利报酬,热情、真诚、执着地为艺术坚守,为人民歌唱,用歌声歌颂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01

“黄土高原上的银铃”

1940年1月,贠恩凤出生于西安,祖籍陕西华阴。

11岁时,她便开始了演唱生涯,直到77岁高龄的今天依然坚持为人民歌唱,被群众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

当年东羊市小学里那个戴着红领巾的小丫头,渐渐成长为深受人民喜爱的歌唱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她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地方——原西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文工团早已淹没在繁华的大街小巷、楼堂馆所之中。

贠恩凤对这个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的文工团充满了感激和眷恋之情,正是在这里,团长告诉她:“娃呀,跟你说,参加革命就是为人民服务,知道了吗?”从此,“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在贠恩凤的心里深深扎了根,也成为她一生的愿望。

贠恩凤与她的丈夫

02

年少相知,经年相伴

西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文工团不但为贠恩凤打开了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还让她收获了一份令人羡艳的爱情、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贠恩凤与她的丈夫——著名作曲家孙韶先生就相识于此。

孙韶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工作者,他的作品《都来支援农业战线》等曾经唱响大江南北。

青梅竹马的贠恩凤和孙韶如今已经携手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

孙韶不仅是贠恩凤生活中的坚强后盾,也是她歌唱道路上密不可分的一分子,贠恩凤说:“我的成绩有70%是孙韶的。

几十年来,丈夫孙韶背着一架36斤重的手风琴,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81岁的耄耋老人,始终站在贠恩凤的身旁,尽职尽责地追随着,默默地作词、作曲,无数次现场改编、现场填词,他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贠恩凤常常对人说:“几十年来,我的精力几乎全在歌唱艺术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照顾孩子。

”提起老伴儿,她更是心怀愧疚地感叹:“我们俩真的没有怎么生活过。

03

“陕北味儿”

贠恩凤演唱的歌曲,总是有一股质朴感人的“陕北味儿”,在她的音乐道路上,曾有很多次深入群众、下乡学习锻炼的经历。

她曾跟随文化部派出的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去到朱王社区,和群众同吃同住4个月,与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眉户唱段等,也曾在陕北的许多农村采风,还跟随陕北著名民歌手白秉权学习,造就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陕北民歌味道。

1958年秋季,在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时,贠恩凤演唱了歌曲《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也正是因为这首高亢、嘹亮、热情的陕北民歌,贠恩凤在国内一举成名。

在这样的经历中成长起来的贠恩凤饮水不忘思源,她对人民、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她常说,她很感谢三秦大地这片滋养她、给了她艺术灵感的黄土地。

04

心甘情愿的义务工

从艺六十多年来,贠恩凤始终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红色经典歌曲是她演唱的主旋律。

她的名字并不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可是在基层的观众那里,她几乎是“月月见”、“天天见”。

她长期扎根基层,将自己的歌声带到普通老百姓身边。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演出,是贠恩凤艺术道路的真实写照。

田间地头、建设工地、矿山井下、铁路隧道、工厂、学校、部队、社区、监狱、福利院里,都曾出现过她的身影。

穿着自制的演出服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贠恩凤和老伴儿孙韶连续20多个春节主动下基层义务演出。

一辈子,一件事,她让理想之花真情绽放;一颗心、一腔血,她为时代和社会倾情赞美。

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的贠恩凤却没有停下为人民服务的脚步,她一年义务演出七八十场次,还不止一次退还各种演出的劳务费,或者将劳务费捐献给慈善机构、灾区群众和贫困孩子们。

她说:“我心甘情愿一辈子做一个为人民歌唱的义务工。

05

师生缘

“黄土高原上的银铃”——陕西省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贠恩凤,她清脆的嗓音、动听的歌声为观众所熟悉。

特别是她唱起陕北民歌时,总是得到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她的演唱为陕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

“音质饱满清脆、吐字清晰、质朴感人、声情并茂”演唱风格的形成,除了贠恩凤自身的学习与努力,还得益于她的两位恩师,中国著名女歌唱家郭兰英、王昆。

贠恩凤还说:“我能有今天的这些成绩,与恩师郭兰英和王昆老师对我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1963年11月,王昆随“中央文化工作队”来到陕西渭南,贠恩凤开始向王昆学习唱歌。

白天一起劳动,晚上向王昆学习民族唱法,4个月的朝夕相处,成就了贠恩凤和王昆一生难忘的师生缘。

2005年,贠恩凤和王昆同时担任“中国原生态唱法”比赛的评委,重逢的俩人有说不完的话,在与王昆临别的前一天晚上,俩人彻夜长谈,谈各自的人生经历,谈中国民歌的发展。

分别时,贠恩凤紧紧拥抱着王昆默默流泪,这是两人40年分别后最长的一段相处……说起王昆老师,贠恩凤的眼眶泛红,几度哽咽:“我和王昆老师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我们这么多年从没断过联系,她特别关心我的生活,经常给我打电话。

我们在电话里聊民歌、聊生活。

都希望对方能保重身体,能为中国民歌发展再干几年。

后来王昆老师的身体渐渐不好了,有几次我去看她,她都坐在轮椅上,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我一直想在我65周年演艺总结时请她写几个字,没想到她走得这么早……”

对贠恩凤的演唱有深远影响的,还有另一位恩师——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

从9岁第一次听到《延安颂》起,贠恩凤就被陕北民歌高亢的旋律,优美的曲调深深吸引了,经常边走边唱,边玩边唱。

那时候年龄小,为了把陕北民歌唱好,自己经常学习、琢磨,也曾专门拜师学艺,但对陕北民歌的演绎总是欠缺点什么。

直到1958年,郭兰英随着中国歌剧舞剧院来西安巡回演出。

提起与郭兰英的师生缘,贠恩凤说:“演出空余时间,老师受邀到体育场参加红五月演唱会,我是那天的演员。

我的演唱刚结束,她就冲上台抱住我,说:‘你唱得这么好!我非常喜欢你的表演!’”。

这对师生就这样认识了。

1963年,组织上专门派贠恩凤去北京跟郭兰英学习民歌演唱,就此开始了这对师生一生的音乐情缘。

谈起这段拜师的经历,贠恩凤说:“郭老师的表演质朴自然,她唱得很淳朴,演唱没有添加任何东西,特别自然,这些都让我特别感动。

”看到贠恩凤确实是一个好苗子,郭兰英在学习上要求更加严格。

30多首歌,郭兰英一首一首教,贠恩凤一句一句学。

这一教一学之间,为贠恩凤的民歌演唱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是舞台上演唱上的指导,生活中郭兰英更是给了贠恩凤无微不至的关怀。

下课晚了,郭兰英就让自己的老母亲给贠恩凤做饭吃。

巧的是,这两个有着“金嗓子”的歌唱演员,偏偏都喜欢吃辣子。

俩人一起弄个小碗,用小刀把辣椒切成一节一节,带到食堂放点醋和盐拌饭吃。

排练结束后的这道辣椒拌饭,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那滋味让贠恩凤终生无法忘记。

最让贠恩凤感动的是,每次上完课回旅馆,郭兰英都要亲自陪贠恩凤坐公交车,直到把她送到旅馆,自己再坐车返回。

那时,郭兰英已经是中国著名的歌唱家,车上的人几乎都认识郭兰英,看到贠恩凤能跟郭老师学唱歌,看到这对师生一路上说说笑笑,都对贠恩凤投来羡慕的眼光。

56年的音乐情缘,这对亦师亦友的师生从青春年华一路走来,她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民歌的发展与辉煌,至今依然活跃在为人民演出的舞台上。

郭兰英在给贠恩凤的一首诗里这样写着:“与凤年轻便相知,正是民谣振兴时。

五十春秋歌未歇,心系艺坛两鬓丝。

1965年冬季的一天,在北京演出的贠恩凤,见到了她最敬爱的周总理。

演出完毕,周总理拉着她的手说:“咱俩的名字里都有一个‘恩’字,所以我们要对人民感恩。

你的民歌唱得很好,以后要多唱民歌,人民是喜欢民歌的。

10月8日晚上,老伴孙韶小心翼翼地拿出影像册,贠恩凤给记者展示了她视若珍宝的那张与周总理合影的照片。

回忆起往事,老人不禁热泪盈眶。

“周总理的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从那时起我就给自己立下了誓言:永远扎根在人民中间,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

1940年出生于陕西华阴的贠恩凤,自幼聪明伶俐且有着一副好嗓子。

1951年6月,年仅11岁的贠恩凤在全西安市的中小学歌咏比赛中,凭借一首《团结起来把账算》中的四段领唱,赢得观众和专家评委的好评,当场被选入西北人民广播电台文工团。

加入西北人民广播电台文工团后,除了训练、演出外,一有机会贠恩凤便如饥似渴地学习。

高亢优美的陕北民歌,地方特色浓郁的陕西眉户、碗碗腔、秦腔,泼辣的河南坠子,韵味十足的北京单弦,文雅的苏州评弹,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了贠恩凤丰富的艺术营养。

渐渐地,她形成了自己清脆饱满、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质朴感人的演唱风格。

1953年,贠恩凤专门向著名陕北民歌歌手白秉权学习陕北民歌,浓厚的兴趣和勤学苦练,加之多次到陕北实地采风、观摩学习,造就了贠恩凤独树一帜的陕北民歌味道。

后来她又师从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王昆,学习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吐字方法和用声技巧等,给陕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

她创作演唱的许多陕北民歌和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如《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翻身道情》《三十里铺》《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小米饭香来土窑洞暖》《有吃有穿》《十唱共产党》《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如歌人生,悠然走过68个春秋。

无论是灿烂绚丽的中外舞台,还是艰苦朴素的工厂、农村和施工现场,贠恩凤所到之处不仅留下了优美的歌声,也留下了歌唱人民群众的真情,更留下了她无私奉献的美德。

上个世纪90年代,人民子弟兵在西安护城河实施清淤工程,贠恩凤和老伴从报纸、电视上看到广大官兵艰苦劳动的模范事迹,深受感动,决定去现场慰问战士们。

他们老两口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互相搀扶着在护城河边边走边问,找到了工程指挥部。

他们采访和了解战士们的感人事迹,还以此为内容专门为战士们创作了歌曲。

烈日炎炎,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没有音响、没有话筒,从建国门到东门,在又脏又臭的清淤工地旁,他们走着、唱着,走遍了战士们劳动的5个工作点。

“从上午10点演到中午1点,没喝一口水,一连唱了18首歌。

”想起当时的情景,老伴至今还心疼她。

在贠恩凤家里,记者见到一张拍摄于1996年6月30日的照片,照片上贠恩凤和老伴站在正午的似火骄阳下。

孙韶告诉记者,那天他们冒着酷暑,带着以工人们的先进事迹为内容编写新词的17段歌,来到西康铁路秦岭隧道的施工现场,连唱了半个多小时。

头戴安全帽,脚踩泥浆,进入4000多米的隧道施工现场,贠恩凤含着眼泪为工人演唱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等歌曲。

隧道和矿井的工人围拢过来激动地说:“像您这样的艺术家能在隧道现场唱歌,真是和咱们工人兄弟心连心呀!”

从事演唱事业64年来,贠恩凤先后为群众演出5000余场(次),演唱歌曲3万余首(次)。

2006年退休后,她依然坚持每年下基层演出七八十场。

除了参加省市组织的文化惠民演出,她和老伴还常主动联系学校、部队、厂矿,在田间地头、煤矿井下、隧道工地义务演出。

“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艺术生涯,给了我荣誉和支持,给了我唱不尽的艺术青春。

把自己的歌声奉献给党和人民,是我终生的心愿和追求。

”采访结束时,贠恩凤满怀感恩地说。

修建西康铁路时,贠恩凤不顾岩爆风险,主动申请到秦岭隧道施工现场演唱;上世纪90年代,人民子弟兵在西安护城河实施清淤工程,贠恩凤和老伴孙韶自发骑着自行车,顶着盛夏烈日,在没有音响、没有话筒的清淤工地旁,唱遍了战士们劳动的5个工作点;有一次下矿井演出,看到工人在极其狭窄的艰苦环境中跪着、趴着工作,贠恩凤和孙韶,也跪在矿井中,一个唱,一个拉手风琴伴奏,一唱就是半个小时。

那场演出,现场的工人们和贠恩凤都流泪了。

“工人们很激动。

说能在‘掌子面(煤矿中很狭窄的地方)’见到演唱家,是我们跟他们的心连着心。

即将迈入耄耋之年,贠恩凤说,自己不知道还能为人民演唱多久,但只要身体允许一天,就会继续唱一天。

“年纪大了,孩子们怕我累,也劝我多休息。

我说唱歌是我的职业,群众喜欢你、想听你唱歌,那为群众唱好歌就是我的责任——越接近群众,就越离不开群众。

你对人民越爱,人民就越爱你。

这是让我感到最快乐的事。


标签:民歌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