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游巴蜀李白全文 建功立业的豪情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4 17:43:21 分类:书屋 浏览:105


  游巴蜀李白篇1

  岷江是古蜀人最早开发的经济文化区域,古称“江源”,为江、淮、河、济“四渎”之首。江源文明是中国水利文化的源头,大禹治水使用的“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分洪方法,就是古蜀人治水经验的产物。它创建出成都平原扇形水系的文化,发展为“乘势利导,因地制宜”的上善若水的治水精神,创造出都江堰无坝自流引水灌溉的世界奇迹。

  古蜀文明发展的中轴线

  四川是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地。以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战国船棺葬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群,从北到南串联起成都平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巴蜀城市文明发生时期以及巴蜀青铜文明鼎盛时期的众多遗址遗存,构成古蜀文化发展的中轴线。

  “秀冠华夏”的“天下第一秀才”之乡

  郭沫若说:“文宗自古传巴蜀,锦江春色与天长。”巴蜀是中国文坛领袖的孕育地。汉代出现了“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的巴蜀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和扬雄。他们开启了巴蜀文学初唐文坛革新第一人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文宗苏轼、南宋词宗陆游,明代著述第一人、嘉靖状元杨升庵,清代性灵诗大家张问陶、百科涵海大家李调元到当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巴金等大家居于全国文坛鼎堂地位的传统。他们都是产于巴蜀而领一代风骚的文坛一世之雄。

  蜀是中华民族智里的孕育地

  诸葛亮作为民族智慧的化身,是以三国时期的蜀国为沃土而成就的。智慧诸葛的思想、军事谋略和治国之道以及其公忠体国的高尚品德情操,是三国文化群星中最闪亮的部分。

  中国诗赋文化孕育的圣地

  赋圣司马相如的故里在今南充市蓬安县,成都是他的又―个故乡。诗宗陈子昂是射洪人,留有金华读书台胜迹。诗仙李白青少年时期的故里在江油市青莲乡,现有李白故宅、陇西院、太白读书的大小匡山、李白妹李月圆墓及粉竹楼等遗迹。诗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近体格律精熟趋于完美的孕育地是成都草堂、梓州草堂和夔州东滚草堂。北宋诗豪苏轼的故乡眉州被陆游称为“郁郁千载诗书城”。南宋诗杰陆游在今崇州市留下了罨化池名胜。为了感念他自己在蜀中这段诗书生活的陶冶,他把自己的诗歌总集命名为“剑南诗稿”。他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领军人物。

  巴蜀是仙源故乡,是昆仑仙宗的中心

  巴蜀文化神秘性最奇异之处是蜀人以“仙化思维”为特征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想像力。从“古蜀仙国”到“洞天福地”,就是成都仙化想像力的一笔历史遗产。

  “古蜀仙国”指的是从三星堆的古蜀都邑到金沙遗址的古蜀王都。古蜀都邑文化的内涵是重仙的文化。“洞天福地”指的是最早的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的发源地――大邑鹤鸣山,最早的道场――青城山,最大的教化治――彭州市阳平治,道观历史最早的青羊肆。道教经籍可分为仙学、神学和道学三部分。从古蜀仙国到洞天福地,一脉相承,实是神秘成都最大的特征。

  独有的“普贤文化”发祥地、佛教石刻艺术之乡和中国襻游的最佳处所

  峨眉山是普贤文化的发祥地,其特色是“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以天真皇人传说为源头的仙山文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以“仙禅”为特征的普贤文化,这是四川佛教游的特殊优势。所谓峨眉的普贤文化,实是圆融仙道思想在内的大乘禅宗文化,这就是峨眉佛教文化的实质。今日来看,佛仙结合而为禅,这正是峨眉普贤文化的特征。

  “文人城市”的性格和特征

  游巴蜀李白篇2

  记得,在马航失踪那天,许多网友就在空间里,转发了李白的藏头诗——《腾云》:马腾驾祥云,航行阔海郡。失于蓬莱阁,踪迹无处寻。这开头的四个字连起来,不就是当时正热议的“马航失踪”事件嘛,当我突然看到这首诗时,确实倍感惊讶,这“诗仙”李白,所生活的朝代,与我们现在,不是相差一千多年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不成,这他都能预测的出来?

  若说这《腾云》是网友啊,故意编造糊弄大家的,那么下面这首据说是李白着名的《游巴蜀》,其中有两句啊,可又揭露了我们近期的“热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巴山蜀水毓灵秀,西川佳酿醉万家。惨我魂魄蚀我骨,败绝天下震迩遐。”这开头的四个字连起来,岂不又是近期最热的,关于世界杯的热点话题嘛?呃,“巴西惨败”,这素多少球迷,没有想到的啊,而我们的李白爷爷,竟然想到了,而且预料到了,哎,这可比预测大赢家“章鱼哥”牛的多啦,呵呵,一千年以后的事都可以预测到……

  对此,我也有一些怀疑。特别是第一首诗,当我去百度的时候,没有查到相关的诗句,这是为什么呢?好奇的我对这进行了更深度的调查。不久以后,我就查到了一种软件,名叫“藏头诗合成器”。这种软件,在百度里也有,并且啊,这种软件嘛,我以前倒也用过,只不过啊,不是为了捏造假“李白诗”,而是给爸爸“编造”了一首,“生日快乐”的藏头诗,所以,对于《腾云》以及《游巴蜀》,我还是不能太确定到底是不是李白所写,百度里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李白写的,也有人说不是,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是也好,不是也罢,就当我们自己娱乐一下自己吧!既然这样,额,聪明绝顶的李白太爷爷,还想麻烦您告诉我们一下,2018年的世界杯,素哪个国家赢呢?到时候,我们提前知道结果,就再也不用“熬夜”看世界杯,那么劳累、那么辛苦咯!

  游巴蜀李白篇3

  此次学术会议分“李白文化专题学术报告”和“李白文化高峰论坛”两部分展开。前者分别是以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薛天纬作《人性——李白精神与李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葛景春的《李杜文化精神对当代的启示》的学术报告为内容的学术活动;而后者则是以与会专家的学术成果的交流为核心所进行的热烈研讨。兹将李白文化论坛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于次:

  李白研究的新成果

  参加此次李白论坛的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三十多篇研究成果,涵盖了李白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视角独到,见解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康怀远先生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李白亲和自然的哲学与生态意蕴》指出李白一生热爱自然,亲和自然,回归自然,其持守的哲学精神值得肯定。“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李白亲和自然的人生总结。无论是得江山之助的亲和之兴,还是以自然为宗的独坐之趣,抑或是无江海而闲的丧我之心,其好入名山游的生态学意蕴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诗人及其诗文本身。这对当今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地球人而言,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李白亲和自然的诗文,不啻一剂清热解毒的良药。王辉斌先生《李白“古乐府学”及其批评史意义》则对以创作古乐府而著称的诗人李白,其“古乐府学”之于乐府批评史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李白“古乐府学”由注重本事把握、内容推陈出新、拟题求新求变、体式以古为主的四个方面展开,革除了其时乐府诗坛“趋律”的文风,对于构建唐代乐府诗的批评理论体系很有助益。王定璋先生《块视三山,杯观五湖》论文,则对学术界关注较少的李白古赋作了全面观照,以时代性的文学眼光审视了李白古赋的文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指出驰誉文坛的《大鹏赋》虽然脱胎于庄子哲学母题,却摆脱了庄子小知大知之辨,逍遥与否之争,有所待和无所待的哲理命题的辨析,而将李白的个性气质、人文指向融入其间,从而实现了从哲学母题跃升为气势磅礴的文学作品的华丽蜕变。大鹏无疑成为李白精神的光辉载体。至于《明堂赋》则以恢宏气势和雄奇建构,象征了大唐的赫然国威;而抒情小赋也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

  祁和晖女士《李白与巴蜀故乡》从三个层面研究了李白的故里关系:1.李白生长于蜀中;2.三大系列证据证实李白故里在巴蜀江油青莲乡;3.李白自言巴蜀故乡之大量诗文举例。其所引资料翔实可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徐希平先生新著《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从李杜行迹与文献考辨、李杜与民族文化、李杜诗学与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李杜诗学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唐静女士《李白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及西传》分析了李白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批判和弘扬,并以此为参照,探讨了李白诗歌儒家思想的西传,有利于深化国内外对李白文学、文化观念的正确理解。吴明贤先生《试论李白与广成子》是基于李白在自己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广成子,认为决非偶然现象,表明了李白对前辈仙人的崇敬尊仰之情,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张海、陈颖的《简论贯休对李白的接受》,指出晚唐五代诗僧贯休对李白十分敬仰和崇敬,在自己的作品中,记述、赞叹李白非凡传奇人生,认可、推尊李白雄奇豪放的诗歌风格,主张李杜并尊,为后世的李白接受和传播奠定了基本框架。漆娟女士《李白妓女诗与唐代隐逸文学》认为,李白诗歌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其有关妇女的题材尤有特色。而这些妇女诗中,以青楼女子为描写对象的妓女诗,大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高雅主题——隐逸。能够将青楼与隐逸统一于一身,这既是李白的独到之处,又是唐代隐逸文学与青楼结合的表现。

  霞绍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探索了李杜交谊。文章从“李杜交往诗存检阅、历代叙李杜交谊批判、历代叙李杜交谊深层原因探析”入手,指出认为李杜相善、为知交者为主流;而认为二人相忌、非为知交者较少。不少学者选择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李白与孟浩然、陆游、毛泽东的关联及影响。高新伟《李白对孟浩然的认知与学习》指出,二人交往甚密,李白《赠孟浩然》诗首先将孟定位为隐士高人的形象,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借鉴孟诗五绝艺术技巧,而对意境开拓有所发展。而孟浩然诗歌之传播,显然李白有独到贡献。黄全彦《诗文江山:陆游对李白诗歌的接受》认为,有“小太白”之称的陆游,其诗神似李白。陆受李的影响,除性情气质和李白相近外,还与他亲身履践李白足迹,真切感受李白诗歌魅力有关,其《入蜀记》是其明证。景志明《毛泽东的李白情结》论文指出:毛泽东喜欢李白,圈阅、吟诵、背诵李白诗歌,并抄赠亲友、同志,引用、化用李白诗歌,评论李白“有道士气”、“想做官”,称美李白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此外,他还探讨了毛泽东诗歌创作对李白的继承与超越。

  对李白身世家世交游的探析

  张昕先生《李白与安陆许氏家族》,梳理了安陆许氏家族世系,并对安陆许氏的显赫时期、中落时期及其后裔进行考证。周啸天先生寄来《关于李白·答主持人问》一文,明白无误地肯定李白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并以李阳冰、魏颢、刘全白、范传正等人的著述为证。此外,他还对李白家世、身世的其它问题作了阐解。敬永谅、郭兴隆《李杜交游补证》,对李杜交游进行新的探索和梳理,认为二人的交往是文人相亲的典范。当李白名噪天下之际,引穷愁潦倒的杜甫为知己,彰显了慧眼识人,奖掖后进的旷达情怀,令人肃然起敬。而当李白晚年遭遇不幸,杜甫却日夜思念,并写诗为之辩解,表现了多情重义的品格。

  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应用

  李白诗文创作宏富瑰丽,充溢着奇情壮采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如何将这笔文化珍宝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其现代价值,是与会专家极感兴趣的新鲜课题。

  葛景春先生向大会提交了《江山幸得诗仙助》和《李杜文化精神对当代的启示》两文。前者专论李白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指出李白不仅以酒仙驰誉文林,更以旅游大家的身份为人称道,称其为“游仙”并非溢美。他与司马迁、谢灵运和徐霞客可并称为四大旅游家。综览李白一生,巴蜀大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皖南山水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对游仙李白留给旅游文化的启示,作者归结为:1.开启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篇章;2.提高了旅游的审美境界和精神境界;3.将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4.增强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是值得当今旅游文化认真总结与借鉴的。

  孙琴安《关于李白文化产业的若干思考》则提出:1.强化成都——江油——九寨沟文化之旅;2.对李白蜀道文化之旅进行开发;3.建立唐代诗人馆于青莲。4.对李白诗歌文化产品以开发;5.对大匡山进行开发;6.节庆博览活动与相关邻近城市互动。蒋志《李白故里的民俗活动》及《建立李白文化产业带刍议》二文亦很有新意。前者认为民俗活动不妨以“祭祀李白的活动”和“纪念李白的庙会活动”来展开。后者则谓建立李白文化产业带应以李白纪念馆和青莲李白故里为依托,改造毗邻城镇,开发一系列的李白文化旅游产品,充分调动现代化声光电化手段,融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影视创作、动漫游戏等于一气而广泛持久地进行。唐之斌《李白文化将成为李白研究的新热点》指出,在强化对李白精神文化研究的同时,更应关注李白物质文化的探讨;具体而言,江油境内有关李白的文物古迹多达三十余处,自然应成为李白物质文化研究的重点。

  游巴蜀李白篇4

  泸州自古就是洞藏白酒的天赐福地。起源于古巴蜀民族文化的藏酒之法,在中国酒道中构成了最神秘的一笔。泸州老窖拥有的天然洞藏地八仙洞(又称纯阳洞)、醉翁洞、龙泉洞等,皆是上古遗留的天然洞穴,洞内冬暖夏凉,终年恒温恒湿,保证了泸州老窖的陈香浓郁、清洌甘爽;同时,作为超越季节和自然环境的贮酒佳地,这些洞穴更是受到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还与李白等历史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巫文化”开始

  祭祀“洞神”沿袭而来的藏酒之法

  泸州酿酒,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作为古巴国腹地的泸州,其酿酒历史与巴蜀文化自然密切相关,如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量酒器,以及众多巴蜀文化遗存,都为泸州老窖直接寻到了发展的源头。

  巴蜀自古为彝、苗、回、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的民族,习惯用火焰驱赶猛兽,用烈酒驱散人类栖居在广袤大地上的孤独,甚至有学者评价,酒即是他们的灵魂。

  各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为“地连夷界”的泸州蒙上了一层清巧奇谲(jué)的面纱。如古代巴蜀盛行萨满文化(即巫文化),祭祀时,祭司(巫师)认为,饮酒使自己处于麻痹状态,以一种精神游离状态,便能达到与天神交流的目的。

  而关于洞藏酒的发源,有一段这样的传说:巴蜀众多民族之中,流传着一种由来已久的神秘感召,即对“洞神”的亲切敬畏,一些诸如苗族《苗族古歌》、土家族《梯玛神歌》等原始性的韵文作品中皆有详细记载,作为对“洞神”的尊重,祭祀之际,穿着血红法衣的苗巫“巴代雄”或土家巫师“梯玛”,会带领族人恭敬地将陶坛密封的酒、牲畜祭品等送入洞中,供“洞神”享用。次年再祭时,“洞神”享用过的祭品便被族人视为神的赏赐,或分享,或供奉。

  洞藏酒就这样神奇地诞生了:起初人们发现洞藏过的酒杂味去尽,馥郁芳香,毫无粗糙辛辣之感,便将此琼浆看做神赐祥物。而随着年岁推移,人们逐渐发现,神赐琼浆竟与洞穴贮藏环境有关,最后逐渐就有了以洞穴藏酒的习俗,而洞藏美酒之法,也因此沿传千年……

  “醉八仙”到“蜀道难”

  三大藏酒洞的天赐秘方

  泸州老窖有三大储酒宝洞:八仙洞(又称纯阳洞)、龙泉洞、醉翁洞。

  三洞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八仙洞。其名字来源小说《东游记》的记载:相传八仙洞是八仙修炼的地方,在西王母寿诞之时,八仙将泸州美酒敬献给王母,王母品后赞道:尤胜琼浆玉液。所以,八仙大喜之下狂饮至酩酊大醉,从蓬莱仙山归来时,在东海与龙王斗法,最后八仙之一吕洞宾仗剑斩杀蛟龙葬于泸州回龙湾,并将宝剑插在此处,化作宝塔守护一方百姓――这便是当地极为著名的“锁江塔”(当地居民又称其为“八仙塔”)。

  传说归传说,史料中关于八仙洞是这样记载的:南宋末年,泸州城外西南一角的酒务街上,最早出现来自于山野之间的洞藏酒之法。随后,有酒坊的工匠便将酿好的酒用土坛装好、密封,存放于八仙洞中,历经数年后开坛,其酒馨香四溢、味美甘甜。此后,当地人们纷纷效仿,“八仙洞里醉八仙”的说法也一时在泸州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八仙洞被官府强行征用,只许贡酒藏于洞中。这样霸道的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末才被打破:民国初年,泸州酒旗林立,八仙洞被实力雄厚的温永盛酒坊买断使用,终于让美酒再次回到民间。

  泸州老窖另外两大天然贮酒地,一处是位于凤凰山脚,与古营沟相邻的龙泉洞,它也是三洞中风景最为秀美的一处,再加上它与老窖的天然酿酒水源――龙泉井相得益彰,所以更有诗人赋对联赞美道:“凤凰山麓万里溪流闲送碧,龙泉洞中一帘风月独飘香”。

  而醉翁洞位于泸州小市,隔沱江与泸州古城相望。它因诗仙李白得名:李白曾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游经泸州,与泸州酒结缘,到了安史之乱时,李白再次被流放到夜郎(今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一带),他踏在泸州夜郎古道的青石板上,心中悲愤万千,在痛饮数盏泸州美酒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名作――《蜀道难》……

  藏酒洞有哲学

  超越环境与季节的神奇周易

  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这里的气候堪称亚热带气候类型的范本: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如此适宜的自然环境已经为泸州酿制好酒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而经过一代代伟大泸州酿酒师的努力,他们在古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出一套“如何更好地洞藏美酒”的方法,甚至在这其中,还加入了最早见于《周易》的阴阳哲学。所谓阴阳,其核心内容就是讲求平衡,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可失去平衡。而各位酿酒大师,则将此作为酿酒的最关键一环来看待:刚刚酿出的酒暴烈而不柔和,容易上脸上头(行业语称为“阳气上冲”),必须经过长期储存“损阳益阴”,酒才柔和好喝。

  这3个天然藏酒洞中,洞内冬暖夏凉,且空气流动极为缓慢,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左右,保证了洞内灵气对酒体的不断滋养,有助于酒体通过陶罐贮酒容器特有的微孔网状结构,吸山川之灵气,纳自然之神韵,实现从新酒的“极阳状态”转化为陈酒的“极阴状态”,最终达到白酒的阴阳平衡。

  游巴蜀李白篇5

  那时的他已是满头白发、病骨支离,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长堤上,摇摇晃晃,还喝着酒。这个夜晚,有他偏爱的月做伴,飒飒秋风中,他什么都不想要了,但唯一放不下的是酒。他一生醉得太多,醉得太沉。但这一次,恐怕是最后一次了。

  我写信给他,是想问问他,为什么我们活得不快乐,而他却能活得那么坦荡,那么洒脱?之所以问他,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李白和我们很像:他和我们,似乎都拒绝根的存在。

  李白降生在风走沙飞的碎叶,成长于神秘奇诡的巴蜀。他并未辜负这一切,他成为了一个有着豪侠之风的游吟诗人。

  我执意要称他为游吟诗人,因为他从未真正安适过,像荷马一样,不停地讲述着自己的史诗,以及那个王朝的史诗。

  他二十几岁独身仗剑而去,在洞庭露宿在蜀道探险,即使进了朝廷做了官,也依然是一副落拓不羁的样子,最后终于仰天大笑着离开了……

  李白永远在路上,饮他的酒,唱他的歌。他没有根,因为他不想被牵绊。

  我们也没有根,我们也在刻意逃避根的存在。

  当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时,当信息高速公路的包围圈不断缩小时,当复制后的短信群发成为节日最好的祝福时,我们也在路上渐行渐远,远得看不见自己的家。

  飞机上的人不断地倒着时差,地铁站的人不断地看着钟表,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无法停下。我们在匆匆忙忙地跋涉,忘记了给心灵找一个停靠的港湾。

  有一天,当我们再也无法忍受京剧的咿咿呀呀时,当我们在贴春联时竟然将上下联贴反时,当我们发现自己一个繁体字都不认识时,我想起了李白……我很想写信问问他:“我和你都在无根的世界中漂泊,为何我不快乐,而你却很享受?”

  可惜,没有机会。

  公元762年的深秋,他想再一次举杯邀明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于是他纵身一跃,抱月而眠。这是最诗意的死法,连死都是一首诗。

  原来李白用他的方式给我回了信,我这才明白他的漂泊和我们的漂泊是不同的。

  他是为了理想,为了自由,为了美,甘愿漂泊。而我们呢?我们是被物欲驱赶着漂泊,我们的精神是没有根的。

  我在2012年秋天的月夜写信给李白,我知道。这终究是无济于事的。谁能像他一样天真而又认真一生呢?我注定还要漂泊下去,但我奢望着能像李白一样只是行动上的漂泊,精神上能有个根。别让我漂得太远。

  游巴蜀李白篇6

  关键词:李白,边塞闺怨诗,塞防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如果说,战场杀敌的血腥,塞外风光的苍茫,是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那么,李白十多首的“边塞闺怨诗”[1]通过思妇的情感和生活来反映边塞的,表现出了女性对征夫的思念爱恋、怨恨嗔怒、生离之痛和死别之悲,被称为“征夫怨妇”。本文希望一方面通过具体篇目的分析,展现诗人边塞诗歌的面貌,另一方面诗人在对边塞战争的认识上,思想不断变化,并形成一条脉络,由它串联起来的诗歌即是诗人情感喷发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塞防思想和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李白的边塞闺怨诗歌,透视李白塞防思想的演变,可以将其分为大致三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未涉疆土与走马太原

  (一)李白《捣衣篇》“红粉楼”、“金剪刀”、“相思枕”、“连枝锦”、“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等等,无不显出李白诗中富丽的闺阁与精致的闺情,可见其模拟汉魏乐府的绮丽缠绵之风,“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闺怨与边塞相接,跨越空间的相思因为寄托了生死和前途而有了独特的魅力,具有了初唐稍作疏朗开拓的样式。胡应麟《诗薮》云:“太白捣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调”,邢《唐定风》云:“子安捣衣尚袭梁、陈,此虽绮丽有余,而神骨自胜矣。[2]

  (二)开元二十三年(735),友人元演邀游太原,李白滞留北地一年之久,期间曾游北岳及雁门,有《太原早秋》等作,后也作《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回忆这段往事,有“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等句,都可见其对边塞的初步印象,有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有对军士驰骋沙场的赞扬。这都受到盛唐时期昂扬的爱国热情、雄壮的塞防军歌的影响。

  二、第二个时期――奉诏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处在长安政治权利的中心,看政令的起草与下达,执行与结果,李白除大量应制诗歌的之外,仍有心系边关之作,如送别友人赴边,歌颂反侵略战争,反对盲目拓边的侵略战争。随着对朝堂腐朽黑暗认识的加深,感到悍将邀功与士卒血战,歌舞升平与百姓疾苦的对立,从而对边疆战事有了冷静的思考。这个转变成为这一时期边塞闺怨诗歌的基调。

  边塞诗组歌《塞下曲六首》赞颂壮丽、动荡的边塞生活,表现盛唐时期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其五:有“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在爱国热情的感染下,希望妻子理解丈夫的边塞豪情,支持丈夫的建功立业。

  朱熹言:“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的。”(《朱子语类》)李白边塞诗以雄豪为主,不乏细腻感人、委婉含蓄之作,用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来表示他对黩武政策的反对。《子夜吴歌?秋歌》(天宝元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王夫之以为“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3]千里月色,万户捣声,不尽的柔情,无限的希冀,构成雄阔明丽的诗境,是“有血痕而无墨痕”之作。

  《关山月》(天宝二年)有“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把天山之外的戍客与高楼之上的思妇联结在一起,让相思之情穿越广阔的时空而对接,笔法空灵,情意绵长。及《思边》,“以下六篇,俱写思妇,因系一处。”[4]即《思边》、《折杨柳》、《乌夜啼》、《春思》、《秋思》、《春怨》,李白将女子内心的痛苦表露无遗,借女子闺怨抒发对边塞战争的不满和反省,对于边塞战争的态度由歌颂到客观冷静对待,不再盲目肯定。

  三、第三个时期――北上幽州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新唐书》卷五十?志四十?兵),唐的藩镇割据越演越烈,营州杂胡安禄山“性尤狡黠,善揣人情”[5],权势步步攀升,阴蓄图谋不轨,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当天宝十载时,幽州节度使幕府判官何昌浩力邀李白北上,李白抱“且探虎穴向沙漠”之志入幽州,看到边塞人民在战祸中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遭遇,认识到藩镇割据的现状,使得他本来就反对侵略战争和穷兵黩武的立场更加旗帜鲜明。当边塞战争的残酷,反映在边塞闺怨诗歌当中,更有一种凄婉动人、哀怨深沉的穿透力。

  李白《北风行》、《代赠远》、《闺情》无一不“恨”。《北风行》,今人詹瑛《李白集校注》云:“诗云‘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当是事实。此诗盖天宝十一载冬,太白于幽州作。”[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边塞的雪,落入女子苦涩的心中,“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遗物在手,不忍再看,对战争血腥残酷的控诉,对丈夫一去不复返的哀思,“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竟是这般沉重,这般苍茫。

  李白的边塞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一方面,诗人以男子作闺音,开阔了诗境,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因其实地考察而有别于从未到过边塞的诗人作品;又因其未直接参加战争有别于上阵杀敌的诗人作品。他的边塞闺怨诗转入哀怨不己的征妇的内心,奋笔疾呼,对她们的命运始终给予了深切关怀。

  反观李白之前的唐代边塞诗,多是颂扬大唐帝国武功的强盛,而李白更多地看到了战争背后的苦难,批判开边战争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遭受了巨大痛苦,付出了巨大牺牲,看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让人感受到厚重的悲悯情怀,显示了诗人成熟而理智的批判精神。

  《唐宋诗醇》指出:“此等诗殊有关系,体近风雅,杜甫《兵车行》、《出塞》等作,工力悉敌,不可轩轾。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乃谓白作为歌诗,不过狂醉于花月之间,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视甫之忧国忧民,不可同年语。此种见识,真‘蚍蜉撼大树’,多见其不知量也。[7]

  李白对于边疆战争的态度转变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边塞闺怨诗歌也反映出其塞防思想的不断演变。第一个时期是李白对边塞的认识从书面到实地,是早期仿汉魏乐府精致闺怨到走马太原的昂扬宏阔;第二个时期是李白进入盛唐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之后,对于边疆战事的再认识,情感态度从建功立业的热情到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第三个时期是李白北上幽州探“长鲸白齿”终徒劳“三献君”,在藩镇割据的残酷边塞,他深刻认识到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坚定了反战的鲜明立场。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是智者,更是仁者,在血雨腥风中呼唤与呐喊,声声血、字字泪的诗篇,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真善美的典范。

  注释:

  [1]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3][6]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1.

  [5] 安旗,李太白别传(增订本)[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7] 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 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 安旗,李太白别传(增订本)[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3]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黄麟,唐代诗人塞防思想[M],香港:造阳文学社,1970.

  [5] 漆绪邦,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6] 王运熙,李白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7]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游巴蜀李白篇7

  【关键词】陆游;七律;渊源

  七律这一融合了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楚辞》以来的千年积淀,发展到陆游时代,经历了漫长过程,他对前人在诗歌艺术上留下的丰富遗产转益多师,自成一家。受到陆游推崇的历代诗人有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人。本文以钱仲联先生的《剑南诗稿校注》为范本,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陆游在该诗集当中化用前人成句进行统计和分析,进一步探讨诗人七律创作对前人诗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陆游一生共创作近一万首诗歌,其中律诗成就最高,“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令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织巧。”【1】共有3184首律诗,约占总数三分之一。而在所有律诗当中,学习前人作家作品达九十五个,化用前人诗句高达1035首,约占律诗总数三分之一。如此庞大数字,从侧面展示出陆游对前人成果重视和学习,化之为己用,兼收并蓄。其中排在前十位的诗人和作品分别是杜甫211首,苏轼72,庄子70,韩愈65,黄庭坚49,陶渊明45,李白39,屈原35,《诗经》34,古乐府30,杜牧23,《孟子》21。“盖陆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甚广,眼界、心胸均相当开阔,而不同于一般孤守一隅,寡于闻见者,故其诗之源甚广,远法《骚》、《庄》,近取当代,囊哲时贤,几乎一网打尽。”【2】诚如赵翼《瓯北诗话》认为,陆游七律有三变,以杜为正宗,前期学江西诗派,尤以黄庭坚为主,刻重炼字造句,尤于筋骨;至投戎巴蜀以后,诗风渐窥宏大,雄放悲慨,主要承传苏轼诗风,兼具屈原之“骚体”,杜甫之沉郁与李白之浪漫;晚年又造坦夷朴素,追求庄子澹然朴素与渊明平淡自然,隐见一生诗法发展和变化。下文就影响最大三位诗人略为探析。

  一、杜甫之沉郁苍凉

  关于杜甫,袁行霈先生说:“追溯陆游诗歌的艺术渊源,当然要首先追溯杜甫。陆游不但推崇杜甫的诗歌艺术,而且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3】杜甫与陆游均经历社会动乱时期,忠君爱国,用情专一而终不见用使他俩一拍即合。杜甫七律最主要特点为沉郁顿挫,其中“悲”是主导风格,《登高》为其七律代表作,尤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是显示杜诗沉郁风格之范例。陆游很多七律极似杜诗这一风格,有《度浮桥至南台》、《初发夷陵》等等,又见《哀郢》篇:“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诗人所举意象萧条、沉郁,尾联二句写屈原内心怨恨没完全释放,悲婉苍凉。诗人将自己主动与屈原相联系,寄托强烈爱国情怀。与杜甫苍凉风格相比,陆游之苍凉似水,越施加压力越向四周扩散,故其七律更多是自我释怀的超然放旷;杜甫似土,将满腔忧患压抑于心中,越压越沉,越积越厚,更有不屈的生机。

  二、 苏轼之豪健雄拔

  方回推崇陆游诗歌,他认为“短章亦大篇,往往蛟龙惊。”【4】陆游诗歌重“气”,由苏轼的“气高天下”,建立养气说;由诗文的气,扩充到任重道远事功之气。认为倘若一个人胸中充满浩然正气,不仅作诗,甚至于做其他事情也能高人一筹。这种坚定而刚强的品格折射在七律上,就体现中期作诗主要表现的天骨开张,豪健雄拔风格。在《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早事枢庭虚画策,晚游幕府愧无功。草间鼠辈何劳磔,要挽天河洗洛嵩。”中,诗人于嘉州检阅秋操,想到功名未就,心里涌起一股哀愁,但尾联两句仍寄予伟大抱负,气概非凡,他不仅在边城防备小盗贼,还要奔赴抗金前线施展才能。通读下来,令人感到一种畅行无阻和健行不息的力量与气度。如无天骨开张,豪健雄拔风格,何有此感觉呢?张谦宜在其《斋诗谈》里谈及“放翁诗浑厚雄健”“才气豪健,议论开辟;引用书卷,皆驱使出之,而非徒以数典为能事,意在笔先,力透纸背。”【1】或许说的也是此类美学特征吧。

  三、庄子之平淡朴素

  直至晚年,陆游七律诗风一改从前沉郁苍凉、豪健宏律,主要归于平淡,“及乎晚年,则又造平淡,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亦尽消除。”【1】诗人所提倡并努力实践的平淡自然诗风,有借鉴陶渊明、梅尧臣,但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庄子的影响。尤为后期描写山水田园和叙写日常生活细琐的诗歌,诗的每一句都是特写镜头,篇中多有隽句,如“冻云傍水封梅萼,嫩日烘窗释砚冰”(《冬晚山房书事》),“老眼厌看南北路,流年暗换往来人”(《门外独望》)等。同时善于剪裁,抓住本质,高于自然,全诗如一幅幅秀丽的山水画、风俗画,写得具体形象,又清新隽永。在《南堂晨坐》中,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晚春山水画:“镜湖清绝似潇湘,晨起焚香坐草堂。日暖游丝垂百尺,花残新蜜酿千房。”感知着镜湖的清澈与透明,体验着阳光的温暖与蜜蜂的勤劳,在诗人笔下,一组组乡村典型意象构建世间的美妙,于平淡朴素中折射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风的淳朴。

  陆游七律主要体现沉郁苍凉、豪健雄拔、平淡朴素特征,“厚”、“健”与“清”并存,隐见一生诗学发展规律,折射其七律创作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成果上,遗貌取神,最后自成一格。正如韩愈所说“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陆游能对古代名家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历代大诗人的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5】陆游转益多师善学态度促使他汲取历代诗人之精华,最终成就自树立而不因循的一代大家。

  【参考文献】

  [1]赵翼.《瓯北诗话》【A】.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邱鸣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陆游诗歌艺术探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孔凡礼,齐治平.《陆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四川:巴蜀书社,1996.

  游巴蜀李白篇8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这里有山川秀美的自然风貌,地势奇绝,青峰竞艳,丹壑争流,具有天下第一流品质的自然景观;这里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上下五千年的巴蜀文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名人文豪竞相辈出,民族风情多样,民风民俗魅力独特。在这里,自然、人文、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之国的旅游资源――

  自然世界无边的神奇,那是锦绣的四川

  文化世界无尽的神秘,那是诗意的四川

  心灵世界无穷的神妙,那是韵味的四川

  饱含着醇厚韵味的三大内涵,吸引着海内外旅客纷至沓来,成为四川旅游业不断跨越,文化内涵不断升华,品质形象不断提升的源泉。

  锦锈四川

  大自然似乎在四川这块土地上聚集了全部的神奇和灵秀。古人用“雄、险、幽、秀”四个字形容四川的自然风貌。如今四川有关自然的世界遗产就有大熊猫栖息地、童话仙境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以及峨眉山、乐山大佛等四处五地,加上神秘原生态小寨子沟、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稻城“香格里拉”、“蜀山王后”――四姑娘山、亚洲海拔最低的冰川――海螺沟、风情万千的“女儿国”――泸沽湖、恐龙之乡――自贡、丹巴美人谷、桃坪羌寨等等自然奇观与仙境神景……历历如数,珠玉满盆,如锦如绣。

  满盆珠玉,需要金线穿珠。要真正体会到它的内涵,需要一种生态观赏的文化眼光。生态景观与自然载体,包括风景名胜、园林、山水,需要注入文化内涵,才具有美感和灵性。回归自然与回归文化是人类的天性,只有这两个回归结合在一起,才更具有魅力。单纯的自然奇景,如天坑、溶洞之类,一旦成为旅游地,也就被旅游者赋予了某种想象和理念,成为了文化。所以,纯粹的自然景观要靠文化提升其品位,靠岁月和历史积淀来形成它的个性。至于那些有名人题咏的风景名胜,由于有了美文佳句而使风光具有了历史底蕴,飘溢着文化的灵秀之气。游人至此,浅酌低吟,忍把浮名放在一边而徜徉山水间流连忘返。总之,自然载体与文化生成二者相得益彰,相失益晦,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不认识这个规律,盲目开发跨越,就会受到“旅游性破坏”和“开发性破坏”过度的惩罚。

  诗意四川

  四川是巴蜀文化永恒的故乡。从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到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再到战国早期世界最大的蜀人船棺葬遗址,从千年古刹洞天福地到羌原古堡,从“文宗在蜀”到“蜀女多才”,无不显示出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展现出如诗如画、如仙如幻的文化四川。

  巴蜀文化的五大特色构成四川诗意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横向空间布局脉络发展看,因四川特殊的盆地形与历史发展的积淀,巴蜀文化形成以盆地汉族为主体的巴文化、蜀文化与客家文化,同盆周(包括西部横断山脉民族走廊)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巴文化、蜀文化与民族风情,两者相结合的分布格局,显示了丰富多彩、民族花灿的旅游文化特色。

  从纵向空间发展脉络看,巴蜀文化是伴水而生的文化。它以江源文明为主线,以岷江、金沙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水系为文化走廊,形成扇形辐射状文化通道,这是四川发展水系流域专题旅游的绝佳环境。

  从地域文化的内涵差异看,蜀文化的内涵是重仙重神器的文化。蜀王仙化的传说很早,蚕丛、柏灌、鱼凫“皆得仙道”,望帝春心化为啼血杜鹃,开明上天成为天门奇兽,三星堆与金沙文化的如仙如幻,显示出四川是蜀人最早羽化成仙的文化想象力的起源处。用今天的术语讲,就叫作蜀人多浪漫主义,想象力和联想性丰富,便于旅游者体味四川作为“仙源故乡”的特殊人居环境的境界。

  从地域文化形态看,巴蜀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属于中华文明的原生型文化类型,是中原次生型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巴蜀以扬雄“太玄学”为代表的传统和谐文化,是四川旅游业,特别是创意产业发展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四川是“秀冠华夏”的“天下第一秀才”与伟人英杰之乡、才女之乡。“巴蜀自古出文宗”,四川是中国文坛英豪的孕育地。汉代出现了“文章冠天下”的“汉赋之圣”司马相如与“儒圣”扬雄。之后,从唐陈子昂、李白、杜甫到宋苏轼、陆游、明杨升庵、清张问陶、李调元,到现代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家,建立了巴蜀文学在国文坛的殿堂地位,他们都是育于巴蜀并领一代风骚的文坛一世之雄,是他们撑起今日诗意四川的脊梁。

  韵味四川

  四川民间文化和民间习俗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颇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川茶、川酒、川菜、川蔬享誉海内外,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早在唐代,四川就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川剧、清音、扬琴、竹琴、川北花灯、南充大木偶、王文坤皮影、芦山灯戏等民间绝活,源于先秦巴渝舞和唐宋竹枝词,显示出四川人以怡身畅神为特征的民俗世界的多样性。至于藏区的经幡和神舞,羌族的祭山和咂洒,大凉山的火把节,卡斯达温铠甲舞,白马人“跳十二相”等等,以及历代文人豪杰在四川留下的踪迹和传奇,则折射出四川人心灵世界无穷的神妙。


标签:李白文化诗歌四川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