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诚宜开张圣听 担起该担的责任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4 17:28:14 分类:书屋 浏览:70


每个人都希望天天开心,时时快乐。

但是,说快乐的时候,我们真的快乐吗?我们真有那么多开心的时候吗?

提到开心快乐,我们很容易就想到的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当看到刘禅用“此地乐,不思蜀“来回答司马昭的时候,我们除了同情和鄙视,剩下的也许就只有厌恶了。

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快乐吗?细细一想,他还真的快乐。

什么雄图霸业,什么王朝兴衰,和我何干。

我自咧嘴哈哈笑,管他明日与今朝。

这,才是阿斗真实的内心。

看看刘禅的人生,说不定,成了亡国之君,被封“安乐公”之后,倒是活踏实了,直到去世,他应该都是四平八稳、安享快乐的。

这时候,没有阴谋诡计,没有钩心斗角,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朝不保夕,甚至不用去看谁的脸色,不用提防谁的算计。

因为,一个贪生怕死、没心没肺的大傻子,谁会惦记着呢?

1.胸无大志,只盼享乐

刘禅生来多灾多难,屡屡遭受劫难。

兵荒马乱之中,颠沛流离的刘备,没有给过他安稳快乐的童年,甚至没有给过他一个能好好活下去的保障。

长坂坡之役,“扶不起”的考评,也许就慢慢在刘备脑海生根了。

战乱,还是战乱,除了读读书,透过厚重的帷幔,看着外面的刀光剑影,我想,刘禅的内心,至少是不喜欢战争的。

毕竟,没有亲历你死我活的厮杀,却时时能见到流血断头的场景。

不害怕战争,那是假的。

刘禅的生母甘夫人生卒年月不详,但是,自207年刘禅出生,到222年追谥为“皇思夫人”为止,总共15年的时光。

也就是说,15岁,他没了娘。

223年,刘备去世,成了孤儿的刘禅便要去承担世间的风风雨雨了。

我本庸凡,奈何加之泰山?,刘备没给他足够的学习和历练的机会,没有文武艺,没有济世心,哪里雄心壮志,哪来英雄情怀?“老子英雄儿好汉”,在这里,便成了一种调侃了。

刘备一死,要安邦定国的刘禅,会和黄皓更和睦,还是和比生父更严厉的诸葛相父更亲近,那就两说了。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的赞许,何尝不是刘备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刘备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养子)封、禅、永、理,寓意深远。

然而,刘封被赐死,刘理早卒,

刘永也不见才干,其实,一方面因为刘备不以刚强行世,另一方面也和刘备忙于军国大事,疏于教诲有关。

主理朝政之后,那些烧脑的军国大事,肯定让刘禅时时脑仁生疼。

更关键的是,这个相父还不会宠着惯着。

所以,这个后世的“安乐公”,当然心甘情愿地“死于安乐”了。

刘禅甘于“死于安乐”,不感念蜀地之乐,也没有亡国之悲。

除了无力回天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这个儿皇帝是真心不快乐。

这一点,从《出师表》里可以明明白白地感受到。

2.我本庸凡,奈何重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对诸葛亮的推崇和赞美,也是陆游的自况。

以陆游的见识,自然明白诸葛亮的宏大志向。

然而,在刘禅看来,这就是一篇极具杀伤力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里,诸葛亮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临终前的诸葛亮表现出来的是品行高洁、才学渊博,表现的是慈父对孺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相比之下,《出师表》就强悍多了。

可以说,《出师表》就是一篇战斗檄文,它要讨伐的就是刘禅,要挑战的就是刘禅骨子里的那些庸俗懒懦,要制服的就是刘禅日日夜夜枕着入眠的“富贵温柔”。

这是一颗当量非凡的重磅深海炸弹,让刘禅时时刻刻心惊肉跳却又无所遁形。

3.重磅檄文

在这短短的630字里,写到了“出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到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二情怀。

然而,这篇表章最出彩的,还是诸葛亮的政治智慧。

它熔铸的是诸葛亮半世操劳的政治考量和人生感悟。

表章里,诸葛亮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真正做到了知人论世,量体裁衣。

充分体现的是他对天下大事和刘禅秉性的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文章读完,刘禅便不能不被死死的掌控住了,只是不知道这是不是史上最早最成功的PUA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一开篇,诸葛亮提到了刘禅的父亲刘禅。

“先帝”一词,提及父辈,再点伤悲,让刘禅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

接下来不认真听话,不踏实做人,不认真做事,便会是对“先帝”“先父”的忤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多惨痛的事实啊。

这时候,是男人的,就应该站出来,勇敢地站出来。

这是孝道,也是男儿该尽的责任。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是死,还是活着问题。

风雨飘摇,是做个覆巢之下绝望呻吟的懦夫,还是男儿当自强?看在“先帝”的尊面,您该知道怎么取舍了吧?这是借势压人。

这不是臣子霸道,而是“江湖险恶,身不由己”。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文臣武将,大小官吏,他们都舍生忘死,甘愿为“先帝”和陛下尽忠。

下臣人等尚且知道效忠“先帝”,陛下当然应该做得更好。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是大棒和糖果并用。

陛下,您要好好听得进去臣子的意见和建议,因为这是为了刘汉大业着想,为了“先帝”声名着想。

陛下,我们没有谁看不起您,您自己也应该看不起自己,或者认为全部都是我们做主,您可千万有主见哪!

接下来,诸葛亮又提了赏罚分明和亲贤远佞的两点建议,算起来,也是切中肯綮的。

“诚宜开张圣听”,“诚宜”的意思是的确、真的应该,是在告诫刘禅不能违背常识和常理。

这里面有没有责备,还不大好说。

然而,接下来的“不宜异同”“宜付有司”“不宜偏私”是预警,似乎也是告诫了。

至于“亲贤远佞”这一建议,诸葛亮更是用生死存亡的例子来解说的。

当然,这个二十来岁的“好少年”,并没有像诸葛亮希望的那样,做个“乖乖”的“好皇帝”,因为,他的骨子里不单缺乏能耐,更缺乏担当。

文章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再次提出“先帝”的恩情和夙愿,表明自己的志向,当然更是在敦促刘禅更要严于律己--臣子鞠躬尽瘁,主上当然更要以身作则了。

两段文字叙述了三件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这三件事,无论对于诸葛亮本人还是对于西蜀国内或者对于整个天下都是极为重要的大事。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举重若轻,一百多字叙述三件大事,这样词约义丰的处理,反而足以让刘禅自己去慢慢思考,慢慢品味。

通读《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没有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教导后主。

他以情以理,恩威并施,情义当先,仁德不让,情势省人,忠孝催人。

没有苛责,胜似严训,让人思之,惶惶而退。

结语

这就是诸葛亮,一篇六百来字的文章,胜过洪钟大吕,刘禅读了,肯定如醍醐灌顶,恍然而悟。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魄力,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让人心悦诚服地牢记训导。

短短一篇文章,诸葛亮用质朴深切的语言对刘禅耳提面命,娓娓而谈,充分显示了他政治家对时事和刘禅的洞若观火的才能,也显示了他高妙的说服人的技巧。

尽管,刘禅最终成了贻笑大方的亡国之君,尽管诸葛亮的殷殷期望成了泡影,但是,这并不影响《出师表》成为一篇杰出的表章,也并不影响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只是,他的政治才略用偏了方向。

时也命也,也许,英雄总要有些悲情的衬托,才能显现他的伟大。

所以,诸葛亮还是难以准确找寻他自己的用武之地,也许,对于三国,对于当时的整个时代,他都是一种错误的存在,最后才会有了后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喟叹。


标签:诸葛亮没有出师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