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詹才芳 但是最终失败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4 17:27:25 分类:书屋 浏览:130


前言

55年授衔后,詹才芳正在一处拿着酒杯,突然听到一句“首长好”,让詹才芳回头看去,原来是许世友、陈锡联等人来给他敬礼。

要知道许世友和陈锡联都是上将,而詹才芳只是一名中将,二位为何叫詹才芳首长呢?在闲聊中,王树声突然说道:“老詹啊,你还敢打陈锡联耳光吗?”

一句话让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开始憋笑,而许世友则很懵,王树声的一个问题也将人们拉回从前。

一.詹才芳

黄安县高桥镇,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地方,孕育出了一位传奇般的人物——詹才芳。

他的出生背景并不富裕,只是来自一个农民家庭。

在旧中国,农民们一直面临着生计问题,而詹才芳的家庭也不例外。

然而,命运对他的考验并没有让他屈服。

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误食野菜而不幸中毒身亡,而他的母亲也早在此之前就离世了。

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孤儿,孤独地面对着世界的残酷。

尽管生活环境如此艰难,但詹家的子弟们却怀揣着拯救国家和人民的理想。

詹才芳的兄弟姐妹都在大革命时期毅然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黄安县早期革命的中坚力量。

詹家堪称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庭。

1927年,20岁的詹才芳与他的两个哥哥一同决定加入党组织,在党的指引下,他们参与了黄麻起义,但是最终失败了,起义军被迫转移到木兰山一带,开始了艰苦的游击战争。

在那里,詹才芳与吴光浩、王树声、陈再道、戴克敏等七十二位勇士,与反动派进行了多次激烈的对抗,因此被赞誉为“木兰山七十二英雄”。

这么多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都曾是詹才芳的部下,这充分证明了詹才芳在军事领域的卓越资质和地位的非凡高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杰出的领袖在詹才芳的领导下工作,其中包括许世友。

许世友是红九军的副军长,而詹才芳是红九军的政治委员,詹才芳正好是许世友的直接上级。

此外,洪学智上将、王近山中将等人也是詹才芳的重要部下。

可以说,詹才芳的影响力涵盖了各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詹才芳的部下中还有一位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的杰出将领——李先念。

李先念的军衔之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尽管他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高级干部,但他本人并不追求名利,也不在乎自己的职位的高低。

在长征之前,詹才芳已经在红31军担任政委。

他在红四方面军川西第五纵队担任司令员,是一位红军的高级指挥官。

在鄂豫皖苏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声望远播。

解放战争初期,他归属于东北野战军,并担任第九纵队的司令员。

由于他在这些岗位上的出色表现,建国后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尽管他在野战军纵队改编为军队后担任了46军军长的职务,但他并未晋升为兵团级。

在军衔评定时,他只被授予中将军衔。

然而,詹将军对此毫不在意。

他坚信,凭借他在共和国建立过程中的卓越战功和贡献,他的名字已经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

二、一个耳光

陈锡联上将和詹才芳之间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当时,陈锡联只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他就要加入红军。

陈锡联的人生经历是一段充满毅力和决心的旅程。

从八岁开始,他被迫放牛为地主服务,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他遭受了虐待和殴打。

然而,他并没有沉沦于这种苦难的生活,而是下定决心不再忍受这一切。

他听说有一个组织致力于打击富人、帮助穷人,于是毫不犹豫地要求加入。

但是奈何一直没机会。

直到过几天詹才芳的到来。

詹才芳每一次领导游击队下山行动之前,他都会前往一个秘密的联络点——陈永厚的住处。

陈锡联这次抓住了机会,他对参加红军怀有坚定的渴望。

于是就向詹才芳说明了想参军的想法。

詹才芳友善地对他说:“你还年幼,怎能加入红军呢?再在家中多待一年吧,明年我们再来接你。

陈锡联没有因此而生气,他默默地回到了家。

1929年,红七军第三十一师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八个大队被迅速扩充。

在这次变革中,詹才芳被任命为第八大队的指挥官。

14岁的陈锡联依然坚定如初,他再次找到了詹才芳,向他展示了自己的决心。

尽管詹才芳曾试图劝阻陈锡联的决定,但最终他还是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并且成为了詹才芳手下的一名战士。

这也是陈锡联尊称詹才芳为“老领导”的原因之一。

但是詹才芳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他身边刚加进来的陈锡联经常犯错误。

有一次詹才芳让陈锡联给自己打一盆洗脚水,自己因为工作实在太累了,本想洗完脚就直接睡觉的。

但是意外却来了,在詹才芳将脚伸进盆里后,顿时大叫了一声,陈锡联听到詹才芳的叫声,还以为他遇到了什么危险,直接推门而入。

进门一看,詹才芳在那用手对着脚扇凉风,陈锡联一脸疑惑,詹才芳看见陈锡联凑到自己身边,顿时没忍住火气,给了他一耳光。

陈锡联被打懵了,詹才芳指了指自己的脚,好家伙,好几个水泡,陈锡联看了看脚,又看了看热气腾腾的盆,突然醒悟,原来是没兑凉水。

事后说起这件事,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三、救命之恩

然而,詹才芳并不是只有暴力,他还对战士们非常关心。

在一次行动中,詹才芳还救过陈锡联的性命当时,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后,推行了严厉的肃反政策。

在其中一次肃反行动中,陈锡联也被捕。

得知此事后,詹才芳愤怒不已:“这个年轻的红军战士是我亲自招募进来的,他的家境十分贫困,甚至连一条裤子都买不起,怎么可能是敌对势力的人呢?”詹才芳坚决地保护了陈锡联,使他得以逃脱险境。

结语

詹才芳和陈锡联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军队中的团结和相互支持。

这种战友情谊不仅在红七军中存在,也在整个革命队伍中存在着。

詹才芳的经历是一幅革命历史的微缩图,他的付出和牺牲代表了众多革命者的信念和奉献精神。

他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付出一切。

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坚定地迈向未来的道路。


标签:他的一个红军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