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资政大夫祠 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3 08:37:54 分类:书屋 浏览:145


“岭南处处有祠堂”

不久前,去广州出差,我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岭南地区,不管事繁华闹市、市井小巷,还是市郊乡村,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祠堂,数量之庞大,规模之雄伟,保存之完好,让人震撼,不免驻足观看。

这种岭南独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老家是非常罕见的。

在广州市花都区下榻处不远的三华村,有一座徐姓祠堂,名曰“资政大夫

资政大夫是何官职?

“资政”即帮助治理国政的意思,是一个官名。

民国时期,总统府设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随时咨询。

目前,新加坡仍保留资政的官职——分为内阁资政(MinisterMentor)和国务资政(Senior Minister)。

1990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辞职后,长期担任内阁资政,被新加坡人尊称为“李资政”。

“大夫”也是古代官职,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秦汉以后,设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

“资政大夫”是封建社会的文官,始置于金朝,沿用至元朝、明朝、清朝,清朝时期官阶为正二品。

资政大夫祠建造背景

资政大夫祠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因兵部郎中徐方正得到皇帝褒奖,祖父、父亲被加封“资政大夫”,为谢皇恩而建的一组家祠。

资政大夫祠文保牌

徐方正和徐表正堂兄弟,是清代花县人(注释:今广州市花都区),幼年好学,天资聪颖,几岁便能作诗文。

家境并不宽裕的父母,时常省吃俭用,请私塾先生给兄弟俩上课,传授知识。

徐方正的母亲因病早逝,继母(黄氏)将他抚养成人。

黄氏病重,他亲自煎汤熬药,昼夜服侍,被村民传为佳话。

资政大夫祠壁画

历经十年寒窗,徐方正和徐表正终于有了参加科举会试的机会。

由于经验不足,兄弟俩名落孙山。

但他们并没有气馁,道光十八年(1838年),兄弟俩再次踏上了会试的征程。

进了考场,也许是巧合,徐方正入座38号。

最终,兄弟俩均榜上有名,徐方正中了第38名进士。

不久,徐方正又顺利通过复试、殿试、朝考,最后被皇帝照召用。

由于徐方正为官清廉自持,刚明果断,深受皇上信任,被封为兵部郎中(正五品),负责管理军队,堂弟徐表正也被封为兵部主事(正六品)。

资政大夫牌坊

1853年,太平军从南京出发,进军湘潭,先后玫占了安庆、庐州、九江、汉口、汉阳、岳州等重镇。

清军涣散至使“靖港之战”失败,军内一片混乱。

徐方正受任于败军之际,深入军中调查,治理整顿军风军纪,荐举启用贤才。

另一方面,徐方正致力于招募新兵,扩编队伍,重振军威,为保大清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在国是栋梁,政绩显赫,在家中是孝子,敬孝父母。

1863年秋,同治皇帝下达圣旨,封赠:

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已故)为“资政大夫(正二品)”;

徐方正的祖母——黎氏为“夫人”;

徐方正的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正二品)”;

徐方正的生母——汤氏为“夫人”;

徐方正的继母——黄氏为“夫人”;

封赠徐表正的父亲徐时亮为“奉直大夫(从五品)”。

皇恩浩荡,传遍花县,徐方正、徐表正回乡,诚请家族长辈们共同商议建造资政大夫祠的事宜。

为了显耀皇恩,在使用木材上十分考究,工匠们不辞辛苦,从广西等地运来上等木材,精心打造。

徐氏兄弟又建造了南山书院和两座造型各异的牌坊——资政大夫牌坊、奉直大夫牌坊,牌坊上雕刻着各式人物、花鸟,“圣旨”二字更是精雕细琢。

资政大夫祠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坐南朝北,由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国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组成,占地面积22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是广州地区目前发现有圣旨,规模最大的古祠堂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属于硬山建筑群体。

南山书院

目前,在资政大夫祠,所有的柱子都是原有的,已经经历了两个世纪,至今仍然承载着祠堂的重量。

上面的穿插坊,是精致的木雕,大量采用深雕的手法,雕工精细,入木三分。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没有对其进行重漆,让大家真实地看到晚清岭南木雕工艺。

荷塘与祠堂交相辉映

荷花盛开

资政大夫祠前后,分别由一方荷塘和一处大型后花园。

其中,荷塘是一个亮点,每当夏季来临,2700平方米的水域被荷叶铺满,荷香扑面而来。

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的荷花竞相开放,如同少女粉红的面颊,含笑伫遥望荷塘。

依靠在荷塘旁的汉白玉围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与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群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荷塘与祠堂交相辉映

水仙古庙

离开资政大夫祠的时候,发现在出口处有一座水仙古庙,通过文保公示牌得知,它也是资政大夫祠建筑群的一部分。

远远望去,前后有三座大殿,虽然谈不上雄伟壮观,但是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大殿屋顶上的彩色的的双龙雕塑手法夸张,工艺精细。

走进大门发现,该古庙没有对外开放,未免有一丝遗憾。

水仙古庙

为什么“岭南处处有祠堂”,而中原地区却非常少见

广州资政大夫祠不仅是三华村徐姓族人供奉祖先、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是中华民族重德尚学、忠孝礼义传统的体现,建设好自己的家乡,报效国家;还是岭南祠堂文化的典型代表。

笔者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岭南处处有祠堂”,而中原地区却非常少见?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原因如下:

资政大夫祠曲径通幽的后花园

首先,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东移是一个历史发展趋势。

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发达,达官显贵热衷于修建祠堂以光宗耀祖。

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相对比较贫困,并且经常面临黄河泛滥,旱灾、蝗灾等灾难,大规模修建和维护大型祠堂难以实现。

其次,在中原地区,至今还有很多以“某某祠堂”命名的地名。

可见,该区域原本是有祠堂的,但是几乎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损毁殆尽。

岭南地区,似乎远离那场风波,很多民间祠堂得以保存。

另外,岭南地区地处经济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商贾众多,归国华侨、华裔也很多,将修建祠堂作为寻根问祖,回报乡梓的一种形式。

所以就产生了这种“岭南处处有祠堂”的现象。

2.3米的青云巷相隔,巷道用5列花岗石并排铺砌

结束语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朝,宗庙为天子专有。

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

在古代,祠堂是是一个家族的核心,由德高望重的男性为族长。

整个家族的事物,从婚丧嫁娶,一直到读书祭祖,从耕地一直到各种家庭纠纷,都是在祠堂里进行主持决定,这就是族权。

如今,这种家族宗祠方式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在民间,是否要重建宗族祠堂?欢迎谈谈你的看法。

往期精彩视频:

广州资政大夫祠:2000平方荷花竞相开放,粉嫩娇俏,如同美人出浴


标签:大夫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