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达摩 大乘楞伽正宗决)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3 08:34:07 分类:书屋 浏览:134


六世纪时梵僧“菩提达摩”渡海到中国(南北朝)宣扬佛教,他在中土传法时的特殊经历及其创发的“壁观”修心禅法,被后人附会形塑出一系列“达摩”相关的传奇性 故事与形象

宋初《景德传灯录》即收纳了十世纪左右关于达摩的传说事迹、语录,并登录入藏,达摩从此被定位为印度佛教二十八祖的最后一祖、中国禅宗的初祖,人称“达摩祖师”。

一、达摩的形象:

达摩的形象于盛唐时已出现,如罗汉或比丘样貌。

南宋后因禅画兴起,达摩形象便从传统窠臼中跳脱出来,专属达摩祖师的图腾式符号于焉形成——胡貌梵相、双目炯然、腮络须、大耳环、额头高广、头戴风帽等 等,姿势或坐或立,后世几乎都以此形象来诠释达摩一苇渡江、面壁禅坐、慧可断臂、 只履西归等传奇故事。

六世纪时梵僧“菩提达摩”(下称“达摩”)渡海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宣扬佛教, 他在中土传法时的特殊经历及其创发的“壁观”修心禅法,被后人附会形塑出一系列“达 摩”相关的传奇性故事与形象。

宋初《景德传灯录》即收纳了十世纪左右关于“达摩” 的传说事迹、语录,并登录入藏,达摩从此被定位为印度佛教二十八祖的最后一祖、中 国禅宗初祖,人称“达摩祖师”。

达摩传法所形成的禅宗、达摩传奇性的传说、以至于达摩造像的绘制等等,可说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征。

而世人对“达摩祖师”的尊崇可谓贯通古今,在佛教与民间信仰处处可见“达摩祖师”的踪迹,其影响更流布海外,深入日本传统的文化之中。

二、“鲜为人知”的达摩事迹

南北朝后期,中国佛教思想诸宗并弘,南北禅风各异,北方盛行法华、维摩、净土等思想,南方流布成实学、涅槃学、弥陀信仰等,并融合了魏晋玄学。

此六世纪之际的梵僧菩提达摩东来,为往后的中国禅宗发展种下了根苗。

随着历代《僧传》、《语录》、《灯录》等撰述之渲染附会,达摩口出玄妙禅语、身具神通异能,被后人尊为印度西天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关于达摩的众多传说事迹到了十世纪左右也几成定案,借着宋初《景德传灯录》的登录入藏,达摩的传记终成定论。

01达摩事迹

关于达摩的生平说法不一,学者们则有一折衷性看法可以参考。

达摩即是“达摩多罗”,生于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之南印度,与佛大先同学于有部宗匠般若多罗; 达摩撰《杂心论》,解释法相、兼述禅法。

般若多罗卒,达摩与佛大先搜集经论、弘扬 大乘,又吸收般若思想、扬弃五门禅,创立了“大乘顿禅”;在罽宾行化多年,宋元嘉四年(427年)惠览来此从学。

达摩后又回南天竺化众数十年。

刘宋泰始三年(467年),东渡来华(广州),居诃林(法性)寺,并至京师求见求那跋陀罗,受赠四卷本《楞伽经》;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北渡至魏,游化嵩、洛,这段期间,曾教授弟子僧副。

北魏孝 明神龟二年(519),游永宁寺;梁武普通八年(527年),闻梁武好佛,乃再次南下,不 契其意;又北渡,住锡嵩山少林寺。

梁武大同二年、西魏大统二年(536年),端居而逝, 卒年一百六十七岁。

达摩入华,正值中国佛教大规模译经、讲授、注疏的时代。

达摩的禅法是般若化的代表,以“理入”、“行入”并举,是定慧双修、悟见与生活融合。

达摩从言教的闻而思,到不依言教的思而修,不靠神通、不落名相,有逻辑、有实践,自觉圣智、摄化众 生。

达摩禅法“定学”初到中土,执名相之徒不能理解,而大加讥谤,达摩的“二入四行”是长期在中国弘法的结晶,以《楞伽》印心,以“如来禅”自居,开后世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先河。

百年之后,道宣则力排众议,高推其“大乘壁观、功业最高”。

关于达摩生平及事迹的版本颇多,兹引用印顺法师于《中国禅宗史》中所归纳之内容整理如下:

02生平及重要事迹内容:

姓名:

达摩|菩提达摩多罗|达磨多罗|菩提达磨

籍贯 :

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

生卒 :

380?-530 不测所终

出处:

《洛阳伽蓝记》《续高僧传》 《历代法宝记》《曹溪别传》《宝林传》 昙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序 《续僧达摩传》 《续僧慧可传》《历代法宝记》《续高僧传》《六祖坛经》《历代法宝记》 《祖堂集》

结局:

灭化洛滨

著作:

达摩论(二入四行、大乘楞伽正宗决),破相论、悟性论、血脉论,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心妙用诀、达磨易筋经。

三、达摩的传说: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夸大、巧妙地将达摩与其相关人物传说整合成篇,达摩形象的主要事迹如:印度时期之借珠论道、付法说谶、降伏六宗、度化王侄;渡海来华后有会见梁王、渡江面壁、神光求道、试徒传法、中毒示灭、游千圣寺、只履西归。

元之后, 达摩被寺院及民间信仰纳为“十八罗汉”之一,达摩“禅师”就此与“罗汉”有着不解之缘。

明代中期因神怪小说《西游记》的流行,全面开展达摩形象世俗化的的传记小说《达摩传》、《罗汉传》、《东度记》也出现了。

明末时嵩山“少林寺”向外宣扬“达摩武学”,借达摩名之《易筋经》、《洗髓经》及少林拳等则于武术界塑造了达摩的另类形象,与“禅师”、“罗汉”,鼎足而三。

明清小说中强化了达摩具有罗汉果位与神通能力(如:一苇渡江、死而复生、只履西归等等),让达摩在小说中扮演了禅宗祖师、持履罗汉、武学宗师三种身分,在题材内容方面除了延续达摩之出身学法、继祖行化、渡海传禅、慧可断臂求心安与正法传承, 少林壁观、五次被毒、慧可断臂、传付衣钵、从容化灭、只履西归,并增添达摩上山会少林,将达摩在禅意与武术方面进行融合的故事情节。

宋元以后所流传的诸多与达摩有关的文献、传说及小说内容,为历代画家们提供了许多创作的素材,不但描绘出达摩的精神修为、超逸自在的神韵,更将达摩传奇性的人 生与弘法事迹透过画迹流传于世!


标签:中国事迹形象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