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边飞 记录到的最大距离是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3 04:48:34 分类:笔记 浏览:135


文|科普圈

在童话故事中有一种“无脚鸟”,从离开巢穴开始就不断飞翔,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它们会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荆棘,发出凄美的歌声,然后死去。

现实生活里没有跟这个描述完全相符的鸟儿,但确实有一种鸟类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连睡觉都是边飞边睡,落地几乎等于送死。

它,就是雨燕。

雨燕是雨燕科鸟类的通称,一共有18属84种,最常见的是北京雨燕(楼燕)。

它们是长距离飞行的冠军,迁徙的往返距离长达3万公里,甚至能连续在空中飞10个月不落地。

“以天为家”的雨燕

雨燕体长10-30厘米,体重9-150克,有着大大的镰刀形翅膀,上面有10枚长的初级飞羽和一组短的次级飞羽。

雨燕的翅膀使得它们能够快速飞行,一般时速可达110公里,飞行上万公里不成问题;最快的时速有三百多公里——跟高铁一样快。

它们既可以飞得很快,也可以飞得很久。

《当代生物学》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在非繁殖期间,有19只雨燕99%的时间都在空中飞翔,大多数仅在夜间停留在地面几小时。

相关研究显示,普通雨燕平均每天能飞570公里,9天内每天飞行超过830公里。

这样的飞行时间和速度,说是“以天为家”也不为过。

事实也是如此,它们的进食等生理需求,大多是在飞行中完成的。

所有的雨燕专食昆虫和蜘蛛,最主要的猎物是蜜蜂、蚂蚁、苍蝇等等,并且捕食的场所是在空中。

喝水的时候,它们也不像其他鸟儿那样停靠在岸边、石头上惬意饮用,而是掠过水面时饮水。

至于排泄更是不必多说,不光雨燕,其他鸟类也有在空中解决的情况。

最神奇的一点是,它们甚至可以在空中睡觉。

雨燕飞行时可以采用“半脑慢波睡眠”的方式休息,一边大脑保持清醒,另一边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此时,它们会适当降低飞行的高度,保持飞行的平衡,以免坠落地面。

雨燕在天空来去自如,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度过,这样的它们,在地面上的生活会是啥样呢?

落地几乎等于送死?

翱翔于蓝天的雨燕,落到平地上的下场却很狼狈。

它们的腿脚跟其他鸟类相比较为小巧,而翅膀又非常大,所以一旦坠地,就难以借助腿部的力量再飞起来。

坠地的雨燕长时间暴露在空地上,就增加了被天敌发现的几率。

这时它们难以飞翔避敌,很容易遭遇危险。

因此,“落地”对于雨燕来说,并非什么安全的选项。

当然,这也不是说它们一辈子都只能飞。

除了少见的“歇脚”之外,在繁殖季节,雨燕会停下来筑巢育雏。

它们的脚无法用力弹跳,但是可以牢牢挂在垂直面上。

雨燕的尾巴有叉尾、针尾,针尾型雨燕的尾羽坚硬,可以在它们停留在垂直面时,起到支撑作用。

抓持在垂直面的雨燕如果想要重新飞起来,可以先往下跃,然后挥动大翅膀起飞。

相似又独特的繁衍方式

繁殖是雨燕难得落地的时期,此时的它们跟很多鸟类一样,需要为孕育雏鸟而搭建巢穴。

雨燕的繁殖期大约在5-7月,它们对配偶非常忠诚。

筑巢时,雄鸟会先抵达巢址“占位”。

不同种类的雨燕,选择的巢址和筑巢大小都不一样。

比如烟囱雨燕,它们的巢就是沿着垂直的烟囱搭建的;黑雨燕则把家建在海浪翻涌的悬崖峭壁,浪花的飞溅可以掩护它们的巢穴。

因为雨燕在地面上缺乏机动能力,所以它们的巢基本都建在爬行类、哺乳类掠食者难以企及的地方。

而它们繁衍后代的方式,又区别于其他鸟类。

雨燕可以在空中完成交配,雄鸟跟雌鸟飞到合适的距离和位置,对准泄殖腔后飞行一段距离,只需要几秒钟即可。

之后,雌鸟会产1-6枚卵,孵化时间半个月到一个月,雏鸟留巢的时间为1-4个月。

刚会飞的普通雨燕幼鸟,就展现出了强悍的飞行能力,3天内能从英国飞到西班牙的马德里。

有的幼鸟从飞离巢穴后,一直在天空生活,直到2年后的夏天,才着陆在某个潜在的巢址。

血色燕窝是雨燕啼血而成?

燕窝不止取自金丝燕的巢穴,有的也来自于雨燕的鸟巢。

一些种类的雨燕能够用舌下腺分泌的液体,混合其他物质做窝,但它不是我们寻常意义上的“口水”。

燕窝是一种珍贵的营养品,有些特殊的燕窝呈现红褐色,被称为“血色燕窝”。

有人说,血燕是雨燕“呕心沥血”制成,价值更高。

血燕的价格一度被炒到万元一两,受到利益的驱使,还有商家人工制造“血燕”出售。

但专家表示,血燕并不是雨燕用血筑成,而是燕窝处于密封的洞里,在高温、潮湿环境下经过氧化发酵的产物,营养成分跟普通燕窝差不多。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它们飞行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