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象牙塔下 但可以代表中国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3 04:45:55 分类:笔记 浏览:64


近几年,人工智能和5G、物联网等一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新蓝海。

在我国,关于人工智能(AI)的探讨也逐渐从产业领域开始向教育延伸。

人工智能教育步入课堂,逐渐成为现实。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不到两年时间内,先后有6份文件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正式被纳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

在政策的推动下,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迅猛:多套教材相继发布;AI企业与学校联动,产学结合抢占市场;青少年创新竞赛AI项目风头正劲;包括清华、北大等高校的自主招生录取名单中,信息学特长生的比重也逐渐增多。

按照新课标要求,今年9月秋季学期,北京等已经开始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市就将率先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人工智能课程也在其中。

作为54所标杆培育校之一,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今年9月新学期将在新高一专门开设一个人工智能实验班,这也是上海市普通高中推出的首个人工智能班。

AI已成信息技术教育主线

按照新课标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其中,必修模块包含认识数据、算法和编程、数据处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共四个部分;选择性必修中的模块4,是高中统编版AI课程《人工智能初步》。

从以上课程安排中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已经作为主线,整合了传统计算机学科的重点内容,融入了信息技术学习过程,而非脱节,完全可以成为人工智能基础课。

如果信息技术教育能够按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就是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最好规范和保障。

在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上,其核心观点是,学校在遵循贯彻课程标准的同时,适当探索即可,没有必要让人工智能教育过多的争地盘、争特色。

除了学校教育,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相继公布人工智能的推进计划,教育+AI已经成为新风口,并引发激烈角逐。

“教育+互联网的阶段已经过去,教育+AI才是未来的希望。

”用大数据实现教育个性化,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在成倍放大教育产能的同时,优质教学资源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教育的AI+将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老师。

比如,在知识传递方面,很大的一部分会被智能和技术所取代。

文本的批改,简单的答疑,作业的修改,这些工作完全可以自动化。

老师和学生很多的服务性能,包括交流、缴费这些完全可以被自动化,有60%的工作可以被替代。

以语言教育为例,以科大讯飞、网龙、清睿教育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通过语音测评、语义分析提升语言学习效率。

新东方、好未来等上市公司引进的分级阅读通过机器和算法制定标准,对学生与读物测定评级,完成自适应阅读。

现在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教育爆发的初期,基础设施已经很成熟了,比如处理器技术和云计算,以前的人工智能还得搭个服务器,现在处理器速度上来了,也有了云计算,基础已经打好了。

教材里的人工智能何去何从?

内容服务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核心,而教材和课程则无疑是教育内容的核心。

因此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关于人工智能教材的探索并不少。

例如去年4月份,商汤科技就推出了高中版人工智能教材,又在一年后推出初中版AI教材,目前小学版本据说也在酝酿之中。

那么,我国人工智能教材编写到底有哪些优势和短板、应围绕哪些内容、又有哪些原则呢?在“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上,教育部高中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专家组成员、人工智能教材主编樊磊分享了他的观点。

樊磊认为,与国际人工智能教育相比,从优势上看,一方面,我国已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因此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社会响应,都有利于其发展。

这也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工智能教育热;另一方面,我国此前在人工智能教育、包括多少可以认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创教育,有过一定探索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源、课程。

同时,也存在着课程单一、依赖性强、本地化不足等短板,有些甚至非常类似于华为在高科技领域所处的状况,是卡脖子的短板。

例如,我国现在适合于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应用场景和数据集还非常的匮乏。

编写教材的人使用数据集时,没有选择余地,只能选择大家都用的。

这就造成了教材、课程内容的雷同单一化现象。

另外,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所依赖的AI平台,对开源软硬件平台依赖严重。

这就造成了平台的原创性严重不足。

更严重的是,因为过于依赖开源,所以一旦开源出现断供,人工智能教育也就很难继续。

教材本地化也是一大问题。

虽然目前国内出版了很多种基础教育教材、具有中国特色的很少。

教材本地化问题虽已经不像一年前那么严重,但是在实际编写时还会发现,很难找得到我国自己的素材、案例、准则、体系,以及应用场景。

给孩子“不深入研究”的选择权

人工智能需要有扎实的编程、算法、数学基础,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甚至还需要有一些天赋。

因此,从小抓起,搭建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十分重要。

此外,人工智能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影响,即使不从事专业人工智能领域,也需要对其有一定的认知和感觉。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加入到中小学新的课程里是有必要的。

但是,大多数人用的是技术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用它的过程和逻辑,不一定要深入地学习后才能使用。

应该给孩子“不喜欢、不深入研究”的选择权,而不是去强迫。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也非常有必要,大部分学生将来未必一定会从事专业的人工智能工作,可能仅仅是会用到人工智能,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人工智能教育的范围放得宽一些,不需要步调一致,都去学习相同的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是发展的变化的,因此,究竟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哪一部分、哪些内容、多大比例进入到课堂,也是需要随着技术的更新与淘汰进行不断调整的。

就像上世纪80年代电脑还算是新技术,当时的学生要学习波尔代数、数据位数转换这些。

现在来看,一般人使用电脑根本不需要那个,但是对于专业的人来讲还是需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干货获取方式


标签:人工智能教育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