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计委大院 是最有代表性的存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2 03:47:32 分类:笔记 浏览:104


机关大院在所有的机关单位大院中,朱镕基曾在这里居住,陈慕华也曾在这里生活,前后有21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200多名部长、副部长都曾在这个大院中生活。

在北京人眼中计委大院并不是办公的地址,而是提供舒适生活的住宅区,换句话说这里就是国家计委的干部宿舍,虽然住户中行政干部最多,为人知的也不少,但对于计委大院来说这些伟人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一、首座苏联式住宅的文化大院

在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以三里河为中轴线划分并建立了各个单位的办公地,在这之后就开始着手建立各个机关单位的住宅大院。

计委大院并没有赶上第一批建盖,而是等到1953年才逐渐建成,令人奇怪的是,院子盖好后围墙始终没有建好,每个大院门前就只有一对儿砖砌的“塔式”岗楼。

最开始大院居民拿战场上用来抵御敌人的铁丝网做临时围墙,那时的铁丝网跟如今的不同,上面布满尖锐的铁刺,看着特别狰狞可怕,后来很久没人管,居民就直接种树当做围墙。

这些树墙中有很多都是果树,桃树、李树、苹果树……,到了春天,这些树都一个接一个的开花,搭配着弯曲的碎石子路,还有在路上骑行的自行车,那景象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大院中的房子也和其他大院略有不同,计委大院效仿了苏联住宅式的“合围布局”。

以一个大的标志物为原点,小的“塔式”岗楼为分割线,割出几个独立的小院子,院子中三层楼的大门都是用棕红色的木板门,用深灰色的砖作为墙面,屋顶用淡灰色的瓦铺满,窗子则是用深绿色的木框,从远处看过去庄重又气派。

大院内所有的楼房都是有独立的厨房、厕所和阳台,还有配套的暖气设施和上下水,对于较高的宿舍楼还增加了淋浴间,比起当时的北京老四合院,计委大院的配套设施算是在当时为数不多的让人体会到“舒适”的住宅了。

别看宿舍设计的高档舒适,也并非是供计委工作人员随意挑选,而是要根据个人的级别进行系统性的分配,比如科级和处级的能够分到二居室,副局级别或以上的可以分到三居或四居室,同时还能得到沙发套装。

正局以上级别的还可以在家中安装座机电话,在当时的年代来说,沙发很普通只要有钱就可以买,但电话并没有普及也算是身份的一种象征。

当时的大院内,除了居住环境较为舒适,周围的生活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再到小学,不出大院就能够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院内还开有食堂、杂货店、百货商店、浴室,甚至邮局和招待所等都具备,可以说如同一个缩小的小城市。

不过,在那种特殊的时期,所有物资还是按照等级制度来进行分配,这种制度让所有人对施展才能有了追求,每天都想着如何追上“进步”的末班车。

在当时的情况下,“进步”就意味着住宽敞明亮的房子,吃着从来没见过没吃过的美味食物,而这一切都是当时人们的奋斗目标。

记得有人曾回忆,那时候的将军兜里揣着的是中华,下饭店喝的都是茅台,而校级军官就只能抽老前门,喝的也是衡水老白干,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在这种待遇不同的情况下,谁会不想“进步”?

但是,在当时的年代,还是会定时的发放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甚至日常吃的大米白面和肉也会定量发放。

虽然那个时候自然灾害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儿都没断过,但大院中有鱼塘,有养猪舍,还有可以种菜的农舍,生活在这里的人还算是很惬意,基本没有为生活发愁过。

就连小孩子在这里也享受到了与外界不同的待遇,小孩子能够在大院内玩儿的东西也很多,像外面孩子都没见过的篮球场他们随便玩儿,没跑过的足球场他们早就习以为常,外面孩子没看到过的游泳馆,他们也是随便游随便玩儿。

也正是因为这些便利的居住环境,让这里的人很少和外面的市民打交道,也对老北京的风情相知甚少。

二、朱镕基市场买菜还砍价

计委大院虽然生活非常便利,但对于这些住在这里的领袖、经济学家们来说,都是平凡而又普通的人,都与其他人一样过着普通又安逸的生活。

朱镕基清华电机系毕业后就在东北工业部计划处担任生产计划室副主任,直到1952年他被调到国家计委工作,为了方便搬进了计委大院生活,曾有媒体这样形容朱镕基的生活,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贤良淑德,朴素善良,日常非常低调而且精通四国语言。

在计委大院中经常能够看到朱镕基拿着一个黑色的皮包匆忙的走在去往单位的路上,到了晚上经常能碰到他和妻子拉着手在散步聊天;当孩子需要开家长会时,他会和其他家长侃侃而谈;在食堂打饭也会和同事嬉笑打闹。

听住在这里的人回忆,朱镕基住在这里下班早的时候,经常会挎着一个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买的时候还不忘勤俭持家的和小贩砍价,在院内剧版联谊晚会的时候,他还会主动参加,兴致来了还会为在场的人唱一段京剧。

在大院中人们对这位有着两道浓眉的总理印象特别深刻,当时院内举办联谊会时,在寻找童年美好回忆的时候,还会用年轻时候的朱镕基照片和其他人在颐和园的留影作为首页放在幻灯片中,同时还会写上几个大字“总理从这里来”。

只要朱镕基和大伙儿在一起,面无表情的抬起头看着远方,主持人就会调侃道“大家看,我们总理那时候就盯着中南海呐!”,如今想来,这些人也只有在这个院内才敢如此“放肆”,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完全没把朱镕基当成领导,而是发自内心的熟悉和敬爱。

当时除了朱镕基外计委大院还有另外两个风景线,一个是下雨的时候送伞,只要到了下班时下雨,计委楼下就会站了一堆人,男女都有完全分不清个数,都是为了给自己要下班的爸妈来送伞。

那时候的雨特别大,天气特别凉,但是通过这一把能够略微遮住雨的伞传递出来的亲情却会让人感受到无限暖意。

另一个就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在孩子上完课后都会着急的背起书包往食堂跑去,然后站在门口等着下班的父母一起吃午饭,在这个时候,工作一上午的人会成群结队的走向食堂,和已经等在食堂门口的孩子会合。

到了饭点,食堂内的桌子上都坐满了人,全都是家长带着孩子,那场面就如同过年一样热闹,除了吃饭的声音,食堂内还有熟人打招呼的声音,还有家长呵责孩子不听话的声音,甚至还能听到已经吃完饭围坐在一起聊天的欢乐笑声。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轻松、欢乐的分为,才让计委大院内的孩子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在这里生活的孩子,包括朱镕基的一儿一女,基本都没有父母在身边时刻监护,都是身上戴着一串钥匙,到饭点儿了就去食堂吃饭,写完作业就吆喝三五好友一起出去拼命疯玩儿。

那个时候的计委大院内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整个大院好似不分你我他,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一起吃饭一起唱歌一起玩耍,那样的欢乐应该会让人忍不住存在记忆的深处永藏。

据说在朱镕基搬走后,还曾回到大院几次,不是来办事儿也不是为了工作而来,就是纯粹的来探望以前的邻居和朋友,估计也是忘不掉曾经住在这里的点滴岁月。

三、“计委礼堂”见证历史风云

其实除了计委大院走出这么多的高官让人比较瞩目外,计委礼堂也算是大院中另一个受人瞩目的点。

国家计委在1952年成立,当时国家计委和财经委共用这个礼堂,后来因为礼堂所在路更名为“红塔路”,所以礼堂也就改名为“红塔礼堂”,到了1970年经委按照要求并入了计委,从此“红塔礼堂”对内都称之为“计委礼堂”。

大概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礼堂就成为“看电影”的代名词,那时候有一张礼堂的票绝对可以成为整条街最靓的仔,那时候但凡有什么娱乐活动,或者有什么文艺汇演都会在礼堂举办,由此计委礼堂的分量也就不必多说。

据说当时就有人为了进礼堂看场电影各种托人找票,有的人手里有多余的票,只要站在礼堂门口吆喝一声,价值一毛钱的票转手就能赚五毛钱,而且别人买完走的时候还会喊一嗓子“谢谢啊”。

到了1978年,国外的小提琴师第一次来中国办音乐会,就选择在计委礼堂举办,后期中美建交时,邓小平又邀请波士顿交响乐来中国访问也是在这座礼堂中,当时北京大型剧场稀缺,只要来到北京演出,计委礼堂都是第一选择。

1979年3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宋庆龄,一起观看波士顿交响乐的演出。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当时的宋庆龄身体抱恙,算是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疾病,医生叮嘱她不要外出应该静养,但她却执意要来观看,最后是由身旁的人搀扶着走进的计委礼堂。

两位领导人亲临观看,在当时可谓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表演过程中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邓小平和宋庆龄同时接见了乐团团长及主要的负责人,在演出结束后,邓小平和宋庆龄走到舞台上和表演者们握手表示祝贺,最后还合影留念。

当时邓小平借着舞台的机会表达了中国欢迎国外艺术团体来访问的想法,还借此告诉外界,中国已经做好了开放的准备,而这一番话直接引起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各路媒体争相报道。

在外国乐团频繁到访后,北京计委礼堂就被文化部定为重要演出场所,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曾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小泽征尔曾在这里指挥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也曾在这里进行表演。

小泽征尔

最后一隅,终成回忆

但是聚散终有时,在20世纪80年代末,计委大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在这个时候拆除礼堂的声音不断,也正是因为两种声音不断的出现,导致礼堂十几年都没有任何的修缮投入,以至于到后期的破败不堪。

虽然后期礼堂被有关部门保留,但时过境迁当年让人向往的礼堂早就不存在了。

走出多名高官的计委大院也没有幸免于难,在北京大规模的拆迁中,这个带有苏联式风格的住宅区,也已经被拆的七七八八,成群的建筑几乎消失不见。

曾经在大院内西侧,有一个四层楼的小院子,占地虽然不大,但被外界称为“南建委”和“北建委”。

如今的南建委已经被拆迁,盖了高档的酒店每天灯火辉煌,北建委则比较幸运,目前保存相对来说还算完好,但却也面临着要被拆迁的结局。

其实就计委大院的文化角度来说,应该是值得保护的地方,在这个大院中,几十年陆陆续续住了多位名人,比如经济学家孙治方、马洪等,在拆迁的过程中居民为了保护仅剩的故居不被拆迁,自发的挂上了XX故居的牌匾。

这些故居中有些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有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八路战士,还有从朝鲜战场上捡回一条性命的指挥员,每个房间都有着一段让人感动的故事,每个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革命史诗……

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大院的高官退位去世,大院的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活跃在当今社会的各个地方。

虽然这些人如今都回归普通,成为平凡中不能再平凡的存在,但他们内心中对大院的回忆和浓厚的感情是永存的,在他们的心里计委大院会永远存在,毕竟这里曾是他们生活的地方。

最后:

不论曾经的计委大院如何欢声笑语如何让人向往,都已经成为过往,“国家计委”早就改名为“国家发改委”,而曾经的计委大院中居住的人,也都逐渐搬离这里,让人向往的“大院文化”也随之安然褪色。

甚至可以说,如今的计委大院有些落寞,就好像是漫天的皑皑白雪。

在冬天没有往日的热闹反而多了几分寂静,尤其是在秋天时,天色微微变暗,在微弱的路灯下,几棵快要枯萎的树零散的飘着残叶,曾让人为之骄傲的苏联式住宅也显得有些破败。

此时的大院再也看不到从中古友谊小学跑着、跳着着急回家的孩子,也看不到刚下班的小青年在路上边走边说话的情景,更见不到路边的老爷爷老奶奶弯着腰站在路边看别人下象棋,更听不到路边嘈杂中的那几声“慢点儿,别跑,有车”。

当天色转暗,计委大院食堂再也没有人山人海的景象,路过一些楼门口,也闻不到油炸带鱼的香味,也再也不用猜测这个味道是从哪家窗户飘出来的,更不用嫉妒这弥漫了整条街的山珍美味自己一个也吃不到……

随着住户的搬离,玻璃碎了、窗户破了,好多的门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灰旧的楼门口上还挂着“国务院总经理朱镕基旧居”的牌子,凑近了才看清,这块牌子貌似并不是旧牌子而是新做的。

细看才得知,原来这栋楼已经被列入拆除的名单中,而居民挂上这块牌子不过是想留下曾经的一点儿念想,或者说曾经和新中国一起走过的那些灿烂又普通的日子。

参考文献:

探秘计委大院:江泽民朱镕基从这里走出(图)2013-03-02

计委大院那些年那些事 21位副总理、国务委员从此走出 2013-03-04

计委大院:国家领导人的摇篮2013-07-08

“计委大院”最后一隅,该不该保留2013-05-16


标签:大院计委礼堂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