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阿育王》是在2001年由印度宝来坞出品的电影,曾获得2004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导演是桑塔纳·斯万,剧中男女主角阿育王和考瓦基分别由著名影星沙鲁克·汗和卡丽娜·卡普担任。这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爱情故事电影,描写了古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统治者阿育王一生的重大事件和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在近三个小时的叙述、凄美的情感冲突与宏大的影音场景的交融下,使影片对人产生巨大的艺术震撼力。下面我们将运用格雷马斯行动元理论对影片进行分析。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经过生死考验的爱情难能可贵
随着文字的产生,叙事就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以后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文化地域和民族间都存在形式各异的叙事作品。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罗兰·巴尔特说“叙事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悲剧里、喜剧里、哑剧里、绘画里、彩绘玻璃窗上、电影里、连环画里、社会新闻里、会话里”。整个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发展都处于叙事状态。作为新兴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的电影,它也是叙事作品的一种样式。“电影无法避开叙事结构,而电影叙事的基本依据又恰恰来自观众”。因此,电影是比文学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真实性更需要观众,不同观众眼中的《阿育王》是不一样的,他们会运用不同批评观点去分析它。既然电影属于叙事作品又是由观众评析,那么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格雷马斯行动元理论来分析剧中情节的变化发展和人物性格转型及定型的原因,从而揭示其瑰美的艺术生命力。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经过生死考验的爱情难能可贵
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他是在普罗普、苏里奥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并确定了3组行动元,“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从影片故事的发展脉络来区分,我们可以划分出两条相互联系的主线,那就是孔雀王朝的统一和阿育王的爱情故事。因此,运用格雷马斯行动元理论和通过对影片中人物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并列的两组叙事结构。下面我们就对《阿育王》进行分析。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经过生死考验的爱情难能可贵
阿育王的爱情故事
根据行动元理论分析,我们很快就找到主体就是阿育王。客体是主体所要企及的目标或一种状态,影片中的客体就是考瓦基,她是阿育王所追求的目标。发送者是可以支持主体实现其意图,并将利益发送给主体。然而发送者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它可以是具体的人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阿育王》中发送者是孝顺的阿育王为了达玛王后不保持缄默而答应离开都城,化名为“帕王”远游各地到了南印度羯陵迦国,与此同时,考瓦基和阿亚王子因父王、母后被人杀害,在比马将军的掩护下四处逃难,两人在边境的小村庄偶然遇见。接受者则是利益的获得者,也是客体给予的对象。很明显接受者就是阿育王,因此在影片中他具有双重身份。由于主体在企及这一目标或达成愿望时总要付出行动,而在这行动中也就会产生有利于主体企及目标或达成愿望的人或事及一切因素,因为它们是有利的,所以我们称之为辅助者;相反,对主体有阻碍嫌疑的一切不利因素我们称之为反对者。因为“主体的欲望投射成了辅助者和反对者”。所以辅助者和反对者并不是绝对的辅助者和反对者,在一定的情况下两者是可以互换角色的。主体在某一行动中总会调动或得到一切有利条件,克服那些不利条件,从而企及目标或达到某种状态。正因为有辅助者和反对者的反复出现,才使主体在企及目标或达成愿望的过程变得曲折而又精彩。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经过生死考验的爱情难能可贵
在影片《阿育王》中,阿育王在企及目标考瓦基和与她长相守的这种状态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可以找出相应的反对者和辅助者。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影片有关辅助者和反对者的出场顺序。
美丽的邂逅。考瓦基悦耳动听的歌声和优美迷人的舞姿吸引了阿育王,而她掉在瀑布水里的银脚饰物正被阿育王拾得,它就直接促使阿育王和考瓦基的第一次见面。我们称之为辅助者A1“意外的邂逅”。当考瓦基发现身边的陌生人时,她这个客体本身就成了反对者。她责问阿育王并以“不与陌生人说话”为由取得饰物后飘然离去。因此这就是与A1对立的反对者B1“不与陌生人说话”。
英雄救美。可很快他们又见面了,考瓦基扮成取牛奶人的身份被追捕者识破,生命处于危难关头。这时阿育王挺身而出救下了她,于是那些追捕者就成了辅助者A2。但是比马将军很快就充当了反对者B2,他一棍打晕了阿育王,很快两人就分开了。阿育王再次云游,而考瓦基又一再被人追杀。而在途中又是阿育王帮他们杀死追杀者摆脱困境,所以这次的追杀者我们称之为辅助者A3,他们又一次缩短了阿育王企及考瓦基的路程。这次阿育王的举动不仅赢得了比马将军的信任更是赢得考瓦基的芳心,两人双双坠入爱河,并在小庙宇里举行了婚礼,两人完全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之中。似乎到此主体已完成了企及目标的行动,但是在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我们就可以发现主体与客体相守的那种愿望并未实现。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经过生死考验的爱情难能可贵
被迫分离。因此,反对者B3很快就出现,那就是达玛王后思子心切假传其病危的消息。于是阿育王被迫和考瓦基分开,匆忙赶回都城。但热恋中的阿育王此时已厌倦宫廷名利斗争,声称与要王位,准备去迎接自己的新娘。所以在这里主体就是辅助者A4。可反对者立即出现,B4就是边疆战争的爆发和其父王不由分说的把他派上战场。饱受相思之苦的阿育王违背父命,偷偷地跑回羯陵迦国来找考瓦基,这里就出现了的辅助者是A5“爱情的力量”。
听闻噩耗。然而在阿育王回朝期间,考瓦基和阿亚王子以及比马将军都遭受重创,险些丧命。由于比马将军对阿育王身份的不了解,没有把考瓦基和阿亚王子幸免于难的消息告诉阿育王,造成了阿育王以为考瓦基和阿亚王子已死的假象从而离开了羯陵迦国。所以这里“比马将军的不了解”就是反对者B5。阿育王在“考瓦基”的骨灰旁边悲伤欲绝,为情所伤的他麻木的回到战场却又被苏希马派人暗伤,一直在乌贾尼边境的维迪萨寺庙养伤。而幸免于难的考瓦基带着阿亚王子到处打听阿育王的下落,因此客体就转化为辅助者A6“爱情的忠心贞”。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经过生死考验的爱情难能可贵
为爱寻找。由于阿育王在云游时化名为“帕王”,所以考瓦基他们都不知道阿育王就是“帕王”,因此在考瓦基在阿育王军队里也未曾找到“帕王”。所以阿育王的化名“帕王”此时就是一个反对者B6。等到阿育王带着自己的新娘德维(在一次谋杀中她舍身救过阿育王)风光回都城时,那宏大的场面和引人注意的阿育王本身一同构成了辅助者A7。而此时的考瓦基也正在迎庆的人群当中,可反对者B7比马将军强行带走阿亚王子,迫使考瓦基跟随他而去,从而失去在关键时候时期见到“帕王”的机会。
追杀兄长。由于苏希马的刺杀让阿育王变得更加残酷,可接下来苏希马的人无意杀死了达玛王后,这让阿育王彻底走向杀戮。他回到都城杀死苏希马和其他兄弟,只有苏加特逃到羯陵迦国避难。而此时,考瓦基、阿亚王子在比马将军的帮助下已经回国,阿亚王子继承了王位。而阿育王为了追杀苏加特把战火烧到羯陵迦国,虽然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但是在客观上有利于考瓦基和阿育王的相见。因此这里出现的辅助者就是A8“对苏加特的追杀”。
战场相遇。在这场战争中,阿育王战胜了羯陵迦国的军队,杀死了苏加特,而比马将军也意外身亡。在战场上考瓦基发现自己日思夜想的“帕王”竟然是杀人魔王阿育王,她内心极大的恐惧和不安使她成为反对者B8。她带着满身伤痕逃避阿育王,晕倒在战场上。处于胜利的阿育王在尸体成山血流成河的战场上,发现自己当初送给考瓦基的那匹白马,他震惊的意识到自己心爱的人还没有死。因此这里的白马就是辅助者A9。终于白马的嘶叫声唤醒了考瓦基,两人相见抱头痛苦,考瓦基一直哭泣说“我一直在等你,你为什么不回来找我”。而此时出现的阿亚王子被阿育王军队射死和他临终前说的话又构成了反对者B9,因为阿育王违背了当初对阿亚王子的承诺“阿亚王子永远是王子,没有谁敢来侵犯你们的羯陵迦国”。但是这个反对者的力量此时已经是很微弱的,对主体已构不成什么威胁,所以最终主体达成了愿望。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经过生死考验的爱情难能可贵
影片在这里就基本结束,导演没有把考瓦基和阿育王的感情在叙述下去,而是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似乎没有按照一般叙事的要求发展,但是毕竟主体已经企及客体,最后还是再见面在一起,因此就完成格雷马斯行动元理论的要求,达到一般观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罗兰·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陈莉·《结构语义学视野中的〈西厢记〉解读》[O]·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